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第9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隋早已经亡了,如今取代历史上唐朝,并拥有着统一天下之势的是他陈克复建立的大陈。

历史之上,李渊建立唐朝之初,就曾经投靠突厥人,向突厥人称巨纳贡借兵,然后扯着突厥人的狼皮,最后窃夺了大隋。也正是因了李渊起兵之初的这种行为,后来弑兄杀弟赶老爹下台的李世民面对突厥人时,也选择了暂时隐忍,称臣纳贡的做法。李世民之后,唐朝皇帝屡屡向外族借兵,并向周边各方势力和亲,但最后还是被人轮着打,最终亡国。

陈克复不想成为李渊,也不想自己的大陈成为第二个大唐。而且他深知,与历史上的时势相比,此时的统叶护比始毕更难对付,因应始毕可汗只是东突厥可汗,而统叶护却是刚刚统一了整个东西突厥的大可汗。

五胡乱华虽是历史,但并不遥远。

打仗不光得讲兵力,还得看对手。有一个统叶护这样靠杀兄叛侄篡位的大汗,陈克复就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身上。陈克复面对的所有局势,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目。

是先攻打弱势的中原七家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中原后再携整个中原之势与突厥决战。还是一开始就直接先对付最强的突厥汗国,以免突厥人在他统一中原时,再背后下黑手?

对于裴寂与毛喜等老臣来说,自然是先安内再攘外。

但对于陈克复来说,这样的选择却是早有历史经验的。数百年后,大明王朝年纪的第二代皇帝面对他强势的藩王叔叔们,也曾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选择。是先对付最强的,还是先对付最弱的。历史上,那个皇帝听从了亲信大臣的话,选择先从弱的下手。但历史的结果却是,他最后被最强的叔父抢走了皇位。

柿子可以挑软的捏,但面对着事关皇朝安危的战争,陈克复的选择却早已经决定。他是一个马上起家的皇帝,在无数次的战争之中,直杀中军,捣敌老巢才是他的一向打法。削枝剪叶的打法,除了会打草惊蛇之外,并没有多少机会能真正的各个击破,尤其面对的还是南北八方势力过百万的敌军。

在陈克复看来,越是如此危机之时,越是只有先挑最强的一个对手,以最快的速度将其解决,如此才能一举震慑住除他想打主意的人,然后才可以借机一举荡平各方势力。

这样的想法很冒险很大胆,也许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这样选择,但这就是陈克复的风格,是他的思考方式。在别人看来,这是冒险,在陈克复看来,这却是兵行险着,出的是奇兵。

正因是奇兵,所以陈克复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南边和西边的七家敌人反应过来之前,一举把突厥人给解决了。他不求真的歼灭这几十万突厥人,打败统一的突厥帝国,但至少,这一战得让突厥人被打痛,得让他们吃痛下缩回老巢却舔伤口,让他们两三年内不敢再南下中原。

对于自己的战略决策,陈克复十分坚信这就是最正确的。但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他,让他日夜难安的却是那一张张无法忘记的杨广的讥笑面容。

决策是好的,可如今他已经下旨紧急动员了整个大陈帝国八十万大军,这包括了所有的军队和预备役,基本上稍微受过点训练的成年男子都已经被征上了战场。除此外,还有多达两百多万的民夫辅兵。可以说,这是真正的倾国之战,为了这场战争,整个帝国都已经转动起来了。

这场战争的规模,丝毫不比当年杨广征辽时的庞大规模。杨广当年发动了一百一十万大军,三百余万民夫征辽东,而且连征数次。

在陈克复以国家战略层面的眼光来看,杨广当年对极不尊敬大隋,且势力不断扩张的高句丽的征伐,是一个合适且正确的举动的。高句丽的实力已经可以在辽东与大隋平起平坐,旅任下去,甚至最终会成为在东北与大隋相比肩的超级强国。隋朝选了一个他还未到达最强之时,出兵征辽,是一个最好的阻击高句丽的时机。

可事实上,也正是杨广的征辽,最后导致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并且最终将辉煌的大隋帝国葬送。

如今,陈克复看来,这场在他看来十分正确的与突厥的战争,也已经有了当初隋朝征辽时的诸多特点。动员数百万的军力民力,面对一个可以与陈朝相比肩实力的超级草原帝国,进行着一场可能持久,甚至是失败的战争。

此时此刻,陈克复才真正深刻的了解到杨广些许心里感受。

杨广是一个才能绝佳的皇帝,是他从杨坚的手中接过辉煌的隋帝国,并将他一度引领上帝国的巅峰。杨广的许许多多重要决策,其实都是十分重要且正确的,只是最后操作时出现了失误。

当年杨广征辽前,也一定仔细的考虑过征辽所要负担的重担吧?

