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途-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八糟的“体操”,让朱元璋又担心又无奈。

    马秀英挽住他的胳膊,笑了笑,“产前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我顺利生产。你放心,我没有再做体操,只是走一走。”

    朱元璋用宠溺的语气抱怨道:“你啊,总是说些古怪的道理。外面风大,快回屋去。”

    “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没见着朱升吗?”马秀英老老实实地跟他进了屋。

    朱元璋灌了一大杯水,“见着了,这老头还给我出了个难题。不过你都要生了,我不敢在外面耽误太久,先赶回来陪你。”

    别人都说朱元璋是个大老粗,其实马秀英知道他粗中有细。见他如此体贴自己,马秀英的笑容愈发灿烂,好奇地问道:“朱升出了个什么难题?”

    朱元璋把心中的困惑道出来,“这人倒是一个真正的贤士,谈吐不凡。我向他求教救国之计,他告诉我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还说我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就出山辅助我。”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马秀英轻轻地重复一遍,突然眼睛一亮,喜上眉头,“我明白了,八哥如今只占有应天府及其周边地区,在你的北边有韩林儿、刘福通,东边有张士诚,西边有徐寿辉等,南边有元军,他们的势力都比你强大,面对四面强邻你不宜主动出击,应该韬光养晦,以待时机。在此期间努力发展农业,备足军粮,操练兵马,积蓄力量。”

    “原来是这样啊。”朱元璋豁然开朗,又微微懊恼道:“这些读书人就是喜欢拐弯抹角,直说不就解决了,害我想了半天,其实我本来就是这样打算的。”

    “人家朱升先生是考验你的悟性,若你连这都理解不了,人家凭什么辅助你啊?”马秀英掩嘴偷笑。这九个字的历史意义,上学的时候老师已经讲解过,毛爷爷也曾变通地引用过这九个字,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国际战略,她若是答不出来,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

    朱元璋嘿嘿笑道,仿佛捡了莫大的便宜,“我还说去问李善长他们,没想到夫人聪慧过人、悟性极强,这下他跑不掉了,我这就修书叫他赶紧来应天府任职。”也只有在马秀英的面前,朱元璋才会露出如此疲赖歪派的一面。

    “你啊,你啊。”马秀英好笑地看着他,“都要做父亲了,还像个孩子。”

    朱元璋把耳朵贴到她的腹部,“我这不是高兴吗?今天孩子有没有动啊?”

    “先前动过,这会可能在睡觉。”

    “孩子都比你听话。”

    “讨厌……”

    两人窝在床头说了一些夫妻的笑话,朱元璋正色道:“这朱升真不能小看,隐居山村都能说出如此绝妙的计策,果然胸有丘壑。”

    马秀英把头依在他的胸口,听着他的心跳,“所以人们常说,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臣。如今你要韬光养晦发展应天的势力就要多招揽文人辅助。江南才子很多,我曾经就认识……就知道不少。”她蓦然想到姚天禧,犹豫了一下,快速转移话题说道:“总之你可别轻看这些文人。”

    “一个朱升就这么厉害,我哪里还敢轻看江南的才子。”朱元璋没有听出马秀英的犹豫,一边笑着说道,一边好被子,“我今晚去看看李儿,你早点歇息。”

    出于弥补,朱元璋这段时间经常去探望李儿,有时就歇在她的院子。马秀英也对不能为李儿孩子报仇的事心生内疚,时常催促朱元璋多去陪伴安慰李儿。

    目送朱元璋离开,马秀英自嘲地笑笑,怎么突然就想起了那个人,是因为江南的关系吗?这些年来她从不刻意去打探他的消息。逊影若是提到他的情况,她便默默听着;逊影若是不提,她就不问。再次来到江南,许多人和事都已时过境迁,可是为什么脑海里原本应该淡忘的那个人却越来越清晰?

    逊影端着补品进来,见到她静静发呆,不由问道:“主子,怎么了?”

    马秀英回过神,她不喜欢这种牵肠挂肚的感觉,也自认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索性大大方方地问道:“姚大哥,嗯,道衍大师最近如何?”

