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想,是该把现有的军队进行裁撤了。”李隽沉思着道:“现有的军队中还有不少思想落后,拘泥于旧框框的人,应该让他们退役。”

廖胜功委婉地反对地道:“皇上,大战之前裁军的话,恐怕对朝廷不利,臣请皇上三思。正如皇上所言,军队里面是有不少思想落后,不能跟上我军变革的人,但是臣以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性格坚韧,孔明可以用草人借箭,他们总比草人强吧?即使不能派上战场,还可以用他们来处理其他事情,比如管理后勤,管理运输之类。”

他的话很有道理,大战之前应该是增加军队的数量,而不是裁军,而李隽居然选在这时间裁军,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发表异议,文天祥附和廖胜功的意见,道:“皇上,廖将军之言极是有理,臣也以为现在裁军不太妥当,还请皇上三思。”

“精兵好象是一把刀的刀尖,而军队本身就是刀身,要是没有刀身则没有刀尖,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则不能有精兵。”杜大用分析着道:“皇上,廖将军所言很是有理,臣也以为当前朝廷不是裁军,而是还要征召适龄男子入伍。”

陆秀夫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不谙军事,本不该多言,但此事极为重大,臣不得不言。皇上,臣以为廖将军,杜将军,文大人所言不是没有道理。精兵来自于良好的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精兵则无从选拔,臣不赞成裁军。”

他们的话说得很对,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很难打造出精兵。要有精兵,就要有一定数量的军队。用我们现在的例子来说,我们引以自傲的国球,世界独大,之所以能有如此盛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从事国球运动的人不少,基础好。国球的基础有多好呢?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会打国球?不会打国球,还能叫中国人吗?要是没有人人会玩国球的盛况,国球还能世界独尊吗?这很难说了。

兵法说的“兵贵精,不在多”,只说了一半,没有说出从何处得到精兵。训练只是造成精兵的一个因素,从足够多的海选人数里面挑选出优秀的兵员则是另一个因素。廖胜功他们的意思非常明显:维持一支足够数量的军队,才能从中海选出优秀的军人。这是深谙兵道之言,不是无用之语。

“祥甫以为如何?”李隽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庭芝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道:“皇上成竹在胸,臣不敢多言。臣以为此时裁军对朝廷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祥甫,你……”文天祥万万想不到李庭芝居然会赞同李隽的看法,脱口就要质问,李隽笑道:“履善,让祥甫把话说完。”李隽已经发话了,文天祥自然是不好再说,眼睛死死地盯着李庭芝,生怕他再出什么惊人之语。

李庭芝并没有马上发表看法,而是走到地图前,道:“诸位大人请看,这里是淮东,这是淮西,这是江汉之地,这是四川,这是云南,这是汉中,这是关中,这些地方都是朝廷刚刚光复的地方。我想请问诸位大人,朝廷收回这些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是失地都要收回来。文天祥他们不知道他的真意何在,张大了嘴巴不知道如何回答。

还是文天祥愣了愣才回答,道:“这些地方都是华夏之地,朝廷自然是要收回。”

这是再正确也没有的答案了,廖胜功他们点头赞同。然而李庭芝却否决了,道“履善此方差也。这是华夏之地,凡失地朝廷皆要收回,这点没错。但是,事有轻重缓急,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先收回来是后收后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原才是华夏的根本重地,朝廷为什么不先收回中原,而是先收回这些地方呢?”

陆秀夫回答道:“这是皇上制订的战略,为的是让朝廷越战越强,立于不败之地。”

“陆大人所言极是,那么我还要请问陆大人,要怎样才能使朝廷越战越强?”李庭芝跟着问道。

文天祥代答道:“当然是要调动这些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中原决战中去。”话说到这里,嘴巴张得老大,可以塞下一只鸡蛋,道:“皇上,臣有罪,请皇上责罚。皇上,臣赞同裁军之议。”

“廖将军,你们呢?”李隽看着廖胜功他们问道。

话都到了这份上,要是还想不到李隽的用意,廖胜功就不是廖胜功了,恍然大悟,猛拍脑门,抱怨道:“我真是,怎么就没有想到此节呢?皇上,臣赞同裁军。”

