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把临安周围五百里范围内的百姓撤走,坚壁清野,使蒙古人以战养战,就地补给的法子失效。我料定,伯颜无法就地补,他就会违反忽必烈不得掳掠的禁令强抢物资,他的手就会伸向沦陷区。等他开始行动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沦陷区占住脚了,他将陷于游击战争的泥沼中而无法自拔。”

“在这种情况下,伯颜只有求助于阿术,从后方经蕲黄之地运输物资,再从长江运输到常州、江阴上岸,运送到临安。淮西军和扬州方面可以趁机发起反攻,收复失地,牵制阿术,使他疲于奔命,无法为伯颜筹措战争物资。”

李隽轻叹一声,道:“只可惜,我朝水军在焦山一战中损失殆尽,要不然仅凭强大的水军就能使蒙古的物资无法上岸。重建水军已经迫在眉睫。”

张世杰一脸惭愧,道:“皇上,这都是臣无能,不仅没有击败阿术,反给他放火烧船,全军覆没,臣请皇上降罪。”

焦山一战,张世杰把战船连在一起,阿术利用蒙古战船小,灵活性高的优势与张世杰周旋,妄想用火攻,给张世杰用渔网阵破去,打退了阿术的进攻,取得初步胜利。回回炮手营副总管布伯在石头上涂上油脂,用火点燃猛轰张世杰战船,引起火灾,阿术再趁乱出击,两面夹击,张世杰大败。在这一战中,张世杰膝盖受伤,掉在江里,抓住马尾巴才逃出来。要不是时局紧张,需要张世杰这员名将出力,谢道清肯定是听从贾似道的话把张世杰正法了。

这一战,十三万宋朝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尸体在江面上漂浮了半个月才逐渐减少。常州军民把从江中打捞上来的尸体埋了好几个万人冢。

李隽安慰道:“这不是你的错,回回炮太过厉害,难于对付。即使忽必烈从国内调集物资运送前来,还有沦陷区的游击战争这一道难关等着他。前有临安坚城难下,又无法从后方获得足够的补给,不出三两年,伯颜大军将给拖瘦拖垮。到时,朝庭调集各路大军实施反击,不仅可解临安之围,还可以趁机把伯颜赶回长江以北。”

李隽描绘的是一幅反击蒙古的清晰蓝图,照顾到了全国的形势,也考虑到中长期战局发展,这是张世杰,文天祥他们想都没有想到过的,惊讶、赞叹、钦佩之情尽皆写在他们脸上。

李隽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军事指挥官,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论蒙古灭宋战略的利与弊》。在文中一反史学界的定论,提出独到的见解:“史学界一直认为在蒙古全力进攻之下,南宋的灭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没有胜算。我却不这么看,蒙古的灭宋计划无可争议是一个天才的计划,然而南宋并非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这一计划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蒙古的军事优势以外,还在于南宋措置失当,没有及时调整部署,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与勇气,这才是最重要的。”

“蒙古的灭宋计划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就是推进速度过快,要是南宋决心抵抗到底,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过快的推进速度就变成了轻军冒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南宋适时调整部署,采取疲劳战术,利用临安坚固的城防把伯颜大军拖在临安城下,再派一支军队到江南失地去发动百姓,组织义军,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骚扰、疲惫敌人,破坏交通线、袭击运输队,则伯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打击下穷无应付,战争的胜负之数还很难说。即使南宋难逃失败的命运,覆灭得也不会如此迅速,抵抗十年八年不会有问题。”

他的这篇文章无异于一颗炸弹,引起了史学界的震惊,不少历史学家讥嗤为无稽之谈,争论不休。直到一位以研究军事理论闻名的共和国元帅无意中读了他的这篇文章,评论说:“这哪里是什么历史研究成果,纯粹就是一篇军事理论论文。真的照李隽说的打下去,历史也许会改写。”这无异于肯定了他的见解的正确,那些气势汹汹的发难者再也不说话了。

