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圣魔李斯-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恬正在旁边,心中一惊,连忙提醒赢政:“廷尉的谏逐客书言犹在耳,大王不要忘记。”

赢政知道自己一时失言,便闭上嘴巴,不再说话。

李斯本来还不明白尉缭为什么突然留书一封,告辞而去,蒙恬来了跟他说起,他才明白。听到赢政的“外客之心,终究不及秦人”这句话,也不觉寒心。

关于尉缭,李斯其实是有一点嫉妒的。当初自己费了多大的劲才得到赢政的关注和信任,被提拔为廷尉,这尉缭只是出了一个自己早就出过的主意而已,秦王就如此看重他。当然,李斯也知道尉缭的价值,也明白统一天下需要尉缭这样的人才,但还是有些怅然。

然而,李斯毕竟是大智慧之人。尉缭拒绝上卿之位,现在又离开咸阳,可见此人并无野心。更何况,尉缭已是花甲之年,来日有限,即使得志,光景也长不了,注定只能是一个过渡性人物。

再加上赢政的那句话,更让他明白他需要外客作为朋友对抗宗室。这个人,非尉缭莫数。尉缭与自己关系非浅,又在军事方面有优势,和自己的权势范围并无太大冲突。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秦国需要尉缭这样的人,赢政也知道,否则也不会对尉缭如此礼贤下士。

所以,无论如何,自己都应该劝谏赢政,追召尉缭。

但是,赢政却并不买账。

对于一个天子,面子是很重要的。

赢政从第一次看见尉缭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度的尊重和礼遇,最终,尉缭还是挥一挥衣袖,毫不客气地绝尘而去,这让赢政心理上很是过不去。

他不是刘备。

当他听到李斯要求追召尉缭,很不以为然,说道:“人各有志,任他去。”

李斯说道:“吾王如果不追召他,就请杀之。”

赢政变色道:“这是为何?”

“尉缭不为我朝所用,一旦去了六国,对我们是大大的不利。”

赢政沉声道:“尉缭是天下名士,如果杀了他,岂不失尽天下向归之心?”

李斯说:“不杀他,便要留他。

赢政沉思不语。

李斯又说:“六国向来称秦军为虎狼之师,残暴之师。秦军到处,动则坑杀,鲜有怜悯,六国之军因此往往死战,以致秦军虽胜,却时常伤亡惨重。尉缭著《尉缭子》,提倡兵不血刃,鼓吹仁义之师,天下的将领,有几人没有读过《尉缭子》?在六国的军队中,就有不少将领皆是尉缭的信徒,奉以为师。这意味着,尉缭他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面旗帜,一面深入人心的旗帜。尉缭,就是仁义之师的象征!一旦尉缭能为秦所用,其意义和号召力自然不难想象。得其一人,胜得一国。”

李斯说的这些,赢政也都明白。他渐渐冷静下来。是啊,只要把尉缭留在咸阳,哪怕一计不献,一谋不出,但只要有他供在那里,对秦国来说,就能得到莫大的好处。尉缭对六国将领的影响自不消多说,对六国的老百姓而言,尉缭所提倡的“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的战争理想,可以轻易的使秦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至于是否真正采纳尉缭的意见,又有谁知道?

赢政点头说道:“寡人欲拜尉缭位上卿,他却一口回绝。以廷尉之见,该对他委以何职?难道还丞相不成?”

李斯摇头说道:“相国自有宗室二君为之。臣以为,欲留尉缭,当以国尉授之。”

赢政惊讶道:“国尉一职已经空闲了数十年,竟要轻授尉缭吗?”

国尉,也称太尉,位列三公,金印紫绶,掌武事,秩万石,直接受命于秦王,为秦国的最高武官。国尉一位,因为白起曾经担任过的缘故,从而成为秦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官职。薪水未必最高,荣誉却是最大。自白起之后,一直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以致虚席以待数十年。蒙恬的爷爷蒙骜,功不可谓不高,却也没能熬到这个位子。

李斯说道:“正是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大王对尉缭的重视,才能打动他。”

看赢政还是犹豫不决,李斯继续说:“六国之士,想事秦者众。如见尉缭这样的名士秦都不留,恐怕也不敢再来。如果留住尉缭,并授以国尉,必然会近安外客之心,远招六国之士。

“臣请持国尉玺绶,往召尉缭,必使其重返咸阳。”

赢政终于被说服了。他拉住李斯的手,感动至极:“卿家不妒贤能,一心为国,实在是寡人之幸,秦国之幸!”

