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第8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吞并了。

甚至为此,本来以前一向反对与那些外族联姻,说是会坏了陈氏血统的毛喜,这个时候反而主动提出,要再向契丹大贺氏,百济国,东瀛,库莫奚,铁勒,突厥等再索要王女和亲,以便将来多生皇子,好名正言顺的去吞并了对方。满心激动的毛喜,甚至已经在策划准备让张仲坚麾下的水师舰队出海,去一一拜访那些东洋南洋的岛国,及南洋沿海的王国,去跟各国求亲,求他们的王女下嫁陈克复,好实行他的教化蛮夷,华夏天下的目的。看他那模样,已经完全把陈克复当成了一个播种机。

害的到了后来,陈克复不得不见到毛喜就绕着走,远远就安排了侍卫站岗,只要听到毛喜来了,马上就躲。开玩笑,陈克复虽然在新罗国的事情上,确实是打的这样主意。可好歹是因为新罗国王无子,那孩子已经当了好些年的王太孙了。更何况,就算真的在其它部族王国上也弄这计划,可这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啊。更何况,如今新朝初立,最重要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而不是去吞并那些塞外部族。

皇子们虽还小,陈克复却已经对皇子的将来有了安排了。陈克复虽然年青,可事实上陈氏宗族全在江南,他这个皇帝实际上完全是个孤家寡人,完全没有宗族守护支持。为此,考虑良久后,陈克复准备实行藩王制度,不过考虑到汉朝的七王之乱,与西晋的八王之乱,还有明朝的靖难之变,以及后来的宗室养猪状况,陈克复也在综合了前后的因素之后。

最后决定,还是实行藩王制度,不过要避免藩王将来作乱,或者只是一味的养猪。陈克复决定,所有的皇子与藩王的王子们在十五岁成年前,全部在京中居住教育。十五岁后,皇帝与朝廷大臣考核,品德与能力俱佳者才能封王,并且在满二十岁后,就封藩国。而且还专门规定,所有的藩王必须封在大陈神龙元年之后开拓的疆土之上,就是如今最边疆的琉球岛,耽罗岛,漠北行省、海东、海西,越南等行省都不行。

所有的藩王必须封在建朝后开拓的疆土上,而且藩王没有管民权,也没有统兵权。藩王每人可以拥有一府千人的护卫,坐镇边疆,他们行的是对地方官员与军官将领们的监督权。而且藩王的护卫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出藩地,藩王护卫的军官也全由朝廷任命。

但是藩王对地方有监督与守护职责,如有敌人入侵,他们必须率护卫协助防守,作为朝廷最忠诚可靠的力量守卫在最边疆。而万一中原有人叛乱,则诸藩王可以立即受皇帝诏令率军回中原勤王。并且为了限制藩王的力量,除了护卫的军官都由朝廷任免外,护卫兵马也会五年一轮调。并且蕃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三级,亲王的藩地有一县,嗣王藩地则只有一镇,郡王的藩地则就只有一座城堡。

而且规定藩王的儿子五岁起须在京城教育,十五岁考核,除了世子外,其余考核不佳者不能封王。所有的王爵,藩王的世子袭爵须降一等袭爵。而藩王的其它儿子们,就算考核过关,也得降两等袭位。而一旦爵位降到郡王以下的国公,那么就不再拥有分封藩国的权利。而皇族子弟没能封王者,朝廷有专门的俸禄优养,但不会太过丰厚。皇族子弟的爵位一旦降到子爵以下,就可以参加文武科举,可以为官。

这一整套的藩王制度,对比于之前的汉晋等朝代来说,可谓是十分的苛刻。但陈克复实行的就是精英化,优秀的皇族子弟镇守边关,普通无才能的皇族子弟则留在京城。而严苛的获封资格,也是为了限制和避免出现如后世明朝那样,天下各地一年的税收不够藩王们食禄的情况。

有藩王坐镇边关,就能加强朝廷对边关的监督与守护,也能减免诸王全在京城时的各种争斗。而分封到最边疆,并严格限制藩王的权利,则能避免出现藩王作乱的情况。一旦发现藩王作乱,朝廷就能调边关部队捉拿。甚至让他们远离京城,也能避免藩王谋反。就算藩王谋反,与中原京城相距遥远,他们也难以杀回来。有皇子留在京城,也是藩王的人质。

