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联邦调查局档案-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查者都是〃兼职特工〃和〃新手〃    
      自李文和“间谍案”立案侦查后,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由一些个别特工负责调查,而且他们还不是专职有时,他们还得忙于一些诸如抢劫之类的案件。在阿尔伯克基的FBI办公室看来,李文和案与那些“小打小闹”的案件没有什么区别。    
      1996年12月,FBI华盛顿总部最初派往阿尔伯克基“协助”调查李文和案的两名特工都是刚刚出道的新手。一名检察官后来描述自己与第一名特工合作时的情况说:“与他合作,简直就像赶着一头死驴推车。”而另一名检察官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他简直就是一个废物。”然而,这一案子被“死驴”和“废物”胡对付长达数月,华盛顿高级官员居然毫不知情。    
      调查进行1年多,FBI局长却浑然不知    
      为了“指证”李文和确实犯有“向中国提供核机密”的所谓“间谍罪”,有关部门需要提供李文和发送机密的“邮件封面”的影印件。但是,要获得影印件而又不“侵犯隐私权”,调查者需得到上级的批准。单单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例行公事程序,调查者居然等了整整3个月!    
      当然,与FBI对待能源部“间谍”报告的态度相比,这种“工作拖沓”的陋习简直不足挂齿。能源部是李文和案的始作俑者。1995年,能源部的前反情报主任诺托拉·特鲁洛克单凭一个叫“志趣相投的分析小组(KSAG)”的所谓报告,就将李文和拣出来作为审查的间谍对象,并向FBI提供了有关“李文和犯有间谍罪”的材料。但就是如此一份关系整个案件的重要“报告”,参与案件调查的官员和特工居然不屑一顾,想当然地就把“间谍罪”等59条罪名扣在了李文和的头上!    
      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FBI局长路易斯·弗里直到1998年底才得知下属在调查一个叫做李文和的华裔科学家此时,李文和案已经展开调查有1年多了。像1996年调查李文和“邮件封面”的命令,居然全是由他的下属一手操作的!    
      FBI“令美国全国蒙羞”    
      KSAG的所谓报告〃依据〃是:虽然中国近几年来核武器研制进展突飞猛进,但〃中国若单凭自己核科学家的力量是根本完不成三级跳的,因此,这里必定有美国技术在助威〃。台湾出生的核科学家李文和曾专门到过中国,与中国核科学家进行过研讨与交流,加之他还有〃接触、下载和转移绝密情报的便利条件,完全有可能将美国最尖端的核武器技术资料透露给中国〃。    
      就这样,这份主观臆测的报告使李文和成了诸多〃怀疑对象〃中的重点,FBI“毫不质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能源部的结论。至此,李文和案从一开始就误入了歧途。FBI在审理此案中所表现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令美国全国蒙羞〃,更让人们联想到前不久FBI丢失武器、电脑乃至机密信息等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8月13日,司法部终于还给了李文和清白,〃批评〃联邦调查局玩忽职守、制造冤假错案。FBI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真正陷入了被动,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考克斯报告    
      FBI调查李文和的重要依据正是众议员考克斯等人于1999年5月25日抛出的《美国国家安全与军事/商业事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委员会报告》(简称为《考克斯报告》)。该报告声称以往20年里,中国多次窃取美国机密技术。它罗列了中国窃取美国技术的“十大罪状”,几乎涉及核技术、导弹技术、空间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发动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所有高科技领域。在考克斯等人的眼中,中国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高科技成果都是从美国的保险箱里偷来的。    