可最后杨广还是决定赌一把,也许正是因为杨广考虑到了征辽的负担,所以他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所以才会面对实力强大的高句丽,悍然调动百万大军,欲一战解决高句丽这个已经不得不动手解决的隐患。

可惜他败了,一败再败,四征高句丽皆败,丧师百万,天灾人祸,最终引得农民大起义。

自己呢?自己的结果会是如何?动员了如此多的军队,万一失败了呢?又或者如果与突厥两败俱伤呢?大陈还有实力再与中原其它势力抗衡吗?

陈克复心中难安,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承受下来。决定已经定下来了,身为皇帝,主掌着两千多万人的命运,他又岂能朝令夕改,更何况,他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应对办法。

祈祷吧,祈盼上天能帮他这一把,让他安然度过这个劫难。

自从征召民团的圣旨下达之后,陈克复已经连续三天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他心中一直在担心着,担心着这道圣旨会引得百姓们的抗拒。隋末乱世十余年,中原百姓早已经厌倦了战争,厌倦了兵役,厌倦了徭役。他害怕,他的这次决定,会引得陈朝境内,再次掀起一轮如大业七年那般的拒绝征辽的农民大起义。

三天,三天过去了,负责全力监视各行省各府县的调查司不断发回的报告中,并没有出现过如陈克复所担心的那种事情。相反,在府军、乡兵、民团相继接到朝廷的命令开赴各地之后,各行省府县原来集结兵马的各个地点,不但没有冷清,反而依然不断的有人从各地赶来。

在这些人之中,最开始的就是各府鹰扬府的鹰扬预备军校的军人子弟们,这些军人家庭出身,且身体等各方面条件优异的子弟都被选入各府中所开设的鹰扬预备军校接受预备士官的数年时间培训。这些入选的学生都是十六岁以上的县学毕业的府军子弟,因大陈规定二十一岁成丁,而鹰扬预备军校的学制是四年,所以最高年级的也不过是二十岁而已。这些学生们如今的身份是预备军官,眼看着各地连民团这样的预备队的预备队都上战场子,他们这样被选中在鹰扬预备军校学习的准军官们居然接到的是继续在学校学习时,一个个都不肯接受了。

在各府学校的许多领头的学生带领下,各个鹰扬预备军校的军校生们开始串联,最后开始赶往各个原先的征兵集结点,要求加入帝国军队,踏上战场。

第832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

自大陈立国以来,陈克复就十分重视教育。早在复陈以前,陈克复还在辽东时,就已经开始建立讲武堂,专门培训轮训进修辽东军的军官与优秀战士们。

等到建国之后,陈克复更是开始系统的恢复各地的教育体系。在陈朝的新立教育体系之中,分为文武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中武系专为军官培养系统,从分布各府的最基层的鹰扬预备军校,到设立在三大京城的三座皇家士官学校,以及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两座皇家水师学校,还有设立在洛阳的最高级别的破军讲武堂诸军校,成为了整个大陈军队军官们的培训、进修的专业机构。

而除了这些专门为军队培养军官的军校外,陈朝拥有着最多的还是等级森严的普通学校。

甲、保、里、县、府、省。大陈十户为甲,百户为保,千户为里,新的大陈律法规定,每保必设一蒙学,每里设一小学,每县设一县学,每府设一府学,每省则开设最顶级的书院。除了朝廷公办的学校之外,在公学之外,还可以开设私学,从蒙学到书院,私人只要有资质皆可开设。

而为了促进教育,开化民众,陈克复更是下令,蒙学和小学为六年制义务教育,所有的费用都是朝廷承担,每个孩童也必须接受六年教育。

小学毕业后,可由学生自己选择,成绩合格者入县学,不合格者可入私学也可以继续读小学,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