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称职的兽医 作者:开阳-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措施他还是很欣赏的,并且回去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就行了大量的改良。

  少了这个后顾之忧后,我全身心的投入到辽东的土地改革和重建工作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了,最主要的还是缺银子缺粮食。为此我不得不向邓家为首的艰难财阀求助,邓希贤第一个从朝鲜过来帮我打理日常事物,他果然是理财的好手,粮食的调配划拨,银钱的支付都弄得井井有条,最主要的是随着邓家为首的江南财阀入住辽东,这块昔日的不毛之地此时焕发了勃勃生机。

  大量的商人直接由登州坐船抵达辽东半岛将各种货物运到这里贩卖,我也趁此机会和邓希贤合作,兑现在朝鲜发行的土地债卷以及发行新的建设债卷。

  土地债卷的兑现极大的增强了政府的信誉,有利于建设债卷的发行,而债卷的兑现又吸引了朝鲜大批的移民跋山涉水来开垦这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此时朝鲜民间有很多闲散资金,发行债卷无疑是最好的收集这些资金的好办法,募集来的资金又重新借贷给辽东的汉民,让他们用来恢复生产,并且规定以土地所产的形式分多年偿还借贷。由于辽东地广人稀所以汉民所分发的土地往往是每户十数顷,加上辽东地力肥厚,少旱涝灾害,年末的丰收是可以预计的。所以农民用来偿还政府的农产品将会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以此来充实府库,给养军队将会大大的节约成本,所以是件一本万利的好事。

  如今在朝鲜通往辽东的主要道路上经常会看到川流不息的商旅,朝鲜成为了一个大的来料加工厂,他将江南的蚕丝和棉花经过加工制成丝绸和布匹销售到日本以及辽东,再从辽东收购皮草、人参、东珠等土特产直接贩运到江南及海外。这种商业活动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活跃了沈阳的市场。

  其实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就间接的促进了辽河地域的经济开发。他注重采猎经济,发明了人参煮晒法,使部民获得厚利,“满洲民殷国富”。他关注采炼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始炒铁,开金、银矿”,开始较大规模地采矿、冶炼。他尤为重视手工业生产,包括军器、造船、纺织、制瓷、煮盐、冶铸、火药等。明朝也称其“制造什物,极其精工”。努尔哈赤对进入女真地区的工匠“欣然接待,厚给杂物,牛马亦给”。他曾说,有人以为东珠、金银为宝,那是什么宝呢!天寒时能穿吗?饥饿时能吃吗?……收养能制造出国人所制造不出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宝。

  正是他这样的前期工作,才给辽河地区的开发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很多矿山以经探明,省了我不少的事,皇太极丢失辽东这个女真人立足的根本,实在是会让他老子女儿哈赤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骂他的。

  这时的皇太极也不得不在蒙古高原上艰苦的进行二次创业,辽河的经验和基础也给了他不少借鉴,据说他在河套平原发展的很快,因为彻底的摆脱了我的纠缠和威胁,并且得到了蒙古人的支持,他做的也算是有声有色,从某种角度讲他这是因祸得福了。然而崇祯今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皇太极在河套安家,当然是缺什么都到关内去索取了,漫长的边境线,匮乏的兵力,年久失修的城墙,根本就无法阻挡八旗,太原、大同等地先后多次被洗劫。

  ……



  第六卷 渤海风云  第三章 新城(下)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建设,一座新的沈阳城拔地而起,房屋井然有序,将沈阳分成各区,西区是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主要驻扎军队,我的平房式防守也在这里的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错落有致军营几乎都是按照袁崇焕改良我的理念后构建的,这里仅驻军就可以达到十万之数,构成了沈阳最坚实的堡垒,整个营房区宽度超过数百米,长度绵延数里。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营房都密密麻麻的紧挨在一起,百米的宽度中间有一条数十米宽隔离带将营区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用来驻军防守,而东区则是主要用来贮备军用物资,并且作为战略纵深以备不时之需。

