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6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爷们儿流血不流泪,更何况抗日军人!”战士:“师长——”将军:“有什么话要留下来?这样吞吞吐吐的?”

  战士:“我从中原大战就跟着将军,只是家有待产之妻,不知是男是女,如果我死了,望将军抚恤,待如子侄。”

  将军戴着雪白手套的右手缓缓举到帽檐边,人们都静无声息,只听将军炸雷般吼叫:“书记员,把他的话记下来!”

  第二天将军死了,他身边倒着一个壮士,就是昨晚啜泣的战士,他的镔铁大刀砍翻了七个鬼子!朦胧的火光里,日本人的人头被劈开,刀已卷刃。其实赵将军上前线时,他的妻子倪玉书已有七个月的身孕,将军殉国三个月后,他的孩子出世。

  28日拂晓,敌寇向宛平县城及南苑一带发动大规模进攻。当日本人在飞机大炮等现代兵器掩护下冲至阵地前沿时,赵登禹挥起大刀,跃出堑壕,赤膊率将士杀入敌群。刀光闪闪,号哭一片。正是暑天,光着土身的将士看到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个个如猛虎下山,撕咬腾挪,砍杀声惊天动地。

  南苑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在枪林弹雨中反复拉锯冲杀,从拂晓战至中午,日军派兵绕到侧翼,企图包围赵登禹部。

  赵登禹将军率领部属向大红门方向集结,准备反击。这时天已经黑了,为突破敌阵,借着夜幕,赵登禹挥动大刀,率部冲杀。在接近敌阵时,日军发射了照明弹.埋伏在大红门的机枪以密集的火舌吼叫,赵登禹将军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

  当将军从昏迷中醒来,借着火光,他对身边满面泪水的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然后嘱咐传令兵告知母亲不能尽孝,言逝。赵将军的遗言,有一种悲壮,还没有看到敌寇溃败,自己却舍命疆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军人是应该战死沙场的,赵将军就是提着脑袋去拼去杀的。在中国,从来孝优于忠,忠孝不能两全时,两相权衡,大部分国人选择孝,少数人才像岳飞、赵登禹将军那样,对母亲没有尽孝,先去尽忠。赵登禹殉国时,其母年逾七旬,备尝老年丧子之痛;其妻倪玉书时年仅二十七岁,怀有七月身孕,英年丧夫;存世的儿女,其子四岁,其女两岁,尚不解生离死别,即与父亲阴阳暌隔。

  赵登禹将军殉国了。继赵登禹之后,同是二十九军袍泽的张自忠在三年后也以自己的热血殉国,当张自忠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时候,杀死他的人仍然整整齐齐地列队向他的遗体敬礼,并像护送自己将军的尸体一样护送他离开战场。昔日司马迁借田光赞荆轲曰: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古人真是把人看透了,一个勇字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追溯到肌理和生理。赵登禹、张自忠将军辈当属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王斌摘自《散文·海外版》)






镜中瑕疵(外一篇)

孙甘露


  镜子,是巧夺天工之物。它被上帝施以魔法,由诗人所赞颂,由女士珍藏,由人们频频注视却视而不见。

  它隐身在各种事物中,不是象征性的,而是真正地隐身。它只向探询的目光显现,可以与人们的面影做丰富的互文性研究。

  它见识过真正的裸体,见识过哀伤、绝望和狂喜,生活中乏味无趣的时刻也为它所记录。它在某处照看着这个世界,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加速世界的疯狂,它在幽暗处和最耀眼的地方,犹如卑微的神灵,向晨曦、夜色、烛光、出生、病容……做出纯正的承诺。在它面前徘徊是危险的,比不在它面前徘徊更加危险。

  有谁曾经在幻想中隐身于一面镜子?这种心理倾向意味着什么?写作也许是一种同等性质的代偿行为,类似于揽镜自顾。向一个光滑的表面逃遁,凝视自己,然后使自己在此处藏匿不见。类似的事物还有许多,航行者享有广阔的水面,乡间狩猎者寻觅一汪清泉,旧时一面带手柄的镜子,随出嫁的新娘移向别处。在平凡的时光里,面对镜子类似于吸烟,这一行为暗含着对另一双眼睛的期待。

