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如去飞 从伦敦到北京,30000公里的热血之旅!-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旅终于要结束了。我用克罗姆佩兹的荧光笔在印度次大陆地图上标出穿越巴基斯坦并环绕印度的路线。望着这条漫长而散发着荧光的黄色线条,我感觉无比自豪,在那成千上万英里闷热的道路上,我究竟洒了多少汗水啊!

当天下午晚些时候,我们请宾馆老板去帮我俩买来两杯翠鸟啤酒,而我则从附近皇后路上一家面包房里买了奶油蛋糕,一起庆祝我们各自的伟大成就(克罗姆佩兹刚刚骑完了12000公里)。晚上,我们在屋里一边喝着啤酒,嚼着核桃蛋糕(古怪的味道组合),一边看着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屋外电闪雷鸣,滂沱大雨从天而降。

*

皇后大道上的斑马线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清晰而醒目。这恐怕是这个国家唯一的斑马线了。我只能猜想,这是英王统治时期留下的遗迹,那个时代的交通一定要正常得多,而且交通法规的执行也会更加严格。当我们尝试着迈开步子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满载锡克教徒的四轮驱动塔塔车立刻冲我们发出了巨大的喇叭声,我们只好迅速撤退。

“这里是人行横道线,你们这帮*****!”我冲着经过的小汽车大吼道。我的火气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我转向克罗姆佩兹:“要是在英国,警察早就抓他们了。”

没错,但这里是印度啊,傻瓜!

虽然我在印度经受了一个又一个体能上的考验,然而,在这个最大的心理考验面前,我却打了败仗。人一辈子养成的习惯层层叠叠,不可能在几个星期内就剥落干净。我的心态依然固执地停留在欧洲,实在没办法适应。

克罗姆佩兹和这片次大陆上的人接触不多。她固执地认为,当他们向你喊出“哈喽”时,你就应当有所响应,“否则他们会认为你只不过是一个傲慢无礼的旅客”。

“在英国,如果有人向你说‘哈喽’,你会视而不见吗?”她问。

“不,当然不会。不过,也许你会发现,印度人从来不会互相像这样打招呼。他们之所以喜欢冲我们嚷嚷,只是因为我们长得跟他们不一样。”

“但我觉得有时候他们只是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而已。”

“如果觉得他们的问候很真诚,我就会回礼。但是99%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只是想在我的身上激发一点儿反应,或者更糟,只是想在同伴面前瞎炫耀,以博取一些喝彩声。而我希望自己能独自一人,安安静静地旅行。”

“没准儿你真的应该回家了!”

尽管我很不乐意被一个初来印度的人批评,但有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告诉我,她的话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去年十一月,当我刚开始从阿姆利则进入印度的时候,我为终于来到了这个国家而兴奋不已,那种激动的心情就和我现在离开印度时一样。当时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噪音、气味、颜色,一切都让我陶醉。然而,在这个巨大的国家环游了近五个月之后,我对于再三重复的刺激形成了一种免疫力,从前曾经令我沉醉着迷的东西现在我却熟视无睹了。无论是锡克教徒鲜亮夺目的缠头,还是女人五彩缤纷的纱丽,在我的眼中都褪了色,皇后大道上的尿臭味也不再让我大惊小怪了。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污染,对噪音和疯狂的车辆也几乎无动于衷了,甚至当地的茶似乎也是可以入口的。

从各个方面而言,对于一位骑车的旅行者,印度依然是所有亚洲国家之中最友好的。尽管这里的路程如此漫长,在最拥挤的主路上骑车又是如此难以忍受和险象环生,但这里的山丘、热浪和迎头风还都可以应付,食物、饮料和住宿也是充足又便宜。就算肠胃偶尔表示抗议,我却从来没有被真正险恶的细菌打倒过,除了在比哈尔邦(主要也是因为它名声不好,我本人并没有任何糟糕的亲身经历),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威胁。唯一要对付的敌意仅仅来自于我自己。

有人说过,印度永远不会让你感到厌倦,它只会在有的时候让你感到疲倦!

终于,在几个月的挣扎奋斗之后,我的耐心在瓦拉纳西西边的印度主干道上被耗尽了。

这句话太对了。我已经对这里的人群产生了疲倦——也许只是因为这里的人太友好了。

是到了回家的时候吗?不,还没有。只不过,现在真是该离开印度的时候了。

第三篇 印度之后

引言

日日夜夜,为了这个永无餍足的人,我甘为奴仆,忍受风雨,缺衣少食,辗转难眠!

