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梦萦-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时不料她依旧记得儿时戏言,满脸通红,口拙地辩解:“那都是小时候胡说……”说着自己也笑了。

两人又闲扯了几句从前,弘时忽就掏出封缄口的信袋递于宛琬。

宛琬接过犹豫一刻便将手中怀炉递于玉竹,默然撕开封套,里面只薄薄一张纸,打开一瞧,竟是当年她初见允禵时画的那张米老鼠像,画旁添了一行苍劲有力的字迹,许是写者行笔时心绪烦躁,字迹狂乱地让宛琬辨认了好久才看清楚:世人皆道我处处比他强,可你却只爱他,仅此一点,我便输了。看那墨迹倒也有些年头了,字字透着悲凉、绝望直刺宛琬眼眶。她心如电转,一片茫然,想起俩人初初相遇,他年少不羁神情仍历历在目,转眼已是那么多年过去了,可如今他……宛琬看着弘时,心下汹涌澎湃,面上却淡漠如常。

弘时望了望宛琬,低喃道:“十四叔,他想见你一面。”他眼中闪过丝惶恐。

宛琬看在眼里,心底升上沉沉悲哀,难道他们连弘时也拖下水了吗?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胤禛他可知晓?她如何能在这个敏感时刻和允禵私下相见?他们不会不知道,只怕他们是刻意安排弘时传递消息的吧。可弘时如此帮他们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她不由想起康熙六十一年间的那桩事:那时康熙皇帝册封首批亲王世子,当时最高宗室爵——和硕亲王只有允祉,允祺,胤禛三人,而皇三子诚亲王允祉之子弘晟,皇五子恒亲王允祺之子弘升俱被封为世子,惟独胤禛并未为其三子——弘时请封,而后不过两月胤禛便让弘历在圆明园牡丹台首谒皇祖。康熙一见弘历便甚是欢喜,命送入宫中抚育。难道弘时为了此事恼恨至今?胤禛曾说弘历幼岁总见浮灾,难道将弘历送入宫中养育还有一层保护他的缘由?

一阵风过,只听红梅簌簌而颤。

这一方宁静中,两人各怀心思,却都不发片语。

日光越发浓重起来,风,却是一点点冷透了。

御花园内有一石圈,上方罩着个大铁笼,原本上养鹰来下养熊,为的是取其谐音“英雄”二字。这天寒地冻的鹰和熊也都留在了房舍内,空留下满笼砂土尘砾。

宛琬忽地走至铁笼前,满满地拢了把细砂在手中,她贪心地似想多捧起些,却总是不行,沙子无情地从她指缝间滑落。

宛琬柔声道:“弘时你看,你想要的越多,越想要紧紧抓住它,它反而越快地从你手中流逝。可你索性放开手,让它静静地躺在你手中,不去刻意定要得到多少,属于你的反而总会留在你手中。”她慢慢抬起头,看着弘时,“你还记得小时候打破你皇阿玛玉观音的事吗?弘时,有时候,有些事,是我们把它想得太可怕了,有些人,是我们把他想得太复杂了,成日里费尽心思地揣摩他,也许他要的只不过是真话而已。”

弘时忆起从前心下感慨,却也明白宛琬说这一番话的意思,可她又怎能明白自己所受的屈辱,那人心中更何曾有过半分将自己视为长子?他微微摇首道:“也许只有在你眼里他才是简单的。”随即又问道:“那我该怎么回十四叔呢?”

宛琬沉睫不语,他站在树下,枝桠隔挡着他,让人无法看清他的神色表情。宛琬心底有些黯然倦怠,时光如河,一去不回,弘时再不是懵懂的少年郎,他早已长大。她本该知道,世事多是无可奈何。

沉默良久,宛琬终神色平静道:“你看见了什么,就和他说什么吧。”

弘时正听得有些莫名,不知再该说什么,只愣愣看着她唤过等在不远处的玉竹。

宛琬打开玉竹手中怀炉顶盖,一股热气逼人。怀炉内燃的是西凉国贡炭,其炭色青,坚硬如铁,名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寸段可烧足一日。她将纸笺移近了炭火,火苗舔过画纸,宛琬静静看着那雪白纸笺为火焰灼红,复又渐渐灰白。