层层限制,既要合理的发挥这些皇权们的力量,制约那些武将及朝廷中的臣子,也为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陈克复还不到三十岁,他相信只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这套藩王制度也就完善了。

对于这全新的藩王制度,朝中大多人是持反对意见的。毛喜和鲁广利等老臣都以为这样做,对皇室成员太苛刻,而且优秀的成员全藩王在外,不免皇族力量削弱。容易给有野心的臣子们机会,出现远水解不了近火的忧患。而如房玄龄等文臣们意见又不同,他们担心的是藩王制度最后容易变成如汉朝与晋朝那样的藩王坐大,最后反而威胁到中央朝廷的可能。

对于此,陈克复也只能细心的和他们交待。曹魏当年几代人杰,最后一统汉末乱世,建立曹魏。可最后却很快被司马篡位,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曹魏虽能臣名将很多,甚至兵强马壮,可皇族却一被朝廷压制,没有分封诸王。以至于最后曹魏的大权被司马篡夺,最后被司马氏篡国。

而司马氏篡国自立为晋后,也正因考虑到了当初曹魏的灭国教训,他们大封诸王,但诸藩王的权力过大,甚至不但管民还拥军,最后完全成了一个个的国中之国,这才有八王之乱,最后灭国。而历史之上,唐朝不封藩王,结果武将集团势大割据之后,无人能制。

第795章 战关中三国再起风云,十大帅齐齐请命出征

历史之上,许多文臣史家都不赞成封建藩国,认为削藩王才是正确的。

但陈克复不这么认为,汉高祖刘邦,可以说中国皇帝中排的上前十的皇帝,建立汉朝后,他便广封藩王。

汉灭,晋武帝司马火算是中国秦、汉之后,成为继秦皇、汉高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晋武帝即位后,也同样是广封司马氏皇族,封建各地,诸王藩国。

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一统南北,成为第五位统一中国的皇帝,建立了自秦、汉、晋后的第四个大一统汉人王朝。立国之后,杨坚便将他仅有的几个儿子分封各地,杨秀封巴蜀,杨广封江南,汉王杨谅封河东,秦王杨俊封陇右。杨坚死,杨广即位,杨广只有三个儿子,后来太子又早死,赵王杨杲年幼,唯一成年的皇子只有一个杨暕。杨暕早年也封河南,后来又封辽东。

刘邦,司马炎,杨坚,杨广几个都能在中国皇帝中排在很前的皇帝都实行分封之制。随后唐宋没有封建藩国,之后蒙古这个外族国家,则同样是藩国封建,元朝时的四大汗国,其实就是蒙古的封建藩国。

到了明朝,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立国后,在大封文武之时,也一次封了九个藩王。

刘邦,司马炎,杨坚,成吉思汗,朱元璋。这几人每一个单独站出来,都是那一个时代最耀眼的人物,他们都是号称雄主的皇帝。这些人能在乱世中打出自己的江山,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简单的。可为何,他们都实行藩国制度?

史书记载,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对话。

朱元璋在文楼考问起太子读书的情况,他说,现在你的历史知识学到哪里了?太子回答道,刚学习了“七国叛汉”的那段历史。朱元璋就问了,那你说说这段历史的是非曲直吧。太子回答说,曲在七国。意思就是说,是七国叛乱不对。这本来是史家的共识,当然儒臣也是这样向太子讲授的。谁知朱元璋听到后,却把太子训斥了一番:“真是迂腐!这都是你老师的偏执之辞!”朱元璋说,当初汉景帝为太子时,曾杀吴王世子,招致怨恨。登极当了皇帝后,又听信晁错的话,轻易削废诸王,七国之变是由此而生的。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精明,和汉高祖刘邦与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等人一样,认识到了分封的关键好处。

历史之上藩王作乱最厉害的便是汉七国之乱,与晋八王之乱。七国之乱,朱元璋说的很好。而八王之乱也差不多如此,晋朝廷出了一个灾年百姓把树叶都吃光了,可皇帝却笑说‘何不食肉糜’的糊涂皇帝,和一个想要如吕后一样弄权的黑皮皇后贾南风,才最终导致了宗室藩王的八王之乱。

汉初,吕氏弄权,把把皇帝玩弄于手掌之上,却无力动摇皇权。就是因为刘氏宗藩封建地方,握有极大的权力,震慑了吕后,使其没有多少扩张的空间。吕后之后,两汉的历史之上,曾经出现许多权利巨大的皇后,太后,如窦后等,可终于不能动摇了刘家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