杜大用和陆秀夫也明白过来,道:“皇上,裁军之事,臣无异议。”

“知我者,祥甫也!”李隽很是满意廖胜功他们的表态,道:“祥甫,你接着说。”

“遵旨。”李庭芝指着地图,道:“现在军队主要是来自于江南,岭南之地,淮东淮西和四川之地也有一些。相比之下,江南和岭南之地的军人人数最多,也就是说目前的战争负担主要是江南和岭南承担了。”

“卫我中华,捍我家园!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是把战争负担压在江南和岭之地的话,对于这两地的经济发展很为不利。现在的江南和岭南,人手不足,很多事情应该做,却没有人去做,除了这两地经济发展较快外,大量的丁壮入伍从军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要是把他们裁撤下来,这些军人返回家园,人手不足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江南与岭南的经济发展就会更快更好。”

“诸位大人说得很对,在大战之前大量裁减军队与当前情势不合。皇上的意思是从淮西淮东,四川,云南,关中,汉中,江汉之地征召新兵入伍,接受训练。如此一来,军队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还可以更多,只要朝廷需要,要多少有多少。”

“另一个好处就是战争负担的承担更趋合理化,不会把负担压在某一地或是几地,造成这些地方因为负担过重而出现经济凋弊。”

李庭芝一席话把各种利害关系全剖析明白了,廖胜功他们哪里还能有反对意见,只有钦佩之情。李隽的构想已经不仅仅是与战争有关,还与朝廷的长远发展有关,这真的当得起一个词语“宏图大计”。

“皇上,臣以为从这些地方征召新军,可以把条件提高点,把那些志在光复中原,收复失地的有志之士征召入伍。”廖胜功马上献计,道:“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这些新复之地疮病未复,不宜于大量征召,才能保证这些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二是从优征召,可以得到优秀的兵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训练成精兵。”

杜大用接着道:“皇上,臣以为应该马上向这些地方派出军官训练这些新兵。”略一估算,道:“可能军官不够,可以把军事学院里的学员提前毕业派出去。一者可以增加大量的军官,二者也可以给他们一个从事实务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带兵经验,决战之时才能便好地发挥作用。”

“皇上,臣以为这些地方有不少少数民族,当此国难之时,应该让他们也入伍。”陆秀夫再献一计,道:“汉武之时就在使用少数民族之兵不说,还在大量使用匈奴降兵,其效果史书有载,臣就不多说了。臣以为,只要朝廷做好工作,不岐视他们,给他们和汉军一样的待遇,让他们有相同的升迁机会,他们也会效死沙场。”

汉武大帝为后世讥评,但是他在用兵方面的确是开了一代先河,不仅大量使用少数民族士兵,还敢使用匈奴降兵,而这些匈奴降兵作战英勇,并不在汉军之下,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事件。也有不好的事情,就是赵信这个匈奴人最终投降了匈奴,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汉武有此气魄,朝廷为什么就不能有呢?此议不错!就这么办。”李隽振气开声地道:“你们能这么想,朕真的是很高兴,比看履善马屁文章万篇还要让人高兴。”

后半句话是开玩笑,引来一片笑声。

“皇上请放心,臣永远不拍马屁。”文天祥赶紧撇清。

李隽笑道:“笑谈,笑谈,履善不要往心里去。”

“臣不敢。”文天祥道:“皇上,臣以为这些新收复地的方不仅仅是要征召兵员,还要把这些地方建设起来,只要把这些地方建设好了,朝廷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就会真正地越战越强了。”

李隽点头赞同,道:“是啊,战争是流血的伤口,一个不好就会国破家亡,虽然目前进行中原决战是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也不能因此就废弃了其他方面的事务,是应该把这些地方建设起来。这事,早有部署,相信祥甫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李庭芝的军政才干,有目共睹,在他的打理下,这些地方的建设准备早就在进行了。

“皇上过奖,这都是皇上圣明。”李庭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