    逊影当即笑了起来,把药递过去,说道:“姚大哥虽然当了和尚,却一点都不遵守佛法戒律,照样吃肉喝酒,甚至还跟高启、王行等才子去逛烟花之地,”她顿了顿,看看马秀英的表情,小心翼翼说道:“不过姚大哥从不留恋这种地方,只是和这些才子吟诗做对。譬如他做的诗句‘五仗石边琴一曲,桃花三月鲤鱼飞’等都被人争相传颂。还有一首诗‘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可好笑了。夫人,你说好笑不好笑?”

    马秀英忍俊不禁,转念一想,却笑不出来。姚天禧以禅喻诗,不涉佛语,却入禅味。她不由赞道:“好个论诗如论禅,姚大哥于心灵感发之中写出这些诗句来,尽得纯粹心灵的澹泊与宁静。看来他终于不再耽溺于苦痛之中,真正放开心胸了。”

    逊影暗暗嘀咕:“姚大哥写的诗莫名其妙,夫人说的话古古怪怪,真是一对怪人。”

    此时被议论的道衍正和高启、叶琛等人在书院谈笑风生。

    高启突然当众打了个喷嚏,自嘲地捂住鼻子,“谁在说我?”

    众人皆豪爽之辈,也不介意他的失礼行为,叶琛抚掌笑道:“准是你的那些红颜知己又在想你了。老实交代,你又辜负了哪位姑娘的芳心,罚酒一杯!”

    “罚酒,罚酒!”众人跟着起哄,“光罚酒不行,还得作诗一首。”

    高启推辞不过,一手提壶,一手握杯,畅言道:“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

    等了半天不见下文,有人愣楞地问道:“后面呢?”

    “完了!”高启一饮而尽,潇洒地举杯倒置,示意诗念完了,酒也喝完了。

    “妙!妙!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高启兄果然不负盛名。”宋濂摇头晃脑,似乎还在回味。

    道衍哈哈笑道:“得了吧,你们这些才子就会相互吹捧,明明是高启偷懒,不肯好好把诗念完,你们却非说什么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众人哄堂大笑,有人眼泪都笑出来了,唯有宋濂羞得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第二百二十二章 江南士子议元璋

    章溢不忍见老友难堪,急忙转移话题,“说起黄河,我倒听说在黄河起义的红巾军首领之一朱元璋来了集庆,听说此人有勇有谋,手下能人辈出,且重情重义,礼贤下士。他正在四处招揽学者,枫林先生都被他说动了,诸位可有想法?”

    道衍猛然一怔,随即若无其事地说道:“我是和尚,不涉红尘。”

    高启担心地看了道衍一眼,他和道衍曾在一个学院读书,二人相识已久,关系一直很亲近。即使道衍后来做了和尚,二人也经常结庐而居,甚至同榻而眠。所以道衍嘲笑他的话,他不以为忤,别人顶撞他,他就有些接受不了。

    他记得道衍刚刚出家就曾经匆匆去过一趟安徽,归来后憔悴得不成|人形,特别是在酒醉不堪的时候,他还听见道衍反复念叨过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名字。虽然当时他对这两个人名十分陌生,但是随着朱元璋的崛起,许多关于朱元璋的事迹便在江南流传,他也有所耳闻,尤其是听到朱元璋的夫人名叫马秀英,他不禁一震,莫非道衍的伤怀跟这二人有关?

    道衍从未说过自己去安徽做什么,高启却从这些蛛丝马迹中猜测出真相,从此就对朱元璋和马秀英产生莫名的厌恶。此刻看道衍神色有异,他愈发憎恶朱元璋,忍不住讥讽道:“一个沽名钓誉之辈,何以拿来浊我等眼耳?”

    “高兄此言差亦。”章溢辩解道:“我听说朱元璋亲自去徽州拜见枫林先生,态度十分诚恳。枫林先生很欣赏他,还说他非寻常之辈,并送他九字箴言。”

    朱升中举人后曾任池州路学正,因不满元廷昏庸辞官到歙县石门山讲学,门下学生众多,道德文章遐迩闻名,在江南颇受人尊敬,加上他舍身犯险救下徽州百姓,在文人心中豁然成了一个士林标榜。

    见章溢抬出了朱升,高启也不敢再狂妄,悻悻道:“说不定是那朱元璋老奸巨猾,蒙蔽了枫林先生。”

    “高兄为何对朱元璋持有成见?是否跟此人打过交道?”章溢本来只是为了转移话题才提起朱元璋,可是被高启一再讽刺,他也有些恼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