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多少老百姓无辜罹难,这事不得不预先防止。

清风子才思极其敏捷之人,哪会不明白李隽意图的道理,点头称赞道:“皇上仁德,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之幸!请问皇上,要怎样做?”

“我想,朝廷找一个蒙古人聚居的地方下手,把这些蒙古人收拾了,以此来警告蒙古人,他们要是不善待老百姓,绝不会有好下场。”李隽双眼中闪着精光,坚决地说。

李隽的意思非常明显,也就是找一个蒙古人多的地方进行报复行动,以此来警告蒙古人,蒙古人敢于对老百姓下毒手的话,南宋也有可以以牙还牙,以此来达到震慑目的。

这种事情很血腥,要不是兀哈烈的作为让人发指,让一向不发火的李隽天威震怒,也不会做出这种决定。

顿了顿,李隽接着道:“最好这地方是蒙古贵族将领们聚居的地方,这样的话既可以达到震慑目的,又不会伤及无辜。”

蒙古贵族聚集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蒙古高层聚居的地方,这些高层有几个双手没有沾满汗人的鲜血?找他们开刀再好不过,既有除奸之效,又有震慑作用,可以想象得到,要是这一计划成功的话,蒙古人会非常顾虑。

“皇上真是仁德之君!贫道既感且佩!”清风子赞不绝口,道:“皇上,贫道知道一个地方有大量的蒙古贵族。这些人大多是蒙古的将领,他们都沾满了华夏百姓的鲜血,杀了他们正该!”这位出家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李隽很是期待地道:“哦,有这种地方?请问道长,是什么地方?”

“周公负成王会诸侯。”清风子没有直接回答李隽的问题,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周公负成王会诸侯在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故事,说的是周公把未成年的周成王背在背上去洛阳会诸侯,接受诸侯朝觐。

“洛阳!”李隽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双手一拍道:“妙妙妙!”

一连说了三个妙字,什么话也没有说,清风子当然明白这三个妙字的份量有多重,点头道出李隽之意,道:“这是一石数鸟之计。皇上,贫道认为,善攻者善谋,朝廷可以趁此机会伐谋。”

洛阳号称东都,是中原的重地,要是南宋在洛阳动手的话,无异于在蒙古人的心脏上捅了一刀,对蒙古人的震憾力有多大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再者,函关谷已经收复,进军中原在即,这无异于北伐的先兆,还可以鼓舞中原百姓的斗志,要他们知道朝廷会保护他们,蒙古人要是敢对他们下毒手,绝不会有好下场。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老百姓知道这事后会有多高兴,他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自会揭竿而起,响应王师北伐,好处有多大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伐谋固然是好,请问道长要如何行动?”李隽深表赞同。

清风子摸摸白胡子,道:“皇上,贫道以为洛阳一行完成之后,可以遣一介之使去大都,向忽必烈申明朝廷之意:不善待老百姓者,必然没有好下场!”

“好是好,要是忽必烈一怒,我们的使者岂不危险?这可是危地,不可不防。”李隽不无顾虑地道。

杀了蒙古大量贵族,再派人去向忽必烈申明南宋的意图,对于忽必烈来说无异于示威,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心气极高,哪里会接受这种示威,说不定会一怒之下杀了使者。

事情还没有进行,就在为使者的安危担心,的确难得,清风子非常钦佩,道:“皇上体恤臣子,待臣子如手足,贫道钦佩!皇上请放心,贫道昔年曾游于大都,和忽必烈有过一面之缘,贫道以为他不会杀使者。”

忽必烈这个人,历史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李隽来到这个世界后与忽必烈交手,真正体会到“盛名之下无虚士”一语的份量。平心而论,忽必烈是个极其可怕的对手,当得起历史的评价:雄材大略!

李隽早就对忽必烈本人感兴趣,清风子这话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兴趣,问道:“道长以为忽必烈何如主?”

