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11-战地女杰-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甬道式前进,由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率领的红五军团担负后卫任务。    
    30名女同志所在的中央纵队由党中央机关、中央政府、供给部、红军大学、军委二局编成,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参谋长,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代号“红章纵队”。    
    浩浩荡荡的中央红军依次出发了。女战士们每人背一床毛毯、一袋干粮、一个挎包,挎包里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每个人的腰间还挂着一个叮当作响的搪瓷饭碗,她们紧紧跟随着中央工作团和总卫生部成一路纵队向西行军。    
    得到消息的根据地的老百姓拿着拥军鞋,捧着熟鸡蛋,抬着茶水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他们热切地拉着红军指战员的手,送上慰问品,一句句地叮嘱着:“红军哥,打了胜仗,可要早点回到苏区来,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啊!”    
    “我们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可不要忘了我们啊!”    
    ……    
    苍茫的夜色里,红军告别了瑞金城,一步一回头地远去了。


第一章 神秘的出征拉开长征序幕的先遣队

    红六军团的西征,悄悄拉开了长征的帷幕,同时,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没有人意识到一场亘古未有的军事大迁徙就这样开始了。    
    1934年7月23日,红六军团的主要负责人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围坐在一起。任弼时同志中等身材,30多岁的年纪,留着短胡须,身穿灰色军服,腰间的武装带上挂着一支小巧别致的手枪,带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颇有几分书生气。他手捧电报,向萧克、王震等传达党中央刚刚发来的一份训令,训令的内容十分重要。任弼时轻声读着:“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手捧训令,任弼时陷入了沉思。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敌人不断加紧了对湘赣苏区的封锁及包围,使根据地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继续留在原地坚持斗争是非常困难的,敌人的步步紧逼犹如套在根据地脖子上的绳索在一点点勒紧,用不了多长时间,红军就会因缺氧而窒息。从这一点考虑,中央书记处和军委的训令是完全正确的。这份训令还指出,红六军团在湘中的积极行动,将迫使湘军不得不进行战场上和战略上的重新部署,保存红六军团的有生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中央的电文对红六军团向湖南发展的路线、区域、行动和组织领导作出了具体安排。任弼时同志和红六军团的部分党政干部随军行动,任弼时作为中央代表与萧克、王震三人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    
    萧克认为这份电报对中央红军的意图未加任何说明,他感到有些纳闷,但那时还没有意识到中央红军也要西征,他们红六军团是作为先遣队转移的。    
    准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李贞、陈琮英、周雪林、张吉兰等十几位女同志也被批准随队行军。她们中间有结婚的,也有没结婚的。女战士张吉兰是几天前才参加红军的。可别小看这个黄毛丫头,还是位老党员呢。早在几年前,她接受了慰劳红军的任务,和江西永兴县的姐妹们一起,不分昼夜地赶做“红军鞋”,又冒着瓢泼大雨,挑着“红军鞋”,翻越两座大山送往红军驻地。崎岖的山路上荆棘丛生,张吉兰肩上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一脚踩空,重重地摔倒了,后面的人把她拉起来,她觉得脚下痛得厉害,伸手一摸,脚扎破了,流了好多血,鞋子也丢掉了,这可怎么行军呢?    
    “吉兰,从筐里拿双鞋穿上吧,要不然脚就遭罪了。”伙伴们好心劝她。    
    张吉兰摇摇头说:“这鞋我不能穿,我能坚持,再说我的脚上划几道口子也没事,在家休息几天就养好了。可是红军天天行军打仗,没有鞋怎么能行呢?”    
