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地方也丢失了,这些长者哪有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道理,要是朝廷现在也如以往一样来了就走,后果会非常严重。别的不说,就他们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的乡邻都会因为他们今天的行为而遭遇惨祸。

李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更改的口吻道:“朕可以向你们保证,朝廷不会走了!朝廷打回来就是要解救你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家家幸福,和和美美。”

清风子适时开言道:“各位乡亲,你们还不知道,现在的朝廷与以前不同了。现在的朝廷务在光复,朝廷已经光复了淮东淮西四川贵州云南,现在关中也光复了。朝廷的实力已经大非昔比,比以前强了十倍都不止。”

“你们也知道,就是关中这一战,朝廷赶到关中的军队不到两万,而鞑子在关中的军队却有十万之众。其结果呢?你们都知道了,就是鞑子全军覆灭,长安光复了,关中也光复了。”

“我可以告诉你们,今天你们亲眼看见的王师,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已经开始了追歼关中鞑子残军的行动,不几日间,潼关就会收复,函谷关也会给收复。没有了潼关,没有了函谷关,鞑子要想重新进入关中地区,无异于做梦。”

长安光复了,史天泽惨败,郭侃带入关中的军队,以及调集的关中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还有不少散兵游勇在活动,还有潼关,函谷关这两个重要的战略要塞没有拿下来,李隽哪会放过这种有利时机,阅兵式一完,立即下令给柳河子,要他率领军前去把潼关函谷关拿下来。要是这两个战略地塞拿回来了,从关中进军中原的战略通道彻底打通,南宋无异于把利剑对准了中原腹地。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郭侃抓住,即使不能生擒,也要让他死,无论如何不能让他活着离开关中。郭侃又一次败在李隽手下,但是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一点也没有松懈,此人博学多才,一日不死,李隽是一日不能放心。

郭侃对李隽的提防之心有多深,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就有多深!

关中的老百姓都知道潼关和函谷关对于他们有多么的重要,要是这两座战略要塞给拿回来了的话,也就是说关中的东大门已经彻底锁上了,蒙古人要想再次进兵关中,除非变成鸟,从空中飞进来。

正如清风子所言,宋军以不到两万人的军队,还是翻越秦岭的疲惫之师,没有后勤补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在关中的十几万蒙古军队给横扫了。这事已经传遍了关中,关中老百姓谁个不知,哪个不晓,他们对王师的信心倍增。想想以往,宋军占有兵力优势,补给充足,却是一败再败,现在的情况与之相反,这是最好的证据。

正在长者们高兴的当头,清风子接着道:“我还可以告诉你们,朝廷的三十万王师正在翻越秦岭,不日就会赶到关中。”正在翻越秦岭的宋军没有三十万,只有十来万。清风子这是故做大言,以此来坚定他们的信心。

“真没想到,他这样的世外高人居然有汉高祖的骗人本事。”李隽在心里如是评价清风子。汉高祖刘邦骗死人不会打草稿,有人说他流氓,有人却说他雄材伟略,究竟是哪种,就要看你喜不喜欢他了。

仅仅两万人不到的宋军就横扫了关中,要是三十万大军赶到,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长者们高兴万分,异口同声地道:“太好了。朝廷不走了,朝庭不走喽。”话不多,但话里的高兴之情已经不是笔墨所能形容了。

又一个长者迟疑地问道:“皇上,朝廷还收那样的税吗?”

朝廷不走了,他们当然就关心税收问题了,这可是和他切身相关的利益。这不能怪他们势利,实在是南宋朝廷无能,冗官冗员冗兵极多,监管无力,皇帝是想轻徭薄赋,事实上却是苛捐杂税极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者,战乱年代,各种制度打乱了,那些无人约束的官员不乏贪婪之辈,是他们发横财的好机会,这税赋就不得了,“猛于虎”,可以吃人了。

第一次相见之下,长者们就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他们给重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李隽在心里感叹无已,道:“税收朝廷有法度,务在养民。朕可以向你们承诺,决不加税!决不加赋!现在,江南的老百姓的税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关中新复之地,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极需休养,这赋税第一年就免了,第二年交一半。”

这可是大好事,长者们大是高兴,跪下叩头道:“谢皇上!”

一个长者颤颤微微地从怀里取出一张发黄的绢帛,双手高举,泣道:“皇上,草民别无心愿,只望祖父的心愿完成。”

段干木拿过,递给李隽。李隽展开,只见上面用血写着一副对联,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显是写成的时间不短,上联是“隔山隔水难隔情”,下联是“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对联是所有沦陷区百姓的心声,一百多年来,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一直心向朝廷,李隽感动得虎目中流下热泪,仰天长吟“隔山隔水难隔情,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虽然大量的国土沦陷了,朝廷南迁临安,千山万水仍然隔不断血肉相连的亲情,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祖先黄帝的子孙!

第209章 屠城惨剧

“关”之一字在中国历史书上很多,很多中国史书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到“关”字,那么请问朋友们秦汉之际“关”是指哪一关?

我估计有朋友会说是山海关。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再加上“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大汉奸吴三桂曾经镇守这里,这一雄关天下知名,如此想也可以理解。

但是,这不正确。在秦汉之际,山海关还不出名,当时的关是指函谷关。关外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关中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八百里秦川之地,也就是现在西安咸阳一带渭河平原地区。

函谷关以西在当时是中国的中心地区,是华夏的形胜所在,极其重要。曾经有人以为自己不是关中人为耻,上书给汉武帝,要求把函谷关西迁,那样做的话他就是关中人了,这个人就是杨仆。也正是如此,函谷关才有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之别,后来还有魏函谷关。本书所指的是秦函谷关。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这诗描写的是函谷关的绝险。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长安去洛阳最重要的战略通道。

一说起函谷关,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只要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座雄关的名字,因为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有好多影响到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这样说,中国今天的历史和这座雄关息息相关,要是没有这座雄关,中国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历史。

函谷关长十五里,谷深五十到七十米不等,谷底宽十来米,窄处只有两三米,素有“车不并轨,马不并鞍”之说,由此可见其险要。

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秦国选址如此险要的之处筑成函谷关,扼守东部咽喉,实是极具战略眼关之事。事实也证明了,秦人之举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秦国拥有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如鱼得水,才越战越强,最终统一了中国。秦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并非一凡风帆,“连横之策”也并非万灵之药,山东六国也有“合纵”的时候,山东六国曾经联合起来出兵数十万伐秦,其结果是折戟函谷关下。

函谷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因秦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还体现在思想上,道家最为重要的著作《道德经》就写于此处。《道德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朋友们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当时镇守函谷关的守将叫尹喜,他精通易理,善观天气。一天,他登台望见一团紫气从东方升起,知道有圣人来,沐浴更衣静候圣人。没多久,老子骑牛而来,他向老子请教,老子挥毫写下《道德经》,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道家学派,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紫气东来”故事的由来。(按:至于老子究竟去了何方,到现在都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不过,据道家说老子“骑牛西域化胡”去了,才有佛教。这当然是佛道之争各是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