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谋将周瑜-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年,从淮江书院毕业的学生有67人,其中48人的经历和下落,周瑜在淮江书院打听到了,另外19人是空白。他就请商谷去查。商谷在周瑜的授意下,结识了许多路经合肥城的富商巨贾,请他们帮忙。这些客商来自四面八方,都想在合肥城结交几个可靠的朋友。没过半年,这19个人的下落就查出来了,他们或是在各地讲学,或是在富贵人家当私人老师,或是任某地小吏,或是闲赋在家,做些怡情养性之事;有7人生于官宦之家,得以出任朝廷命官,但都非要职。

“这段日子,各地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商谷又将一张密密匝匝写满字的纸条递给周瑜,上面记述的消息如下:

1。益州绵竹民乱再起,为首者马相和赵祗,自称黄巾军,杀刺史欲俭,十余日,即破三郡,乱兵增至数万人。益州从事贾龙率兵讨伐,方息。

2。 这一年,灵帝出卖官爵,关内侯值五百万钱。

3。 黄巾军残部郭大等人起兵于河西白波谷,攻太原和河东两郡。

4。 匈奴屠各部落进入并州,杀刺史张懿。

5。 长沙人区星起事,议郎孙坚奉诏讨伐,功成,为长沙太守,被封为乌程侯。

6。 灵帝让钩盾令宋典在南宫里修建玉堂殿,并让掖庭令毕岚铸造四个铜人、再铸四口铜钟,容量为两千斛,又铸造一种名为“天禄”的铜兽及吐水的铜蛤蟆,放在平门外的桥东,水从蛤蟆口中吐出,流入皇宫……

7。 江夏郡赵慈聚众造反,杀南阳郡太守秦颉。

8。 济北国发生旱灾,朝廷无粮可派,百姓易子而食,饿死数万人。

第一章 少年神童

颜衡在颠簸沉闷的车里挺起身子,掠开厚车帘,眺望着前方一座城墙的轮廓。凛冽的北风掠过华北平原,一部分被大别山挡住,反吹回淮南大地。车里被清冷的空气洗涤了一遍,他清醒了许多。

淮江书院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一块圣地。由颜衡和卢植两人创办,得到许多名满天下的儒士如乔玄、何禺、许子将等的大力相助,至今二十余年,三千余弟子皆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成名成就于天下者,有百余人之多。十年前,卢植进京为官,成了“清流”的领袖,平叛黄巾军的名将,乔玄则隐居于市,一心著书,只剩下颜衡独自支撑着淮江书院。

颜衡是合肥人,师承于前辈儒家大师马融,三十岁时仿效孔子游学四方。他学识渊博,见解精深,连皇宫里的汉灵帝刘宏都知道了他的才学,招他入朝。然而,他事事皆以孔子为榜样,无意于仕途,只想兴办私学,将仁义礼智信的义理传播给每个人,让天下百姓都能温良恭俭让。灵帝为鼓励读书人,授予颜衡三品秘书监之职,食皇家奉禄,不派实务,仍然一心办学,以表彰他兴学教民之功。

“子翼,快到舒县了,你能找到公谨的家吗?”

牵着马缰的子翼躬了一下身子:“禀承夫子,周家在舒县名声显赫,一问便知。”

子翼姓蒋,名干,九江郡人,也是颜衡的学生。他和周瑜友情深厚,放寒假时,他两次到周瑜家里做客,和周瑜同桌夜读,同床而眠。

“进城之后,先找家客栈住下,明天一早再去周家。”颜衡两鬓的白发在风中颤抖着,眼角的皱纹洗炼而又深长,“君子首当律已,止于繁仪。”

“弟子聆听教诲,记在心间。”

颜衡垂下手,让车帘再次把冷风挡住,被车窗过滤了的阳光像混浊的黄河水淹没了他,他感觉心口不畅,浑身不爽,仿佛某种祸端的前兆向他袭来。

“公谨这孩子不会出事吧。”

颜衡年过半百,心力不济,已经萌生退意,回首一生,他心满意足,想一想百年身后事,他只祈求淮江书院能代代相传,并为此费尽心机。就在半年前,他结束了近四年的筛选,想让周瑜来继承他的衣钵。

“公谨会不会病了?”颜衡的心一路上都是悬着的,“他回家两个月有余,一点音讯都没有,若是病了,其家人也会来告知啊。”

“公谨先天生得弱小,但他这两年发育得极好,且每日闻鸡起舞,从未听说他生过病。”

两年前一个鲜美的清晨,当春雨刚刚扫过淮江书院的碧瓦红墙,周瑜孤身来到淮江书院,就发生了一个奇迹,被方圆百里的读书人传为佳话。

门仆看着比自己矮一头的周瑜,惊奇地问:“谁家的小孩儿,到别处玩去。”

“我要见颜夫子。”

周瑜扬着头,胸膛挺得高高,脸色温和中杂带着令人不敢小觑的威严。

“来这里求学的人,都要有人推荐,你有吗?”