  沈阳的北区直接面对辽阳、鞍山、本溪等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和钢铁陆陆续续的从这些地方运抵沈阳没,作为沈阳的重工业区,这里将陆续建立一系列的军工厂(这时的条件只能算是作坊);而东区作为商业区,将主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南区才是居民区,沈阳城内的大部分居民将在这里居住。新城不但进行了职能上的规划,也进行了排水排污设施的尝试,各种明渠和暗渠在城内纵横交错,如此一来将避免大规模聚居所带来的瘟疫和疾病的威胁,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这样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是城市的中心,也就是从前的旧城,这里还没有进行清理,但是已经有无数人在进行设想,他们将这里当作是皇城,将这里当作是统治的中心,然而在我心里早已经给这块地注明了新的含义,教育区和行政区。我将会像平壤大学一样在这里建立整个中国北方最大的学校,同时也将政府的职能部门迁入这里让他们有机的结合。

  我不得不感谢努尔哈赤,因为他数年前的杀戮为我扫清了道路,由于整个东北文化的贫乏(文化人几乎被杀光了,如今认识几个字的人在这里也算是了不得了)。使这里成了一片空白,文化沙漠,很容易让百姓接受我的“实用主义学说”,更能让他们接受科学以及科学所带来的种种变革,这也是我刚刚才想到,归结我这些年所作的大概也只能概括成这样了,想来少了读书人的聒噪,百姓会更容易接受吧。

  ……

  我端起茶碗慢慢的喝了一口,今天我心情出奇的好,所以决定从军营里走出来体察一下民情。整个城市还显得有些空旷,可以说这时的沈阳除了西城的军营外各处更像是一个大的由数十个小村镇联合起来的群落,人们总是聚居而住,至于那些空地相信会由后来的移民填补。

  “这位客官,您是刚到咱们沈阳吧!”那开茶肆的老者客气的冲我问道,这时我才注意到,刚刚还挺热闹的茶肆此时就剩下我一个人了,王明建一直站在我的身后,手插在怀里十分警惕的注视着周围。

  “是啊!我是做皮货生意的。”我回答道。

  “那您来的可不是时候,这时的皮货都是去年的旧货了,好货色要到冬天才有,不过您可以试试老山参,这些山参都经过煮晒不怕日久,据说在关内很好卖!其实您不用出关直接贩到朝鲜或许获利回更多,而且一路上还安全。”那老者用抹布擦拭着桌子,边擦边说道,好像是很有经验。

  “谢谢了,老丈,这么好的生意您怎么不做啊!”我笑着说道,他说的贩到朝鲜我自然知道,随着辽东的畅通我开始从这里收购山参到朝鲜加工,因为山参是伟哥的重要成分之一。

  “我老了,好不容易盼上了好日子,只想守着这个茶肆,哪里也不想动了。”老者回答道。

  “哦,是么,您老高寿啊!”我继续问道。

  “五十四了!”那老者摆着手指道,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一样,显然是经历了不少风霜。

  老者十分健谈,趁着这阵子没人天南地北的和我聊了起来,从他的精神状态上腭哦很难相信这个老人先后的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如今又把唯一小儿子送进了军营。

  “老丈,你就不怕小儿子也战死沙场么?”我不解的问道。

  “怕,怎么不怕,可是越是怕什么就会来什么,从前他们到处拉丁,我的两个儿子就是这样被拉走的,可现在不一样了么,你一定是不知道李大人颁布了诏令,凡是在战场上战死的都会给家属抚恤,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凡是参军的人退役后都会得到五顷的土地以及十两银子。若是有机会被送到军校那将来做个将军也是有可能的。”说着老者笑了起来,老脸上绽开的笑容让很多人都受到他的感染。

  “不一样,不一样的,你比看李大人是卖春要出身的,可是说话可是一言九鼎,老百姓都说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而咱们袁督师就是武曲星下凡,你是不知道春天的时候李大人和袁督师在城外,就是西城还打了一架呢,呵呵,不是真打是假打。结果你猜怎么的李大人大获全胜,未损一兵一卒,你说他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