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途-第3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斗志全失,怨天不公,便整日在府中借酒消愁。

    幸亏他手下还有一支忠心耿耿的勇胜亲军,这些勇胜亲军个个剽悍异常,冒死率众坚守平江。

    徐达等人昼夜猛攻,一连攻打平江数月都还没攻下。

    常遇春性急,派了几波人马去攻打西门,无奈城防巩固,不仅没有攻破城门反倒损兵折将,士气低靡,只能无功而返。

    俞通海不信平江如此坚固,带领麾下水师又去攻打桃花坞。

    谁知平江城的防御确实厉害,他的人还没接近城下就遭到敌人猛烈的阻击,火炮、箭镞跟不要钱似的满天发射,黑压压把天上的白云都遮蔽。

    攻了一个时辰,战事毫无进展,俞通海急不可耐,率先猛扑,结果城门没有遭到损坏,自己反而身中数箭。

    徐达看他伤势严重,急忙下令退兵,将他送回应天府医治。

    谁知没过几天俞通海就在途中不治身亡,牺牲时才三十八岁。

    消息传回应天府,朱元璋痛哭流涕,感慨伤怀。当年没有俞家父子相助,他哪能募集到水师征战集庆,可惜俞家父子相继战死,四人只剩下两兄弟。

    为了抚恤俞家,他当即下令俞通源继承兄长官职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父兄旧部守庐州。提拔俞通渊为参侍舍人、中军都督佥事,诰授骠骑将军。同时追封俞延玉为河间郡公,追封俞通海为豫国公,封其妻于氏虢国夫人,将其唯一遗女收养,赐名“金花郡主”。

    妥善安置了俞通海的亲人,他又担心徐达、常遇春等人再有闪失,急忙修书写道:“将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后军中缓急,将军便宜行之。”

    这是叫诸位将士先以自身安全为主,徐达等人接书自然感激不尽,更加细心和卖命。但是任凭西吴军夜以继日地攻打,平江还是坚如盘石,牢不可破。

    朱元璋十分生气,他没有想到张士诚居然如此难对付。在他心目中,陈友谅那种心狠手辣的人才配叫竞争对手,因为这种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管,稍不注意就会从背后捅上致命一刀。

    至于仅仅满足于雄踞东南一隅,斗志早就消退殆尽的张士诚在朱元璋心目中已经不配称为竞争对手了,这样的人只能算一个有钱的暴发户。若不是打倒这个暴发户能够获得很多金钱财物,朱元璋或许还懒得在他身上浪费时间呢。

    可谁知,这个暴发户还有点本领,一座孤城都能坚守几个月,倒让朱元璋清楚地认识了病猫也有发威的时刻,任何人都不容小觑啊。

    同时也让他在李善长面前略微挂不住脸面,因为当初李善长曾经提出“俟隙而动”的主张,他却同意了刘基的“出师讨伐”计划。如今平江没有攻下来,几员大将接连阵亡,如何不让他恼怒?加上刘基和廖永忠又犯了错误,让他愈发心情不好。

    虽然朱元璋还没有达到“天子一怒,血流成河”的地步,但他阴沉的面容,暴戾的怒气已让王府众人感觉到无形压力,整个王府上下喏喏微微,连大气都不敢出,几个妃子更是小心翼翼哄着新出生的孩子,不让他们大声哭闹,免得惹朱元璋不快。

    这种情况下一直躲在后院将养身体的马秀英不得不出面了,当她知晓朱元璋怒气冲天的原因竟是因为久攻不下平江不由啼笑皆非,她十分无奈地望着朱元璋,“若是攻不下平江,便与诸位将士商议,总会想出办法。为何要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回府里,瞧你把孩子们吓成什么样子了。”

    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当初李善长建议缓,刘先生建议攻,我是同意了刘先生的意见,岂料平江久攻不下,我军反而连番损兵折将。如今把这事拿到朝廷上议论,岂不是证明我的决定是错误的?”

