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4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就算J…2000发现了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22,也只有一分钟规避,而预警机在一分钟内最多飞行十五公里。伴随预警机活动的战斗机至少需要五分钟才能参战,拦截逼近的F…22,而此时F…22已经发射了导弹。

    用四架F…22去对付一架J…2000,也算日本空中自卫队看得起对手。

    只是,这场空战的结果并不像日本空中自卫队指挥官预料的那样。

    离J…2000还有大概二百五十公里,也就是距离东海舰队一百五十公里的时候,F…22就暴露了行踪。

    当时,“兰州”号上的防空军官并不确定探测到的就是F…22。

    原因很简单,F…15J机群还没被击溃,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了第二个F…15J中队,还无法肯定日本空中自卫队是否出动了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所以只能判断东面一百多公里外是几架日本战斗机。

    只是,这个结果已经足够了。

    通过战术数据链,“兰州”号把探测到的结果实时传输给了J…2000,再由预警机分发给执行护航任务的J…20。

    大概五点十一分左右,J…2000上的防空作战指挥官确定目标性质。

    正是F…22,而且正在向J…2000的巡逻空域逼近。

    只是,这几架F…22肯定不清楚J…2000的准确位置。

    原因无二,…767与J…2000的距离超过六百五十公里,超出了最大探测区域,因此无法探测到J…2000。

    只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肯定有其他探测手段。

    比如,部署在地面的无线电监测电台,以及由美军的…135等战略电子侦察机提供的战术情报。

    要知道,…135与预警机的被动探测距离超过了八百公里。

    只不过,电子侦察机只能被动接收预警机发出的电磁波,因此只能大致确定预警机的活动区域,无法准确锁定预警机。

    要想偷袭预警机,F…22必须启动火控雷达。

    可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虽然F…22的火控雷达非常先进,即便日本采购的F…22使用了低档次产品,对预警机这类大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也超过了三百公里,但是在无法明确知道预警机的行踪、甚至不清楚预警机的巡逻区域的情况下,F…22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启动火控雷达的时机,只能尽早使用火控雷达,从而暴露行踪。

    结果,日本飞行员在距离J…2000大概两百公里的时候就启动了火控雷达。

    这下,再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

    J…2000一边转向规避,一边安排护航的J…20前去拦截,还同时呼叫舰队提供防空火力支援。

    这下架F…22要面对的不是单独活动的预警机,而是由护航战斗机与水面舰队组成的防空屏障。

    更重要的是,护航战斗机与水面战舰有将近十分钟的防空拦截时间!!~!

    ..

第五十一章 快节奏空战

!~!

    ..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四架F…22被J…20斩落马下,攻击J…2000的…120D全部落空,第二轮空战以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告终。

    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空战算得上是现代制空作战的典范。

    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思想,即重点打击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术思想不对,而是兵力结构存在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日本空中自卫队能投入更多的战斗机,特别是用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F…2机群,利用F…22夺取局部制空权,同时攻击东海舰队,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战果,也能迫使中国海空军全线退缩。

    当然,这场空战尚不能决定F…22与J…20的优劣。

    J…20能取胜,靠的是系统力量,如果没有舰队与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J…20根本不可能发现F…22。

    同样的道理,如果F…22得到了舰队与预警机的支持,肯定不会有如此惨败。

    这场空战的经典之处,正是体现出了系统力量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重要性,证明先进战斗机并不是夺取制空权的充分保证。

    中国空军能够旗开得胜,也与采取了正确战术有关。

    在这场战斗中,J…20更像是防空截击机,而不是F…22这样的制空战斗机。

    交战过程中,J…20机群兵分两路架在八千米高度上、与F…22迎头并进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飞行,悄悄逼近F…22机群。发动攻击时,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锁定目标、并且发射了导弹,随后跟进的四架J…20的火控雷达以被动模式工作,为PL…12D提供引导信息。

    整个交战过程非常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终,能够一举击落四架F…22,也与中国空军在对空弹药上做出的努力有关。

    与美国刚刚列装的…120一样,PL…12D也是双模制导导弹,除了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能力之外,还用有一套完整的红外紫外被动制导系统,能够在攻击隐身目标时获得最大的自导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模制导已经是视距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受弹体大小限制,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很难安装大功率雷达,因此在对付隐身目标时的自导距离大大缩短。以PL…12为例,在对付F…22时,以主动模式工作时的最大自导距离仅有两公里,而PL的红外紫外导引头对F…22的锁定距离超过五公里,连格斗导弹都比不上。

    自导距离缩短,必然使得导弹的命中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PL…12仅击落了一架F…22,而PL至少击落了七架。这个战果也变相说明,针对第三代战斗机开发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在对付第四代战斗机时,制导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相对而言,第四代战斗机的红外紫外隐身能力远不如雷达隐身能力。

    改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得在制导系统上下功夫,采用双模导引头,成为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攻击第三代战斗机时,PL…12D以雷达制导为主。

    攻击第四代战斗机时,PL…12D以红外紫外制导为主。

    在出口的PL…12D上,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安装某一种导引头,或者由客户根据作战需求临时更换导引头。比如卖给委内瑞拉的PL…12D就能在五分钟内更换导引头。一些重大客户得到特别照顾,采用了与中国空军相似的双模导引头,在空战中由飞行员事先选定导弹的制导模式。比如巴基斯坦获得的就是PL…12D的双模型号。只有中国空军与海航装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模PL…12D,即导弹在发射前不需要选定制导模式,而是在交战过程中,根据目标的信号特征自行选择。

    没有双模制导的PL…12D,J…20很难在视距外击落F…22。

    如果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结果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

    以当时的情况,真要与F…22格斗的话,最佳选择不是J…20,而是已经大批量装备海航的J。

    原因很简单,第一批四十架J…20并不是完备型号。

    在开发J…20的时候,最大挑战不是气动外形、也不是隐身技术,而是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短板:动力系统。

    J…20的原形机在二零一一年上天时,使用的还是J的0发动机。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俄军事合作全面加强,利用先进的电磁战技术,中国从俄罗斯获得了大批先进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用在T…50原形机上的117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仍然不是J…20的理想选择,因为J…20是一种比T…50重得多的战斗机,而俄罗斯为T…50开发的新式发动机比117先进得多。

    以J…20的气动外形,要具备与F…22相当的机动性能,至少需要使用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一百七十五千牛、推重比在九点五以上的发动机,而要超越F…22,至少要获得最大加力推力超过一百八十五千牛、推重比在十一左右的发动机。

    中国的航空动力技术,很难在二零二零年之前提供这类发动机。

    结果是,已经服役的四十架J…20配备的全是最大加力推力还不到一百五十千牛、推重比仅有八点五的117发动机。

    动力上的缺陷,使得J…20的战斗力并不完善。

    虽然当时空军紧急征用了十四台5,也就是为J…20量身定制的第四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且为四架J…20更换了发动机,但是5的技术还不成熟,可靠性非常糟糕,每两百小时就得大修一次,而且空中停车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乎每次试飞都会遇到麻烦。

    四架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