“雄材大略,英明神武,千古少有之明君。”清风子如实答道:“虽然出身蛮夷,却向慕华夏文化,苦读不辍,石勒夜读,千古美谈,与之相比也远为不及。若平心而论,贫道认为他是自太祖以后最有成就的明君。”

汉族有过屈辱的历史,中国有过大分裂时期,但是最终归于统一。让少数民族向慕的不仅仅是汉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还有文化,石勒读汉书,是历史有名的故事,成为历史美谈。

其实,忽必烈应该是自唐太宗以后最有成就的帝王,其成就远过宋太祖。清风子这是委婉之言,给宋太祖留了点脸面。

他如此赞誉忽必烈,与历史记载差相仿佛,李隽也不惊奇,赞道:“忽必烈难得,道长高风亮节,不忘华夏根本,甘愿避世隐居在南山,也不愿为忽必烈所用,郭侃之辈足以羞煞!”

李隽何等样人,哪有听不出清风子话里对忽必烈钦佩之意。正如李隽李想,清风子昔年曾游于大都,与郭侃、史天泽、张弘范等人谈论时势,想度三人远离尘世,与他一道游于三山五岳中,让人遗憾的是郭侃等人虽然是感激他的用心,却不愿与他一道避世,甘愿为异族所用。

郭侃等人联名向忽必烈上奏,举荐清风子。忽必烈马上召见他,两人谈得很投机,忽必烈对他之才大为赞赏,一心想拢络他,清风子守着华夏根本,不为所动。忽必烈急了,直接问道:“道长以为我忽必烈是什么人?你如此不愿与我一道共平天下,创建一个太平盛世。”

清风子的回答是:“陛下雄材大略,清风生平所仅见。清风不愿为陛下效力,非为陛下之材不足,而是因为清风身为华夏人,死当为华夏鬼!人各有志,还请陛下成全清风。”非常明显,忽必烈也是清风子心仪的一个人,清风子不愿为忽必烈所用,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守着华夏根本。

在当时情况下,蒙古势盛,南宋日益衰弱,光复无望,不少有才干的汉人绝望之余把眼光投入了雄材大略的忽必烈,史天泽他们就是其中的代表。能如清风这般守志的人很少,真的是难能可贵!

忽必烈威胁道:“道长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这话是在告诉清风,他要是不能得到清风子的话,也不会让清风为人所用,那就是要杀他。

自古以来,帝王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人才留给对手,比如秦国的强大,他的人才大多是来自山东六国,这点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已经很好地得到论证。对于忽必烈来说,不能得到清风子,杀了他也就是必然。

清风子不为所动,言笑如常,笑道:“陛下非滥杀之人,不会对清风下如此毒手。”

忽必烈看了清风子好一阵子,长叹一声道:“知我者,清风也!”也不管清风子愿不愿意,赏了不少东西给清风子。清风子是来者不拒,全收下了。

到了第二天,忽必烈得到报告,清风子已经离开大都了。他赏赐给清风子的东西一样不少地放在住处,旁边留着清风子的一张字条“归还贵赐”,这事让忽必烈感叹良久。

清风子的德操不仅让忽必烈感叹,李隽也是感叹不已,赞道:“道长气节过人,千古罕有!”象清风子这般才干,哪有不想入世的道理,更别说还有忽必烈这个雄材大略之人,他能守志、甘愿避世,无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皇上过奖。”清风子微一谦逊,把话题拉回正题,道:“皇上,臣以为贫道不成器弟子扬明可以走一趟大都。”

清风子不凡,他的几个弟子也是不凡,个个都是人才,这个扬明能言善辩,机伶过人,要是他去大都的话,肯定是不会有问题。

李隽点头道:“名师出高徒,道长清人,扬明得道长真传,伐谋之事有他不会有问题。”顿了顿,道:“春节也要到了,既然去了大都,不能不给忽必烈送份厚礼。”

两国之间正在大战,派人前来送礼,只是说得好听罢了,和示威可以划等号。清风子知道李隽给伯颜送礼,气得伯颜吐血一事,李隽如此说肯定有什么妙计,好奇心起,问道:“请问皇上,要给忽必烈送什么礼?”

“四贤礼!”李隽平静地道。

清风子眉头一皱,道:“四贤礼?还请皇上示下,是哪四贤?”

“术速忽里,汪德臣,木札礼,博尔忽四人的人头。”李隽笑着道:“说是四贤礼,其实只有三贤了,博尔忽给解晋逼进草地,哪里找得到他的人头,只能用草地一抹秋草代替了。”

清风子扶掌称妙,道:“此礼别开生面,定有妙用。”

自古以来,敌国之间送人头的事情不少,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李隽一次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