“没有。”

“来这里的少年都是由长辈送来的,你的长辈呢?”

“我是一个人来的。”

“夫子知道你来吗?”

“还不知道。”

那门仆又好气又好笑:“那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周瑜用洪亮清朗的嗓音朗朗答道:“淮江书院创立于公元164年,桓帝延熹七年,至今已历22年,占地81亩,另有146亩的田产供淮江书院开支。至今为止,淮江书院培养了学子三千,显达于天下者近百人,昔日的豫州牧蒋华、庐江郡守纪守、光禄大夫唐仁、太子太保卫元、侍中魏杰、大鸿胪吴致、御史中丞贾宜都是淮江书院的俊杰,共有三十多人成为国之栋梁;现在的太子太傅姜军、光禄动章宪、幽州牧叶龙、庐江郡主簿黄代、荆州书佐文和等二十多人都已经在各地显露锋芒,担当重任;还有许多淮江书院的弟子无意于仕途,游历天下,四处讲学,成为各地德高望重的名士,最显著者乃是江南才子史丰和钱英,就连汉灵帝都亲笔为书院提字———君子之德风,还有当朝……”

那门仆越听越惊奇,完全没想到一个少年竟然有如此广博的见识和记忆力。

“你今年多大了?”

“十二岁。”

“我们这里最小的学生也比你大四岁。”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乌龟能活几百年,但它只知道慢慢地爬行,狗熊长得魁梧有力,但它吃饱了就知道睡觉。甘罗十二岁就出使赵国,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开疆拓土,官拜上卿。”

那门仆彻底折服了,迫切地想把这个非凡少年领到夫子的面前。

“要见夫子的人太多,夫子既讲学,又要撰书,太忙了,他会见你吗?”

“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师者不轻少者,方能成其就。求学之人年龄越小,越有培养之必要。”周瑜出口成章,信心十足,“颜夫子乃是天下名师,深谙此中道理。你把我的话说给他听,他会见我的。”

那门仆拍了拍周瑜的肩,亲切地说:“小兄弟,你等着,我会替你说好话的。”不一会,他就满面笑容地跑出来:“夫子答应见你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夫子不但会见我,还会收下我。”

淮江书院鼎盛时期有二百多学生,最大的三十六岁,最小的十六岁,皆是品德优良、资质极佳。他们或是门第显赫的世家子弟,或是富甲一方的社会新贵,少数寒门之士凭着天赋和苦学,也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们从踏入书院的那天起,已经是一脚踢开了富贵门和功名窗,毕业之后到处都能受到重用。

学子们初入淮江书院,沐浴在思想知识的圣洁光辉下,如同面对神灵一般虔诚,连呼吸都怕惊扰老师和学长们。只有周瑜例外。他迈进淮江书院的门槛,那自然洒脱的行走姿态顿时吸引了众多异样的目光,再看他那坦然自若的神情,就更惊讶了。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乳臭未干的孩子,他走路的姿态太不谦逊,头不够低,表情不够恭让,这是目无师长。夫子最讨厌这种人,绝不会收他。”

“有才华有什么了不起?淮江书院的人谁没有才华呢?看着吧,夫子和他说不了几句话就会把他赶走。”

“凡是被淮江书院赶出去的人,前程就毁一大半了。”

有几个人故意徘徊在颜衡的居所———“文泽园”门前,想看周瑜被赶出来的狼狈相。

没过多久,周瑜果然就出来了,不过,他的头还是扬着,脚步更轻快,而且腿抬得比进来时还要高了。颜夫子的书僮给他引路,向食堂走去,一看就知是吃早饭去了。

早饭一过,颜衡一脸喜气地向大家宣布:收周瑜为淮江书院的正式学生。

啊!这可不得了了!学子们无不千分惊奇,万分不解,简直是乱成一团,奔走相告又相互质询,都想从别人的口中得到答案。

淮江书院虽是私学,但比众多的公学更具盛名。自高祖刘邦以来,就有了公学———官办学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