  你在无数面镜子前凝视过自己,而无数的面容早已随着映照你的那个时刻而不见。

  人们在镜子里更多的是面对自己,间或偷窥别人,而很少端详镜子本身——如果那不是一面魔镜的话。

  在某种意义上,每一面镜子都具有魔力。而镜子正是这样一种“事物”,它令你借助它反观自身。同时,我猜测,它使自己在每一位对镜梳妆的人的姿容中,在它唤起的喜悦和沮丧中,显示魔法。

  在人们不自知的顾盼中,世界获得了另一双眼睛,另一种观点和方法。

  那些工匠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书架视为图书馆的昵称。我在某处写道:它是无数时代人们艰苦或随意写作的缩影,同时,它是伴随着一切写作的绵长沉寂的一种写照。它使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论争和个人陈述在静默中簇拥在一起……它是一处心智的迷宫,一个布满标记而又无路可寻的迷惘的乐园,一条曲折的情感泄洪道,一个规则繁复的语言跳棋棋盘,一个令人生畏的灵魂寄宿处,一个小件饰品加工厂……一个纸张、油墨、文字构成的生命的墓因。

  我怀念写下这些文字的年代,一如怀念那些散失的书籍和曾经安置它们的书架。那些无名的灰尘、拙劣的书签、语焉不详的眉批以及涂鸦,暗示着人生的迁徙和对旧居的永别。

  我记得,那些工匠,在午后的庇荫处,在纸烟和茶水的间隙,背景是墙上的水渍。挥动着双臂,在木料的香味里,微微翻动着时间。

  那技艺,总是使我迷惘,每当我凝望着那些书籍,将头伏向那芬芳的书页间,我想,我爱那油墨,就像我爱那刨花的芬芳。

  在无知的少年时代,工匠的技艺使我信奉宇宙的秩序,它使粗糙的材料获得光华无比的表面和完美的结构,那肌理和纹路,似有文字之美。

  那有力的双手,召唤着我的热情,那些工具,令丑陋的世界获得形态,使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令不可能的事情发生。最终,使我走上求知之路。

  在书架形成的回廊间行走、迷失或者永无尽头。

  (吴筱摘自《课堂内外》2007年第10期)






让心灵复活

慧子


  老好人的多事之秋

  2003年圣诞节,巴伐利亚州劳达小镇的银行职员达尔,正喜气洋洋地跟妻子准备晚餐。做了一辈子普通职员的达尔,在年近50的时候,终于得到了升迁,过了年他就是劳达镇储蓄银行的经理了。

  当达尔夫妇做餐前祈祷的时候,门铃响了。妻子安娜打开门,镇上的建筑商艾顿拎着大包小包,笑吟吟地站在门外。这是一个从来没有登过他家门的新客人,安娜十分诧异地将艾顿迎进屋里。

  在劳达,穷人和富人都有着自己的圈子,很少有人跨界交往。但现在,达尔将是经理,他们当然可以一起吃饭了。

  正准备开饭时,门铃又响了。门外站着保罗,一个面点师,他的手里拎着水果和点心。达尔感到非常惊奇,这个从来不跟银行打交道的人,为什么也在这时出现?看到保罗在寒风里冻得发抖,达尔邀请他一起吃圣诞晚餐。

  保罗也不拒绝,他跟着达尔快步走进屋内,但当他看到坐在桌边的艾顿时,脚步立即迟疑起来。艾顿的脸色也不自然起来,但因为有事相求,他只好强迫自己留在椅子上。

  三个男人举杯共祝圣诞快乐后,气氛立即冰冻起来,保罗和艾顿谁也不搭理谁。达尔习以为常,劳达镇的贫富隔阂存在了几百年,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消融在他的餐桌上。

  那晚,艾顿待到很晚。说话的中心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达尔将贷款的数目再放大一点,审查抵押条件的时候再放松一点,他需要大笔的资金在劳达镇上盖一个大型集贸市场。

  银行家变身绿林枭雄

  2004年1月,达尔如期上班。艾顿的贷款申请非常急,达尔调出他的现金流向记录时发现,这家伙进账和出账动辄几十万欧元,他一定是劳达镇最富有的人。可惜,他也是最冷血最势利的人,达尔只为他提供了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的款项。

  3月24日,达尔下班时碰到了眼含泪花的林莉太太。她的丈夫前几年在艾顿的建筑工地做工时出了事故,现在身残在家,林莉将抚恤金存在银行,每个月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