在构思如何抵抗蒙古进攻一事上,李隽想到了他的这篇论文,再以军事家的眼光进行处理,就有了这通著名的发言,为南宋反击蒙古描绘出了一幅蓝图。

自从蒙古大军南下以来,朝庭处在惊惶与争执中,降、战、迁都三派争执不休,各不相让,缺乏决断力的谢道清根本就不知道听谁的好,因而战局发展到最危急的关头依然是没有一个总体战略,具体计划来指导南宋的抗战。李隽的话无异于一座灯塔,给航行在风雨飘摇中的南宋这艘危船指明了方向。

多日的困惑因此而尽除,文天祥,张世杰,高达,赵良淳这些将领深晓其中的利害,很是兴奋,就是陈宜中这个迁都派的头子也认为李隽说得有理,信心也足了许多,道:“皇上圣明!臣要是早闻圣论,也不会主张迁都。臣一时偶忘,才使这一妄议未能成行,实是……”说到这里不由自主地住口不言。迁都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他却给吓破了胆竟然把这事给忘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他自己都弄不明白。

主张背城一战的陆秀夫虽不懂军事,对李隽方略的好处还是一目了然的,道:“皇上圣明!若皇上早发圣论,断不会有今日之局。”

他所言,正是文天祥,张世杰,高达,赵良淳等人心中所想,一齐道:“对。臣也是这么想。”

李隽淡淡一笑,心想这都是我平日研究的成果,要不然就是再了不起的战略家突然来到这个时代,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形下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出这样完备的战略计划来,提出一个战略计划可是要熟知情况,经过周密的推论,不是仓促之间就能制订得出来的。

就在文天祥他们兴奋的当口,李隽接下来的说话让他们更是兴奋,兴奋都跳起来了。

“我决定,从军中挑选出身体素质好,忠诚度高的精锐士兵进行特种训练,组建我们的特种作战部队,教以野外生存、搏杀、马术、射箭、侦察、暗杀技巧、伪装、潜伏这些军事技能,再教他们蒙古话,对敌人的重要目标进行破坏,对敌人的重要将领实施暗杀,摧毁敌人指挥机关,制造混乱,为大部队进攻指引目标,配合大部队作战。”李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地道:“他们的装备务求精良,训练务必要严格,要能胜任各种复杂情况下的作战。”

他说的是现在特种作战部队的古代版本,只不过没有现代部队的装备先进。李隽本人就出身于特种部队,对特种部队的情况了若指掌,他很是了解特种作战的好处,可以收到奇效。宋代版的特种作战限于装备水平,效果也许不会如现代特种部队那么明显,效果也会很不错。蒙古人和宋朝人都是黄种人,肤色相同,很容易伪装,混进蒙古军中暗杀将领,刺探军情,制造混乱,骚扰敌人,烧毁敌人粮仓将是非常方便的事情。

李隽的话无异于醍醐灌顶,张世杰,文天祥,高达,赵良淳四人深通兵道,豁然开朗,对特种作战的好处明了于胸,赞佩不已:“妙妙妙,妙之极矣!”

现代各国都在组建特种部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宋代可是非常新鲜的事情,把特种作战明确提到如此高的程度,在古代社会李隽肯定是第一人。

李隽对文天祥他们的反应一点也不奇怪,淡淡一笑,道:“各个战区要把那些特别善于射击的士卒集中起来,进行强化训练,要他们掌握潜伏技能,利用地形地貌地物瞅冷子射杀敌人。从而达到骚扰敌人的目的,进而让敌人高度紧张,处在恐慌之中。”他说的是狙击手的古代版。

李隽本人就是一个肯有传奇色彩的狙击手,凭着一支枪创造了在一次战斗中狙杀两百多美国大兵的神话,深知狙击手对敌人心理产生的恐吓效果,要是大规模使用狙击手的话,日积月累下来,蒙古人的神经高度紧张,士气会大为降低,于抗战有莫大的好处。

李隽的话既新鲜,又适用,很有道理,总是能出采,一席话说完,文天祥他们都不知道叫了多少声好。

李隽这一思想得到忠实地执行,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当然,签于当时的条件,最初组建起来只是在各大战区,没有统一的训练、没有统一的武器、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没有统一的战术理论,临安解围之后,李隽对这支部队进行整合,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以现代特种部队战术理论为蓝本进行修正后指导作战,统一了训练,打造成一支可怕的战略突击力量。

这支部队跟随李隽转战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