——莱波雷诺(Leporello),莫扎特歌剧《唐璜》

第十六章 重归巴基斯坦

出了阿姆利则的西郊,车辆逐渐变得稀少,印度主干道也走到了头,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宁静。盛气凌人的大货车和长途巴士已经不见踪影,道路穿越一大片无穷尽的平坦的耕地向远方延伸而去,两旁以尤加利树隔开,只有牛车、自行车和偶尔可见的拖拉机。告别了汽车喇叭的嚎叫,肆无忌惮的塔塔车和利兰(编注:印度汽车品牌)汽车上呼出来的臭熏熏的热气,我终于在宁静和相对的安全中再一次享受到骑车的乐趣,这几乎是自加尔各答以来的第一次。

尽管重走同一条路有违我一贯的原则,但是从阿姆利则重返拉合尔却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条长达1800英里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线上,只有这唯一一条过境通道。印度这一边的阿塔瑞公路几乎已被荒弃,而且这里的官员很友善,对我们也很感兴趣。通常他们会将我们直接引入境内,极少给我们找麻烦。

一群群汗流浃背的苦力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奔走,肩头扛着用雪白棉布包裹着的形状不规则的长圆形物品,看起来非常沉重,这让我联想到瓦拉纳西葬礼中柴堆上的尸体。两辆装有货柜的卡车停靠在边境线上,巴基斯坦这一边的货物正被运送到印度那边的其他货车上,车辆被禁止在两国之间自由穿梭,除了偶尔经过的旅游大巴、小汽车或来自其他国家的疯狂的自行车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一条草率从事的边境线一分为二。我忍不住要把此情此景和德国在战后的分裂做一番对比。然而在这片次大陆上,两国的冷战已经超过了他们在欧洲的老兄,而且似乎完全没有结束的迹象。以宗教为界将印度清晰明了地一分为二已经证明是不可能的:穆斯林最密集的聚居区位于这个国家的另一端,而小型的穆斯林居住区则散落在以印度教徒占主导的地区;反过来也一样,还有的地区则均衡地混杂了两者。在1947年发生于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大隔离中,有近100万穆斯林、印度人和锡克族被屠杀,还有近1700万人沦为难民,但是印度现在的穆斯林总人数却仍然超过巴基斯坦,同时他们的生活与边境线那边的同胞一样糟糕。我不确定,是否因为那些死者和幸存者遭受的这场无法逆转的浩劫,才使他们的子孙后代能享有一个和平而繁荣的未来?

他们的牺牲是徒劳无益的,成千上万的人还在继续无谓地失去生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疲惫不堪。虽然从逻辑上来讲,克什米尔的穆斯林理应成为巴基斯坦西部地区的一部分,然而在印度独立之前,统治该邦的是一位印度的国王。1947年10月,一支帕坦军队入侵克什米尔,试图将它变成巴基斯坦的附庸,这位国王立刻决定加入印度一方,与此同时,印度军队从东部大举进入。两国之间的第一场战争以联合国的介入而告终,一条分界线被划定,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实际控制线”。印巴两方都没有把这条分界线当成正式的边境,于是在1965年和1971年又接连爆发了两场战争。零星的战斗使这两个国家相持不下,已经到了第四次爆发战争的边缘,核武器也蓄势待发。

因此,这场大隔离究竟使谁受益?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ohammed Ali Jinnah)果真想给这片次大陆上的穆斯林带来幸福吗?或许这仅仅是他个人野心的驱使?大隔离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如果没有这场分裂,情况将会怎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再也不会有这样两个一贫如洗的国家在世界首次核冲突的边缘上风雨飘摇,而是会成就一个更为伟大的印度——一个占据了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国家,拥有更多的金钱可以投资到教育、经济和基础建设之中,它有可能成为亚洲的超级大国,在经济上赶超中国、日本甚至是美国。

没有了试图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操纵并分裂民众的政客,人们通常总能找到与自己的邻人和平共处的方法。对于巴基斯坦和印度沉默的大众而言,个人的富裕和安全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克什米尔的命运。然而,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