宛琬转身看了弘时一眼,他以为她是要说什么,却只闻她微微一叹,终又朝前离去,不再回头。

风轻轻地吹,白雪衬着凋零红梅,分外触目惊心。

玉竹快步跟上,抬起头来,迎上宛琬了然温和的目光,涌上愧意,偏首避了开去。

养心殿,西暖阁。

马齐忧戚道:“老臣知道皇上心存远志,睿智革新,有心重振朝纲,可一个限期补全亏空已闹得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皆怨声载道。如再要推行耗羡归公,士民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只恐会天下大乱。那些儒生素耻务农,况千百年来读书人均是无需耕种体劳的。老臣只怕到时除了朝廷会变成荆棘遍生的攻讦之地,这天下读书人也会群起叱之。”

马齐这些话可算是肺腑之言,他虽见皇帝神色不妙,住了口,可两道长眉却还在一耸一耸的露出内心激动。

胤禛听了这番话,心头很不是滋味,他知道马齐虽多次在皇考面前推举允禩,却仍不失为忠臣,沉吟片刻,他转向允祥道:“那你觉得呢?”

允祥虽明白皇上近日连下十三道旨严令各省督抚三年之内务必如数补足亏空,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遮饰,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若有徇私姑息者,—经查出,督抚同治罪。举朝震惊,反对声潮浪涌,此时此刻决不该再是他也泼冷水的时候了,可思来想去,仍开口道:“臣只怕皇上一心重整朝纲,濯清世俗,欲使国富民强的宏愿落在世人眼中,却只是借机铲人的幌子。”

胤禛虽面看着允祥,眼角却未漏过马齐听见允祥这句话时脸上微妙的变化。自他下旨清查亏空以来,阿巴泰,允禩福晋之母舅、辅国公吴尔占,努尔哈赤长子广略贝勒褚英的曾孙、贝子苏努这些暗地闹事的人都是老八他们阵营中的死忠分子,固结甚深,牢不可破,要想感化只怕太难。可他想尽量说服眼前这位前朝老臣支持自己的改革,于是掏心窝子的感慨道:“朕登极不过才短短数十日,已深有感触,原来想在一个贪墨成风积弊太重的宦海做成一桩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变革,都充满了飓风骇浪。若还想要让大清江山固若金汤,让金水桥上走的都是清官,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就更是太难太难了。可允祥,马齐,就算寻常百姓家打开门来尚有油、盐、柴、米、酱、茶、醋七件事,尚且知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库中没有财银,什么事都做不成。他们糊涂,难道你们俩也都不明白?”

他转向允祥道:“你那户部掌管着全国的财政。这次各地灾情不断,急需赈灾,你倒说说是何举措?”

“此次灾情京城临近几地尤为严重。京师仓场为京城粮仓,此次赈灾,本该尽快拨供,可它管理废弛,弊窦丛生,亏空十分厉害,根本无粮可调。若拨款向商家购买,可户部帐面银两虚空达二百五十余万两!”允祥悻悻然道:“临近年关,国之大事,总需留些库银,所以迫于无奈——”

“所以迫于无奈已连二十万觥变色仓米都调拨出去了。朕知道变色米历来禁止出城,食用有一定危害,可如此做总好过活活饿死吧。”

胤禛这一番感慨,听得马齐心酸。

“朝廷的财政是一年不如一年,自西北用兵后,更是掏空了底。可眼下的政治时局,比起财政情况,更是乱成一团。远的吕宋山岛存有前明后裔之说尤有人信。恐会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敢做逆理之事。其危害于民于国胜于盗贼,不可不防。而西北罗卜藏丹津等人更是野心勃勃,蠢蠢欲动。再看眼前,众所周知,自五十年江西暴动以来,年年各地大小暴动不止,虽都未酿成大乱,可也需防微杜渐。强兵宁可百年不用,却不能一日不备。可如今八旗训练不过是虚应了事。每至校射之期,大臣们才来校场饮茶,闲扯一阵便各自散伙。更有甚者,任领侍卫大臣三年,竟一次都未曾见过侍卫骑射。军中器械多有损坏,却无人修理。而拨下的修理费、添置费早落入官员私囊。就算朝廷派人定期检验,也是各旗之间相互挪借,瞒过再说。此等劣迹种种,百弊丛生,叫朕如何不痛心疾首?如何实行宽恕?如今究竟是该从宽还是从严,难道不该观乎其时,审乎其事,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在一封封奏章、封事中,胤禛才明事情远比他知道的还要严重,朝廷纲纪紊乱,吏治颓败,官场贪污成风,国库空虚;不合理的赋税压得人民奄奄一息;干旱、水灾,一再吞没人民以血泪开辟的家产;数以万计的人民无田无家不可避免地沦为盲流,进一步激变成各地剿匪灭之不尽;而队伍日益庞涨,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却腐化纵欲得近乎变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