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的投影_林丹环-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历史是停顿着了,倒流着了,然而我们知道它具有不可限量的无限大的潜能。

  我们的工程就在凿通这个山崖的阻障。由内部来凿通,由外部来凿通,总要使中国的历史要如像黄海一样,及早突破鸿蒙。

  有人说我们也在动,我们也要冲,但我们是睁开眼睛的,不能像你们那样“盲目”地横冲;我们要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

  “我们的慰安是尺寸的进步,是闪烁的微光。”

  好的,真正是你的慰安呀,别人为你准备好的客观条件已经快要成熟了。

  为你这对可爱的三寸金莲已经准备下三千丈长的裹脚布,让你再去裹小一些,好再走得袅娉一点。

  为你这个标致的萤火虫儿已经准备好了一个金丝笼子,让你在那儿去慰安,让你也在那儿去进步,让你尾子上的一点微光在那儿去闪烁。

  哼,真是不盲目的腐草里面生出的可怜虫!

  宇宙的运行明明白白是摆在眼面前的,只有盲目的人才说它是“大谜”。

  宇宙的内部整个是一个不息的斗争,而斗争的轨迹便是进化。

  我们的生活便是本着宇宙的运行而促进人类的进化。

  所以我们的光热是烈火,是火山,是太阳;我们的进行是奔湍,是弹丸,是惊雷,是流电。

  在飞机已经发明了的时候,由上海去到巴黎有人叫你要安步以当车,一寸一尺地慢慢走去。

  在电灯已经发明了的时候,在这样个暴风狂雨的漫漫长夜,有人叫你要如艾斯基摩(eskimo)人一样死守着一个鱼油灯盏,要用双手去掩护着它,不要让它熄灭。

  这种人是文化的叛逆者,是自然法则的叛逆者,同时也就是我们当前的敌人。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世界是我们的。

  我们要凿通一条运河,使历史的潮流赶快冲到海洋。

  我们已经落后得很厉害了,我们要驾起飞机追赶。

  我们要高举起我们的火把烧毁这目前被毒蛇猛兽盘踞着的山林。

  担负着创造世界的未来的人们,我们大家团结起来。

  我们同声地高呼:我们要创造一个世界的文化,我们要创一个文化的世界!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四川乐山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成立“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著有诗集《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

  心香一瓣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名伟大旗手和主将,郭沫若先生用自己饱蘸热血的笔端呼唤着新世界的到来。他认为,只有破坏吃人的世界、吃人的文化,勇于斗争和献身,除旧布新,才能创造一个改天换地的新世界和新文化。

  河流是向前流徙着的,历史也是向前流徙着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这是作者自信心的源泉。

  “世界是我们的”,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热血青年们共同的心声,是青年们应当具有的吞天吐月的气魄。不破旧就不能立新,敢于打破旧的枷锁,才能创造出新的理想世界。
w w w。x iaoshu otx t。c o mt xt 小 说 天 堂



第8章 大勇者的风度


  唐达成

  由此可见,大勇者的风度虽各有不同,但他们正是由于志向高远,以社稷国家兴亡大事为己任,以忧济天下为大志,方能临事不惊,虽于生死之间,仍能慷慨从容,举重若轻,镇静自若。中外史籍所载大勇者的事迹灿若星辰,正是他们构成了人类不断进取的脊梁。

  苏轼在《留侯论》中,研究分析了张良辅佐刘邦的生平和他前后的作为,区分出了两种勇敢,一种是逞强斗狠的匹夫之勇,另一种则是大勇。这种大勇者,按他的说法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就是说,具有大勇者风度的雄伟非常之人,由于气节自高,胸怀浩然,世俗庸见不能使之屈合,淫威暴力不能使其曲躬,而以磊落坦荡的所作所为成就一代风范,这才可称之为大勇。

  中外史籍上,记载了不少这样的“大勇者”,但这样有过人之节的豪杰之士,由于所处人生际遇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表现出的风度又是各有不同的。

  比如近代史上,坚决主张变法的谭嗣同的一生,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悲剧。可以说在当时具有维新变法思想的仁人志士中,他所达到的民主意识的高度,已远远超出了同代人。他在《仁学》一文中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在他看来,所谓“圣明天子”,无非是共举“为民办事者”,既然“共举之”,自然也“可共废之”。

  在封建专制如层层磐石重压之下,谭嗣同竟有这样犀利透辟的思想,真可谓石破天惊,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因此他在变法之举中,比同辈人更为坚决、更为果敢,这是和他“挟持甚大”,“其志甚远”密不可分的。但不幸的是,由于袁世凯阴险叛卖,风云骤变,变法之举终于面临败局。但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他还是有机会逃亡的,甚至日本友人也曾劝他东渡,他却断然拒绝,并以决绝的态度,说了这样一席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几句掷地有声的话,气贯长虹,而沉痛悲愤之情,更是溢于言外。他的“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大勇者风度,是决心要以自己的血震惊依然麻木的世人,擦亮依然昏浊的万千双眼睛,他正是以自己的慷慨殉志,表现了大勇者的风度。

  明末十七岁的少年夏完淳则又不同,他从十四岁即随父亲起兵抗清,兵败后父亲殉难。他秉承父志,继续投身抗清运动,新婚才三个月,即不幸被捕,押解到南京受审,面对洪承畴,他无畏无惧,痛斥洪的无耻叛卖,终于被凌迟处死。在狱中他给新婚妻子与母亲各写了一封绝笔书,两信都情致宛转凄恻,对妻子与母亲的关切感念之情,更是如丝如缕,如泣如诉,字字血泪,但是舍身取义的豪宕之气,依然汹涌于字里行间。他在《上母书》中写道: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忘。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生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可以无愧矣。”少年英豪,倾吐肺腑,语撼天地,完全是大勇者的风度,数百年后,读此绝笔,仍不能不令人为之感慨动容。

  现代著名散文家陆蠡,在日军入侵上海后,留守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后来遭到日军搜查,并运走两大卡车书籍。当时陆蠡正外出,本是可以躲避的,但他认为书店既由他负责,他有责任去巡捕房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据一位曾与他同关狱中的难友说:“一次日本人把陆蠡提出去问口供:‘你爱国不爱国?’他不能违背良心,自然说:‘爱国。’又问:‘你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汉奸汪精卫政府)?’他说:‘不赞成。’又问: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恨他态度顽强,诬他一定有政治背景,给上了酷刑,几次提审,他决不改口,终于因受酷刑吐血而亡。”

  刘西渭(即李健吾)先生在论及此事时,曾深刻地指出:“他可以撒谎,然而诚实是他的天性,他的勇敢不含丝毫矫情。为什么我们能够最后保持胜利?正因为这个老大民族忽然迸出了这些信心坚定视死如归的年轻人。古代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被判死以前,曾为自己这样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生。”

  据说陆蠡是个口齿钝拙,情感深敛,甚至有几分羞怯的老实人。他天真而朴实,但在事关大节面前,他竟是如此镇静从容,义无反顾,毫不含糊。一个年轻而才华横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