      考克斯报告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种正常的学术活动说成是“窃取”技术情报,把发表在公开出版物、甚至国际互联网上的东西说成是“秘密”。报告充满了“可能”“或许”“大概”一类字眼,含糊其词,蒙骗世人。    
      《华尔街日报》曾发表文章指出,美国的政治家们为了在新时期寻找一个替代苏联的敌人,正在试图将中国拖入这一角色。文章说,如今已不是冷战时代,当今的中国也不是昨日的苏联,将中国“妖魔化”是可怕的。文章援引众议员德赖尔的话说,有些人想利用“核资窃”一事“制造一个冷战的敌人”,“这是大错特错”。    
      《纽约时报》评述说,“考克斯报告”是个“第一流的间谍故事”,它讲述的故事“太离奇复杂”,“这个案子会像一部缺少最后几页的惊险小说一样,有头无尾”。    
      在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试验室工作的华裔科技人员最近向能源部长理查森递交了一份材料,列举了自2002年3月少数政客炒作“核间谍案”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歧视亚裔科技人员的事件。理查森说,对亚裔美国人的怀疑,是“出于种族主义”。在知识界颇有影响的“百人会”不久前也批评了少数议员借所谓“核间谍案”散布歧视华人的谬论。    
    


要案档案“绿河”连环杀人案

      “绿河”连环杀人案    
      美丽绿河浮现恐怖女尸    
      “绿河”是西雅图南郊的一条美丽清澈的河流。它静静地流淌,一如西雅图人们的生活,祥和,宁静。谁都不会想到,一起令人震惊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连环杀人案会在这里发生。绿河从此不再安宁。    
      那还是在1982年8月的一天,41岁的罗伯特跳上他的橡皮艇,沿着绿河向西雅图的郊外划去。突然,罗伯特发现清澈的绿河河底里有一双恐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他!罗伯特仔细一瞧,只见水底的石头中夹着一名黑人少女,双目圆睁。更令他恐怖的是,离这具黑人尸体半米远的石缝里也立着一个半裸的白人少女。惊恐万分的他立即向警方报了案。赶到现场调查的联邦调查局随即又在离河边不远的草丛中发现了第三具女尸。经过鉴定,FBI认为三人都是被人勒死的。当地警方认为作案的是一名连环杀手,并称之为〃绿河杀手〃。此后,凶手仍然肆无忌惮地疯狂作案,警方名单上的遇害人数在不断增加,最后竟达到49人。她们中的大多数是被扼死的。这49名妇女大多为妓女,或是离家出走的少女。她们大多在公共汽车站等车时,或是在廉价的汽车旅馆中卖淫以换取吸毒金钱时失踪,最后变成绿河畔或其他地区的一具具冰冷的尸体。警方虽然极力侦查,却一直找不到凶手。    
      寻找绿河杀手    
      近20年过去了,凶手一直逍遥法外,于是,关于凶手的传言越传越邪乎。互联网出现后,一些网迷专门设立了〃绿河疑案〃网站,将49名有名有姓的被害妇女的照片全部公开,同时利用网站收集相关线索。当地两名记者还曾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寻找绿河杀手》。    
      里奇韦曾被控于1980年将车停在西雅图塔柯玛机场附近的荒凉地区,使车内的一名妓女窒息。《寻找绿河杀手》一书指出,里奇韦当时宣称,他出了钱,但这名妓女不仅没有好好地为他服务,还咬了他,他一气之下,才将那个妓女关在车里的。    
      根据FBI的记录,有人见到里奇韦的汽车在发现尸体的几个现场附近出现过,还有人证实他曾与其他失踪妇女见过面。但联邦调查局并不能仅凭这些证据就将里奇韦推上法庭。里奇韦的朋友都叫他〃G。R。〃,因为这两个字母不但是里奇韦名字的缩写,也是这项骇人听闻的连续杀人案发现尸体的地点绿河(Green River)的缩写。里奇韦与妻子及爱犬住在西雅图南边的市郊,他是金沃斯卡车公司的夜班油漆工。1969年里奇韦高中毕业后不久便进了这家公司工作,一直干到被捕前。他的邻居们表示,里奇韦多话、整洁、注重细节,他的同事表示,他们觉得他个性怪异,甚至有点神经质。    
      在〃绿河疑案〃中,由于被害者大多是妓女,所以有的女特工便装扮成妓女,引诱杀手露面。1982年底,里奇韦曾主动接近一名这样的〃妓女〃,但他当时并没有起杀机,所以在关了两周后被释放。1984年,一个名叫玛丽·马尔瓦尔的女孩遇害身亡后,FBI将目标锁定在里奇韦身上,并对他进行了首次审讯。里奇韦相当狡猾,19年来联邦调查局一直认为他是此案凶手,可是他竟然通过了两次测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