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宋 作者: 阿越-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乱循环,实是气数。历朝概莫能免。何况鼓励工商,则务农者少,务农者少,则粮食不得增加,粮食不得增加,则百姓必然饥馁,石子明所言,前后矛盾,本末倒置。况且百姓重视乡土,不乐迁移,强行征发,必致大乱。”文彦博亢声反驳道。
  “非也。请文相公听在下细言之:凡太平日久,则人口必然增加,此势所必然。若初有人口一万,历二十年,则可至二万,再历二十年,则可以至四万,如此递增,若以原有人口数称为‘人口基数’,则人口基数越大,所增人口越多。百年太平,人口滋长,必然构成压力。何也?因垦田数之增加,无法比上人口数之增加。而且兼并一事,难以杜绝,由此有更多的人来分更少的土地。如此岁岁增加,每乡土地有限,而人口增长无穷,必有不能生存者。故每逢末世,百姓生子杀子,生女杀女,大伤天和,虽如此亦不得生存。故历朝历代,治乱循环,实由此来。或谓历代人口最盛时,皆是历代最强盛时,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当末世,百姓谋生不暇,若再交赋税,是无生理,故盗贼隐户,必然增加。故历代最强盛之时,实非人口最多之世,而仅是在籍人口最多之世。此后则是隐户逃户增多,致使后世不见此间真相。故解决之道,在于为百姓谋生路。百姓不乐迁移,亦不必强行征发,可以鼓励之,诱使之,人情驱利避害,若迁移之利大于不迁,则未闻有不乐迁者。至于以为重工商而伤国本,此商鞅之鄙见,非圣人之义。商人使物资流通,让农夫生产的粮食与作物卖掉,以更好的价格买回盐、茶等物,更能让最好的农具、种子传遍天下,非徒然害农而已。何况朝廷还可以通过贸易得到税收,从而减少农夫之负担。可以鼓励商人买回耕牛等物,让农夫生产更多的粮食。工商与农业,并非是一端繁荣必致使一端受害,而是完全可能互相促进的。臣在杭州时,鼓励商业,未闻杭州粮食减产,农夫之家,亦只从中获利。臣以为,不可固执商鞅千余之前的遗法于今日。”
  “说得好听而已。”文彦博拂袖怒道:“陛下不可轻信此言,历朝未闻有不重农而国富强者,农为国本,不可动摇。治国之道,务在安静。”
  石越凝视文彦博,从容一笑,朗声说道:“臣未曾言要国家不重农,臣亦以为农为国本,固国家不可不可重农。臣所讲者,为重农之术。盖历朝偏见,以为重工商必然伤农,而臣以为未必然,兼重工商,有利于农。历朝皆以为固邦之术,在于抑兼并,而兼并却无法抑制,臣以为本朝既然祖宗以来,未尝抑兼并,则不妨去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解决之道,便在鼓励移民垦田。且朝廷治民之道,不当是为防范百姓,而当是依靠百姓,帮助百姓。若以防范百姓为务,则臣恐有防不胜防之忧;若爱民信民,则邦国之固,有若金汤。”
  “强辞夺理!”石越的种种观点,不仅新鲜,让文彦博难以理解。
  “臣却以为石参政言之有理。臣以请陛下早下决心,废持兵之禁,将军衣等十余种军资向民间商人招标,以节省朝廷开支。同时向商人出售许可令,允许民间生产诸葛弩、刀、剑等十三种兵器。至于武库兵器,亦当清点,凡老旧陈腐者,可拍卖给商人出售,或者干脆卖给辽人。臣以为,武库的兵甲,一定要是最好的。”吕惠卿满口新词,他的积极态度,让石越心中不自禁的充满了疑问。
  “陛下,将军衣等物资承包给民间,只恐缓急难用。平素固然可以省下十几万贯的开支,且能让一些百姓多赚一点钱,但是万一开战,只怕误了大事。”文彦博对于这些改革,实在很不乐意,若非军器监隶于尚书省,他早就要断然否决。
