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娱之黄金年代-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这部电影的投资人不是我,是光线传媒,我必须要保证投资人的钱没有白花!其次,对于文艺片,我也没有特别欣赏。我们这代人接受的就是票房论成败,你的作品再怎么深刻,不能卖钱,那我也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电影不是应该揭露现实吗?我曾经采访过王小帅,他说过做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敏感。不管外界怎样,但内心一定是脆弱和柔软的。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杨阑似乎不太赞成沈临的观点。

    这也是他们那代人的通病,喜欢讲情怀,喜欢拍一些揭露社会底层的事件。

    “怎么说呢,我首先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怎么才能保证每一本书都畅销?必须要研究书迷的心理,我写《那些年》《最好的我们》就是奔着青春市场去的,后来写《盗墓笔记》那也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缺少探险类的小说;导演,尤其是现在的华语电影导演,必须要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了解观众的想法,你的电影既然走进院线卖钱了,就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沈临的回答很有理性。

    “可是审美这东西,不见得时髦就是美,这都是一阵一阵的,最后真正能留下来的审美,永远都是纯粹的、非常理性的、高雅的,而不是只有临时体现高科技或者杀马特之类的东西。”

    杨阑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你的观点,可我也保留我的看法。一个导演拍电影,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如果连投资人的钱你都赚不回来,那你肯定是一个失败的导演!”

    “那你的意思就是说小帅他们那一代人的作品都是失败作品?”

    “不是,阑姐,你别混淆概念,失败的导演和失败的作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第四十二章 访谈(下)

    杨阑肯定是一位很有想法的主持人,否者她也不会再最当红的时候选择离开央视前往美国进修。

    沈临对自己的审美,或者说他也很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两人谁也没法说服谁,似乎要吵起来了。

    最终还是杨阑让步了。

    毕竟她是主持人。

    “那按照你的意思,咱们市场上,甚至整个第六代导演,在你看来都是很失败的?”

    “阑姐,我可不敢这么说,但如果从投资商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

    “可他们的电影获奖无数!”

    杨阑依然在坚持他们那代人所坚持的东西。

    “是,获奖无数!但这最近几年,尤其是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你口中的第六代导演们似乎变得不再那么纯粹?大师虽然还活着,但再也拍不出《活着》了!”

    “那是因为市场化的要求让他们变得不伦不类!”

    “这不就结了,一方面你想保持电影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你又想指着他赚钱,哪有那么多大师?”

    “可是好莱坞的艺术片还是很有市场的!”

    杨阑似乎想要证明什么。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阿甘正传》?”

    “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是植根与北美院线制度的产物,北美有一些专门放映艺术片的院线,可咱们没有啊!”

    “你的意思是咱们的院线制度不合理?”

    “每个国家的电影制度都是由不合理慢慢走向合理,现阶段,就是商业片的天下,你的片子卖不了钱,你就是失败者!这是即成的事实,我们无力更改!”

    还有一句话,沈临没有说,要是说出来就有点伤人了:电影不是自嗨的玩物,影片制作出来是要给人欣赏的!我不否认现在的观众审美有些极端,但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东西就不应该被制造出来!

    “好吧,那你就没有拍摄一部纯艺术片的想法?”

    “当然有,但不是现在,估计应该是五部电影之后!”

    沈临想了想,才回答道。

    “五部电影?你的计划已经排满了?”

    杨阑有些吃惊。

    “嗯,后半年我会导演《那些年》,明年会拍摄一部反映创业的故事,明年下半年可能回去趟好莱坞拍摄一部科幻片!”

    “科幻片?”

    “没错!”

    “是纯中国特色的科幻片吗?”

    “不是,是跟华纳合作的一部电影,剧本已经写完了,正在筹备建组,制片人是诺兰!”

    “真的吗?能大概说一下吗?是你已经出版的小说吗?”

    “肯定不是既有的ip,至于其他信息我真不能随便透露。”

    杨阑有些失望的点了点头。

    “你对好莱坞有向往吗?”

    “当然,任何导演对好莱坞肯定都有向往!”

    仅仅只是一个访谈节目,沈临却透露了好几个足够惊爆娱乐圈的信息。

    才完成一部导演作品,居然要指导好莱坞的作品了!

    不少网友纷纷在网上讨论起来。

    很多人猜测沈临所说的话有几层的可信度,当然也有人坚信不疑。

    但是能在电视上直接说出口,说明沈临对于这件事还是有把握的。

    尤其是沈临提到了诺兰,诺兰那可是好莱坞最新一代的神导,在华粉丝无数!

    访谈依旧在播出中。

    “你似乎对改编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兴趣?”

    “嗯,是这样的,我当初写这些东西就已经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像《盗墓笔记》花费了好几年,现在又要把他们改编成电影,等于我又把好几年的时间都花费在他们身上,实在太浪费生命了。但是《那些年》不同,那是我的青春,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明白,那是你走向文坛的第一部作品!”

    “没错。”

    “说到文学,其实翻看你这些年来的作品,似乎慢慢开始减产?”

    “也不是说减产,只是实在没什么时间,也没空静下心来写作,这几年忙着做编剧,前段时间写了三个剧本,是一个系列,已经交给了宝爷。”

    “宝爷?你是说赵宝钢啊!”

    “嗯。”

    “不仅作品变少了,你似乎有意的开始往纯文学方向走,《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就很明显。”

    杨阑手中出现了一本书,赫然是沈临的《1988》

    “也不是刻意,就是无意识的写了一本书,写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就拿给出版社让他们出版了!”

    “我说句实话,这本《1988》如果作者名印的不是沈临,估计真卖不了多少!”

    “呵呵,确实是这样,因为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变得比较快,他们不太愿意接受有深度的作品。”

    “还有一个问题,我发现最近几年你似乎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再点评某一部电影作品了,是因为你进入到这个行业,出于同行之间的忌讳还是…”

    “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不说假话,所以我就不说。”

    “那还是出于忌讳!”

    “这么说吧,你进入行业里,总会有几个好友或者发行公司是你的合作伙伴。当你看到一部烂片,很想骂它,然后你发了篇评论,网友爽了,觉得迎合了他们的想法,可是很有可能你的朋友就是那部电影的主创,或者这部电影的发行公司就是你的发行公司,这就很不好办了!”

    “呵呵,还真是这样!”

    “所以我就不说话了。”

    “那如果放到现在,你还会批评《三枪吗》”

    “嗯,估计不会了,但我可能会私底下跟朋友说。”

    “就是不再公开评论?”

    “嗯,影评人想要保持客观性本来就很难!”

    “可是王思聪却经常批评旺达的电影。”

    “是吗?王思聪毕竟不是真正的电影从业者,他要是参与到电影制作,估计也很难那么做!”

    “还有一个问题,你这部电影的周期是不是太短了?我听说从开拍到杀青还没到一个月!”

    沈临都准备起身离开演播室了,没想到杨阑突然来了一句。

    “这么说吧,电影的工业流程是偷不了懒得,我们这部电影却是拍摄的时候比较顺利,演员ng情况也很少,但前期筹备所花费的时间很长,我从去年6月份就开始打磨剧本,演员的档期签订的是一个月,而且我们的后期制作和拍摄是同时开始的。”

    “你在强调工业流程。”

    “没错,我是很喜欢工业流程的人,如果电影拍摄没有按照流程走,那呈现出来的影像肯定有问题!很多演员现在签一部电影也都是一个月时间,演员都不在了,我们拍什么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