至于结局,您看看诸葛亮就知道了,再散淡的人,也会被君主的诚意所感动,更何况还有李斯这样的说客。

第四章 韩非的锦囊妙计

 韩王安终于听从太后的建议,启用了韩非。

韩非没有让韩安失望,马上献策道:“秦国说是要功韩,但是打仗哪有这样打的,先放出风来,却迟迟不动。我想,定是他们假意功韩,却要看其他人的动静。韩非现在可以修书两封,一封向秦,qǐsǔü一封交赵,定可化解眼前的危机。”

韩安一听,大喜过望,马上吩咐准备文房四宝,伺候韩非修书。

韩非虽然说话口吃,但是笔下功夫却是天下少有。只见他笔如游龙,片刻之间两封书信写成。韩安接过一看,击掌大笑道:“叔父之才,天下之间无人可与相比!”

游侠好奇,也探身看看那两封信的内容。

第一封信是写给秦国的,几乎难以看出是出自骄傲的韩非之手。

它的大意是,秦与韩国,友邦之国,多年来韩国对秦国孝敬有加,割地,赔款,年年进贡,只求能得一夕安枕。现在秦国要灭韩,恐怕只会让其他五国不敢步韩之后尘,只能合纵抗秦。韩国弱小,合纵之事多之不多,少之不少,秦国虽强,要打败逼急了的五国也绝非易事。

但是,如果秦国先攻打赵国,意义就不一样了。赵国强大,没有了赵国,其他几个小国就算合纵,也没有多大的威力。他们只会偏袒强秦一方,功赵之事反而会先相当顺利。

韩非巧妙的示弱和提醒,很容易被自认天下第一的秦国接受,还献计攻打赵国,简直就像推心置腹的家人。韩非的游说之功实在了得!

第二封信是写给赵国的。信里说,秦国攻韩,只是一个试探。秦国是虎狼之国,怎么会满足于攻下一个小小的韩国?攻下韩国的下一步【奇】就是其他五国了。赵国在五国【书】之中最强,秦国一定会把赵【网】国视为主要的对手,但又怕赵国于其他国家合纵,必定会先灭齐、楚、燕、韩、魏五国,到时候,秦国更加强大,赵国已无任何后援,生死之数,几可定断。言外之意就是,你赵国如果任由秦国把我们几个小国一个个的灭了,到时候,你也离死不远了。

韩王安对韩非佩服的五体投地,难怪先王一个劲地提醒自己不要启用韩非,这个韩非就像小姜说的,不是一般人。

韩非却并不满足于此,进言道:“这两封信只能解韩国一时之困,只重要的还是清楚内患。现在韩国的朝堂上,真心为韩的还有几个?他们的心里只有家,早就没有国了!如果不是如此,我韩国数十年来怎会三天一割城,五天一赔款,稍等安枕,清晨四顾,秦军又至!”

韩王安唯唯诺诺的点头,心里却想:“他们无论如何,不会抢我的王位啊!”

赢政接到韩国的书信,哈哈大笑,交给李斯,说道:“想不到那小小的韩国还有如此能人!”

李斯接过来一看,马上认出,这是韩非的笔迹!他仿佛又回到了兰陵学堂,想起了他们的同窗之情!当初,韩非是老大,李斯是小弟,李斯对韩非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现在,时过境迁,李斯已是强秦的廷尉,韩非则刚刚被韩王启用,为求秦国放过自己的国家而示弱于人!

李斯点头道:“这是韩国公子韩非的笔迹。韩非之才,的确天下少有。”

赢政却并不以为然:“韩非?此人寡人倒是早有耳闻。但是,他也只是一个辩士而已,与卿家相比,差得很远呢。”

李斯听到这样的鼓励,感动得几乎落泪。

赢政继续说:“卿家不妨去韩国走一趟,如果他们肯和平过渡,韩王安还可以保留他的爵位和土地,治下诸君仍可继续为官。蒙武将军发兵东郡,在边境上给他们些压力。”

李斯点头称诺,三日之后启程。

秦国使臣来访,还是当红的廷尉,韩国自然不该怠慢。丞相张让率领满朝文武几乎在边境把李斯迎接过来,态度谦恭友好,气氛看上去相当融洽。

可是李斯觉得不太对劲,他在众人中寻找韩非,却连韩非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李斯一阵失望,还是觉得不对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