  “臣以为文相公过虑了。”石越笑道:“商人若有数倍之利,虽死亦不足惧。一旦开战,需求增多,只要朝廷许诺给钱,焉有不尽心尽力之理。何况朝廷亦当立法,与其签订契约之时,就当规定国家若有战事之时,一切与军队有关之作坊,都需按要求开工。而纵是平时,卫尉寺与军器监都要派人进驻作坊,加以监督。凡产品交验,必须手续清晰,责任至人。若三衙属下军队发现有问题,即可请求追究军器监之责任,而军器监与卫尉寺即要追究当事人之责任。若某作坊生产之物不合格超过一定之比例,则不仅可以要求退货,而且要追加处罚,禁止其以后参预投标等事,如此数部门不相统辖,互相监督,臣以为朝廷无官官相卫、欺上瞒下之忧,而民间所造军资,质量必胜于官营。何况这些军资,都是辅助性质,无非军衣鞋帽营帐之类而已,民间可以胜任的作坊数不胜数,朝廷可以分成份额,允许多家作坊投标,互相之间,各有竞争,优者存,劣者汰,一岁一投,则是流水不腐之道。”
  文彦博吹着胡子,傲然道:“臣不信民营之物,胜于官家所制。”
  “文相公不曾读过《盐铁论》?官物粗糙,汉时已然。”石越始终声气平和。吕惠卿却游目四顾,忽然上前欠身说道:“陛下,臣大胆,想做个试验。”
  赵顼见臣下争执,虽为国事,却也颇乱人意。当下笑道:“无妨。卿且去做。”众人皆不知吕惠卿弄的什么玄虚,也一个个凝目注视。
  吕惠卿随便叫了几个侍卫,便往武库中走去。众人等了一枝香的功夫,方见他从武库中出来,几个侍卫手中还捧着两件纸盔甲、几杆长枪。他吩咐侍卫将这些东西放在地上,这才走到皇帝跟前,欠身笑道:“陛下,臣刚才在武库中,挑了几件纸盔甲,几杆长枪。臣听说本朝的纸盔甲,钢刀不能入?”转身向苏颂问道:“苏大人,是么?”
  赵顼也凝视苏颂,苏颂见此情形,心中已明白八九分,额上不由浸汗,勉强干笑道:“是如此说。”
  吕惠卿又转目注视张若水,笑道:“请问张都知,这些物什,是何时入库?”
  张若水也是聪明伶俐之人,背上已是冷汗直冒,却不能不答,勉强走到纸盔甲与长枪边上,睹视片刻,方说道:“是熙宁三年之物,熙宁四年入库。”
  “有劳张大人。”吕惠卿微微一笑,走到狄咏身旁,道:“借狄将军佩剑一用。”
  狄咏却将目光移向赵顼,见赵顼点头允许,这才抽出佩剑,双手捧给吕惠卿。吕惠卿走到纸盔甲之前,让侍卫将两副纸盔甲叠在一起拉开,他提起剑来,随手捅过,便见那纸盔甲有如薄纸一般,一剑洞穿两层盔甲,吕惠卿随手捅了几下,那盔甲上便有几个大洞!
  赵顼的脸色立时不好看起来。张若水与苏颂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文彦博与铁青着脸,默不作声。吕惠卿笑道:“陛下,文相公请看,这便是官营之物,军国之器。”说罢,一剑挥向一杆长枪枪杆,便听一声细响,枪杆断为两截。他又提起一杆长枪,用手一扳,一个枪头竟被他拧了下来!
  “臣,书生尔!竟能手断长枪!”吕惠卿厉声说道:“然武库之中,保存此物,不知何用?此虽军器监设立之前之物,然臣曾判军器监,深知其中利弊,军器监设立之后,虽然力行责任明确,然而不少军器之成本也因此提高,军衣帐蓬,针线粗糙,制造鄙陋,众所周知。更有一弊,是生产之时,不计成本,浪费甚多。今有官民两便之事,陛下当早下圣断。”
  文彦博一时无语。司马光与吴充顾视一眼,一齐恭声说道:“臣等细想,亦以为可行。然此事犹有细节,招标由枢院或是军器监主持?如何防止作坊擅自生产军衣营帐卖给民间甚至敌国?如此等等,虽为小事,不可不虑。”
  “此谋国之言。”石越赞道,“臣以为苏颂熟知军器生产情弊,章惇心思细缜,可着二人详定以闻。”
  “至于部分兵器生产民营,臣依然有异议。万一有人借此屯集兵器谋反,后果不堪设想。”司马光于此坚决反对。
  一直不曾说话的韩维忽然说道:“君实过虑了。民营之兵器,实则民间铁匠即可打造,若有人要行谋反之事,本就无法防止。而凡生产兵器之民营作坊,所造兵器皆有标号,卖给何人,亦要登记。而且要购买许可之令,生产多少,生产何种武器,皆有限制,由卫尉寺派人监督。若要由此来谋反,只怕更露痕迹。之所以要许可民间制造兵器,实是为鼓励民间习武,而且是在军器监诸作坊之外,多一些补充,平时朝廷不用花钱供养,反而可以从中收税,而缓急之时可用。并且,凡民营兵器作坊,朝廷鼓励其研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