    马秀英不可思议地睁大眼睛,“你认为这事不在朝堂上议论,那些大臣就不知道前方战况?每日奏折他们都会审阅啊。况且驿站往来那么多人,就算是百姓随便问一个人都能知道这些消息。”

    朱元璋面色微赫,低头不语。

    马秀英忍不住摇摇头,朱元璋身居高位,已经开始犯一些上位者的错误了,他不仅一叶障目、自以为是,甚至不肯再虚心和属下讨教。但是马秀英不能直接指出这些缺点,依朱元璋现在的脾气肯定接受不了,于是她婉转地说道:“想必李相国他们早已获悉前方战况,正在商量对策,你与他们商议,定能想出解决办法。况且为人臣子,出谋划策乃是本分,你何必去管谁对谁错,只需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定夺即可。若是对了继续执行,若是错了修正就是,总好过你在这里光发脾气却解决不了问题。”

    朱元璋茅塞顿开,这天下都快是我的了,我何必去管别人的看法,对错又能怎样,一切都是我说了算,如果出征讨伐张士诚的决定是错的,我就要用其他的办法把这个错误扭转过来,证明我是对的。想通这一切,他心情大好,怒气尽退,兴高采烈地召集众臣议事。

第三百八十一章 文人士子能做甚

    朱元璋离开后,马秀英对逊影说道:“王爷一旦心神安宁下来很快就能想出攻打平江的对策,平江必然不保。”

    逊影点头,傲然道:“那是当然,我军所向披靡,谁也无法阻挡王爷前脚的道路!”

    马秀英忍俊不禁,小丫头很得意啊。不过说实话,换谁知道己方势力一路高歌,就要取得最终胜利,都会忍不住高兴和骄傲吧。

    逊影笑嘻嘻地说道:“大事以定,您就不要去|操心这些事了。奴婢前儿听说都有文士为王爷撰书立传了,你放奴婢半天假,奴婢去买本回来瞧瞧里面是如何形容王爷的,有没有提到您。”

    “有什么好瞧的,不是歌颂功德的辞藻,就是溜须拍马的言论。你要去就去吧。”马秀英摇摇头,突然想起一件事,“你还能联系上许五吗?”

    逊影想了想,“联系肯定能联系上,虽然许五现在是王爷的部下了,但影卫们都承诺过您若有事吩咐,他们皆会尽力。不过平江现在被围,不好联系啊。”

    马秀英说道:“想办法联系上吧,我记得张士诚手下有几个文官,其中有两人叫做施耐庵、罗贯中。你让许五把他们平安送出平江。”

    逊影奇怪道:“夫人怎么会对这二人如此在意?”

    马秀英神秘地笑笑,“这二人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可不能让战争把他们毁了。”

    “文学家?”逊影念叨着这个奇怪的词语,满头雾水地离开院子。

    过了几天,平江那边传来消息,张士诚的幕僚中曾经是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不过这二人早已离开了东吴,只有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还在张士诚军中任职,是否要保证他的安全?

    原来施耐庵带着徒弟罗贯中随卞元亨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军,当了幕僚。刚开始起义军接连打胜仗,声势一天天壮大。可是张士诚目光短浅,又缺乏能力,后来竟反复投降了元朝。施耐庵非常失望,就离开了张士诚的队伍回家乡去了。

    后来,罗贯中看到张士诚的队伍从上至下腐化得一塌糊涂,张士诚本人日渐骄纵,怠于政事,便也跟着施耐庵的步伐离开了张士诚队伍。

    听闻二人早就不在东吴,马秀英哂笑道:“果然是两个人精啊,倒叫我白担心一把。既然他们没什么风险,其他就不用管了。”

    逊影暗自嘀咕,主子什么时候和施耐庵、罗贯中如此熟悉了,要不是她提起这两个人,谁会在张士诚那数百个幕僚里注意了这两个名声并不显赫的小人物。不过逊影想起另外一件事情急忙禀告:“许五说木大哥也在平江城里,他是陪道衍大师……”

    马秀英脸色大变,“这样说来,姚大哥也在平江?他不好好地呆在苏州,跑到平江去做什么?”

    逊影嘟起嘴,“还不都怪那个高启,他非要叫姚大哥跟他去平江,说是张士诚这人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姚大哥跟他一向交好,就答应了。跟高启去的还有不少文人,诸如杨基、陈基、张羽、杨维桢等人……唉,这次他可把大家都害了。”

    其实这事倒不能完全怪高启。自古江南出才子,文人墨客众多,但这些文人基本都有一个通病,既自视清高又渴望出人头地。

    张士诚、张士德、张士信三兄弟都喜欢和文人打交道,他们延致了不少著名文士,不仅款宴招延宾客,终夕饮乐于幕府之中,唱和往来,还向这些文人墨客们大赠舆马、居室、文房精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