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才,要是没有人才,谈什么科教兴国。南宋现在对科技的需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迫切,这点李庭芝是深有体会,很是赞成李隽所言,喜道:“皇上圣明!皇上,臣以为黄永善他们都是很有经验的专家,有他们参与,把他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弟子们,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就会出现一大批专才。到那时,我们是要炮有炮,要粮有粮,要银子有银子,这仗嘛,自然是越打越好打。”

李隽点头赞成道:“那是自然。不过,我们也得务实,不能脱离实际。我们一下子有了几万师资力量,但是要想在全国推广教育,仍是太少了,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这基础教育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来上学,都来学习。嗯,就办成夜校吧。老百姓可以白天忙活,晚上去上上课,增加一些知识。”

“皇上,臣以为可以在农闲时节加大上课量,还可以搞点突击培训。”李庭芝接着李隽的话进行发挥。

李隽大加赞同,道:“对对对,就是要这样嘛。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推行教育,绝不能浪费时间。要给夫子们说清楚,他们教得好不好直接和他们的俸禄有关系,朝庭会进行统一考核,不合格者,就减薪俸。优秀者,不仅可以多拿到薪俸,还可以升官,赐给他们爵位。”要是在平时,李隽肯定是说教师一词,现在心情大好,一口一个夫子,说得好不爽快。

李庭芝充分表现了一个务实政治家的优良素质,道:“皇上,臣以为光凭夫子们可能难以把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来,非得当地官员参与不可,推行教育就是他们的职责之一,教育不好,不能晋升。还有,不去读夜校的老百姓,成绩不好的老百姓,他们的税收就要重些。”

“完全同意!”这四个字李隽是差点唱出来的,道:“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说身有残疾,生活困难,无法自理,还有年纪太大的,比如五十五岁以上,可以不参加。”

李隽思虑周详,虑及细微之处,让李庭芝不得不服,道:“皇上圣明!”

“这专业技术教育就从现在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中抽调一批优秀者出来,进行统一培训后去教授。学员就从工人中、聪惠的孩童中选出一批人就是,先给他们教授一些基础知识,再接受专业培训。他们中的优秀者,可留下来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研究。”李隽信心十足地道:“朕敢断言,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必然迎来民智开启的新时代!”

朕之一字李隽是很少出口,现在心中一高兴,居然脱口而出了。

教育这事好是好,可是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李庭芝现在最怕的就是和银子和关的事了,皱着眉头道:“皇上,可这银子到哪去找?”

“这事简单!”李隽想也没有想,道:“我早就想好了,履善还在挖金矿,可以拨出一笔银子出来。所有的官员、吏员都要捐出他们俸禄的一成支助教育。这还是不够,我去给皇后说,要她带头把宫里的金银首饰全捐出来,这又是一大笔银子。最后,宫里的生活从朕开始,每顿饭就实行三菜一汤,一荤两素一汤,若有违者,驱逐出宫。”

听了李隽这话,李庭芝眼里涌现出了泪花,向李隽拜倒,哽咽着道:“皇上仁德!皇上是大宋朝,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仁君!功德无量!仅此一件就会为后人千秋万代颂扬!”

第162章 废除科举

战争时期属特别时期,大权在握,好多事情可以从权处理,再者战争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都去关注战争的输赢去了,只要打赢了,无论你做过什么,他们都会认可,都认为你是对的。

有一条关于改革的历史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位改革家要想推行改革,必须要和守旧势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人们都有一种习惯,那就是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接受新的生活,无论你的改革主张是多么正确,可以说主张越正确,遇到的阻力越大,这是造成好多改革家总是为他同时人所不齿的原因,而历史却恰恰相反,认可他们的行为。

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他们更是不能容忍改革,那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点在历史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商鞅变法就连秦国的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来反对。当秦惠文王看到商鞅改革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他又积极维护起来,并没有因为商鞅割了他老师的鼻子而废除“商君之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隽才决定趁这段时间对南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李隽相信等到战争不再吸引人的时候,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内政上来时,那时他们方才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改革,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就不会有对改革的抵触,只有对改革的认可。

现在,李隽不得不对改革阻力重新审视了,因为他遇到了空前的压力。到现在为止,李隽对南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进展也还顺利,阻力虽有却没有这么巨大。唯有他对教育的改革却遇到了出乎想象的阻力,这阻力不是来自于其他,而是来自于儒生们的反对。

儒家自从汉武帝独尊之后,一家独大,儒生们更是自以为是,以为读了点“圣贤之言”就了不起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以为自己就才堪经国了,历来是不把其他学派、学说放在眼里。对于别的声音往往扣上一顶异端邪说,邪辟之言之类的大帽子,行打压之实。

李隽推行全民教育,触动了儒家的神经中枢,照这样下去,儒家不再统治人们的思想,不能再束缚人们的头脑,他们的好处也就没有了。李隽开办新学的圣旨一下,在儒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名儒”立即给李隽上书,疾言“新学之害,害无穷也!此邪辟之说,虚妄之言,不能经国,不利民,不聚财,当禁而止之。”

李隽一天不知道要收到多少类似的上书,堆在他的案头上足足有三尺之厚。李隽估算了一下,要是他每本都读的话,没有十天半月的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李隽现在是个国事缠身的大忙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心思去理睬他们。

收到第一道上书时,李隽还有兴趣浏览了一下。到后来,上书越来越多,李隽理都懒得理,把上书往案头一放,道:“看他们有多少,等他们不说了用尺来量量,看有多厚。”以李隽想来,只要过一段时间,“时间会医治一切伤痛”这一真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就不会再闹了。历来算于遗策的李隽这次却失算了,儒生们闹得是越来越厉害了,原先只是上书疾言一通,也还罢了,可以当作愤激之言。现在倒好,居然叩阙,三百多儒生跪在皇宫外的广场上,要求面圣陈意,请求李隽废除新学,还儒家正统之位。

历朝历代对书生是没有办法,这些人是打不得,关不得,更杀不得。要是一个不好,给历史让上一笔,就会留下污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最好的例子,留下千载骂名,是以历代君王对儒生们是小心翼翼,能不得罪最好不要惹。

李隽深知其中的厉害,拍拍额头,嘀咕一句道:“真是吃了饭没事做,尽添乱。”重重一下拍在儒书们的上书上,一抹冷笑出现在嘴角,道:“我就去会会你们,要是给你们就把新学给废了,我就不叫李隽。”大步走出御书房。

广场上直挺挺地跪了三百多儒生,跪在最前面的儒生叫贺书仁,个头不小,足有七尺,要是用儒这自吹的笔调来描写他的长相的话,应该是“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头戴儒冠,身着儒服,儒雅不凡”。

贺仁书手里托着一封联名上书,这联名上书号称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至少是一万儒生签过名的,可以想象得到上书李隽要求废除新学他们是何等的热心。

这些书生也真够厉害的,跪了三天三夜居然没有倒下,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滴水未进,李隽派人送来的饭菜动都没有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以绝食的办法来向李隽施压。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吃,而是吃多了的话,要上茅厕,就不一定再跪得下来。

都知道吃多了,喝多了,拉撒问题也就频率高了,会给他们的行动带来负面影响。那些自称绝食的人并不是绝欲,而是不得不为。

段干木带着几个侍卫走了过来,对儒生们道:“皇上有旨,着儒生们到集英殿相见。”话一说完,转身说走,理都不理他们。

李隽终于露面了,对于贺书仁他们来说,算得上是天大的喜事,忙站了起来,跟着段干木去了。不少儒生跪的时间太长了,腿脚麻木,站立不稳,摔倒不少,闹了不少笑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