    就这样,张吉兰赤着一双脚又上路了,为了减少疼痛,她还放开嗓子唱起了歌谣:    
    青年人上前线,    
    妻送郎当红军。    
    保田保家乡。    
    打倒白匪军。    
    ……    
    在西征前的扩红工作中,张吉兰拖着一只伤脚,同丈夫一起走进了红军的行列。    
    女红军陈琮英是任弼时同志的爱人,当时生完孩子还不满三个月。任弼时对她说:“琮英,部队要撤离根据地,转移到湘中去发展游击战争,找机会同贺龙同志的队伍取得联系,你也要随军行动。”    
    “我能带着孩子一块走吗?”陈琮英问。    
    “不行啊,这一路都是敌占区,又没有后方,还要穿越敌人的几道封锁线,带着孩子,怕要影响行动啊。”    
    “孩子出生才几个月,还没有断奶,怎么能离得开我们呢?”    
    任弼时沉默了,一提到孩子,他的心里顿时像倒了五味瓶一样说不出是啥滋味。1928年他在安徽被捕入狱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苏明刚满一岁,陈琮英抱着她在上海、长沙、安庆之间来回奔走,一路风餐露宿,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孩子不慎得了肺炎。任弼时出狱不久,这个孩子就病死了,夫妻二人含泪掩埋了自己的亲骨肉。三年前,陈琮英被捕入狱时,出生还不到百天的女儿远志也跟着身陷囹圄,狱中生活十分艰苦,陈琮英没有奶水,女儿饿得声音都哭哑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好容易熬到出狱的陈琮英很想带女儿一起去苏区,可是一考虑到工作,她又犹豫了,经再三考虑,她把孩子送回了湖南老家托婆婆代养。现在,这个刚出生的儿子“湘赣”又不能带在身边了。任弼时觉得心中有一种难言的苦涩,他知道自己对不住琮英,更对不住孩子。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自己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每天与死神相伴,随时准备着为了心中无悔的选择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孩子,就更难尽到做父亲的职责了。想到这里,他咬咬牙,对琮英说:“我们只能把孩子寄在老乡家中,这也是不得已啊!”    
    陈琮英含着泪,点头同意了。可是她的心却犹如刀割般难受,她下意识地紧紧抱着怀中的孩子,仿佛怕有人上来抢走她的心头骨肉。    
    “琮英,想开些吧,与其让孩子一路上受尽折腾,不如托给老乡,以后环境好转了,我们再设法把他领回来。”任弼时见妻子这般伤心,也心如刀割,但他只能强忍悲痛安慰妻子。    
    陈琮英一边落泪一边低头收拾着孩子的衣物用具,在把孩子送出去时,她在心里一次次地安慰自己,想着有一天再回来把孩子找到,带在身边,用加倍的母爱去补偿孩子。她和任弼时都没想到,后来这个孩子竟遗失了,这一别竟再也没能相见。    
    女战士李贞是湖南浏阳人,10岁的时候就给人家做童养媳,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后来冒死跑出来参加了红军。8月11日,她随部队来到湖南省桂东县的寨前圩。这是一个四面环山、树木茂密的山村小镇,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从村中流过,风景十分优美。村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近万名红军的到来,使这个山村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乡亲们送粮送物,端水倒茶,像招待亲人一样招待红军官兵。红六军团在这里召开了誓师大会。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主席台前挂着一条经过洗晒而变色的红布横幅。战士们一个个全副武装,扛着长枪,肩上佩挂着鼓鼓的子弹带,每人除了脚上穿的草鞋,后腰上还别着两双新草鞋。    
    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军团首长健步走上主席台。任弼时同志扶扶眼镜,说:“亲爱的同志们,你们辛苦啦,我们这次行动是执行党中央战略转移的任务,不是离开根据地的逃跑退却,我们要深入到敌人的后方,把敌人搞得坐卧不宁,同时,我们也要建立新的根据地。”    
    女战士们听着听着,顿时兴奋起来,她们虽然对红军的战略方针并不完全了解,但是,她们相信,只要跟着党走,就一定有希望,就会打胜仗。    
    她们同男红军一道,激动地高喊口号:    
    “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方针!”    
    ……    
    是夜,宁静的夜空下响起了嘹亮的进军号,红六军团的西征开始了。


第一章 神秘的出征数千女兵大转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