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大师大结局-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宓趁机跳下蹲位,快步溜下楼去。二使者听到急速的脚步声,情知不妙,叫声:“糟糕!”抓过衣服,便飞似的追下楼来。吴宓知道自己跑不过他们,急中生智,闪身躲进了楼梯间。宾馆大门半掩,过厅灯火通明,值班侍者伏在案上,正迷迷糊糊地打着盹儿。    
      二人气喘吁吁追下楼来,却不见半点动静,他们忙推醒侍者,急急地问道:“喂,见到一位老先生出去吗?”侍者揉揉眼:“唔,唔,好像有位老先生出门去了。”    
      二人快步出门,侍者继续瞌睡。吴宓屏住呼吸,悄悄出了宾馆大门。马路上空空荡荡,朝左望得到七星岗,朝右可眺及临江路口。吴宓定了定神,不见那追来的二人,想必他们已奔进了对门苇家院坝的小街。他们在那里寻觅不着,会很快折回来的。该往何处去?所幸,左边一个路灯电线杆两边斜钉了满堂广告牌,直抵墙壁,构成了小小的三角隐蔽处。吴宓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猫着腰钻了进去。刚刚站定,他便见那二人从对面巷子里出来了。他们站在马路中间,四处张望了一会儿,气咻咻地一跺脚,判断吴宓是朝临江门或武库街去了,便分别朝这两个地方奔去。    
      见他们走远了,吴宓这才长舒一口气,迅速从广告牌后面钻出来,快步穿过马路,溜进了苇家院坝。他从未来过这里,浑然不知东西。好容易等到天明,街巷上有了行人,他问明路后,便沿上清寺出了城,找到一家偏僻的旅馆,老板见他憔悴苍老,身着褪色破旧的蓝布长衫,又无行李,不肯收住。吴宓困顿万状,再无力上街奔走。情急间,他写好一个纸条,许以酬谢,差人送往重庆美丰银行的董事长康心之处,二人本是好友,康心之这才差人把他接了出去。    
      藏匿几日后,重庆迎来了解放,吴宓方才安然返回西师。吴宓,字雨僧,1894年8月生于陕西径阳一个门阀世家。其嗣父吴仲旗曾任陕西都督的参谋长兼秘书长,凉州副都统,辞官后赋闲沪上。吴宓幼年丧母,过继给嗣父后,在上海长大成人,1910年,吴宓考上清华学校。两年后,清廷倒台,吴宓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进了哈佛大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日后中国顶尖级的学术大师陈寅恪,二人因出身经历、志趣爱好相同,成为莫逆之交。在哈佛大学,吴宓的两位导师是著名的法国文学教授白壁德和文学评论家穆尔。他师从二人,深受影响,在古典文学、诗歌、佛学等众多领域造诣甚深。归国后,怀藏“白壁德主义”的他以学贯中西、坚决捍卫传统国学而知名,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派别———“学衡派”。    
      由于学衡派力持旧学,反对新学,无形中便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兄弟和胡适为敌,几番热闹的论战下来,便被打得鼻青脸肿,尤其是鲁迅的妙文《估“学衡”》风行于世后,吴宓连同“学衡派”便成了笑柄,时人多贬低他们。    
      吴宓学成归国后,即与陈寅恪等被聘为清华国学院的导师。在其教帜下,莘莘学子后来闻名于世的不少,为世人熟悉的便有钱钟书、王力、傅斯年、季羡林等。傅斯年去了台湾,而其他诸君,自上世纪80年代始,因文化断代,又复为治学的中流砥柱,从这种角度看,“学衡派”大获全胜于无形之中,足见吴宓的影响。    
      刚刚作古的、已是学界泰斗的钱钟书便是吴宓的高足。殊为遗憾的是,二人似乎在解放后便不曾交往。    
      1941年,吴宓流寓昆明,执教西南联大。钱钟书从法国留学归来,他赴昆明,找到了恩师吴宓。早年,出身无锡名门望族的钱钟书,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因父亲和吴宓私交甚浓,延请吴宓关照。吴宓便让钱钟书在清华园旁听,并亲自辅导了一年有余的外语,钱钟书学业有了长进后,考入外语系,再后来,留学去了法国。应该说,钱钟书学有所成,成为学贯中西的顶尖级学者,得益于吴宓的某些帮助。    
      师生间素有往来。当钱钟书确定归国时,吴宓便与西南联大约定,聘他为教授。校方也同意了。系负责人陈福田,在吴宓给钱钟书的信中也附有便函。只是未下确切聘书。谁料,待到钱钟书到了西南联大,校方与他详谈后却变了卦,他们告之吴宓,说钱钟书的学问尚欠火候,暂时还只能聘为副教授。校方易辙,师生二人据此意态怏怏。吴宓失望之余,便劝钱钟书去了湖南兰田师范学校任教授,并亲笔写了推荐函。钱钟书遂转投湖南。    
      不久,通过学友、日后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推荐又调至广西桂林大学。适逢抗战中期,中日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钱钟书颠簸于战乱中,加之西南一隅群山阻绝,交通不便,几番迁徙,吃了不少苦。待到桂林后,钱钟书谈及自己归国后的谋职感受,唏嘘不已,同时,亦对老师吴宓产生了些怨尤。不想,这类闲聊话题不久便传到了吴宓的耳朵里。钱钟书长途奔波,吃了苦头,抱怨一二,或许可理解。但吴宓一片好心,更何况为师者,耿介书生,不擅长官场交际的性格,众所周知。作为学生,应该体谅。    
      师徒俩却再无机会来消融因并不太复杂的事件所引起的误会。吴宓因校方没有聘用钱钟书,心中有气,过了一段时间,便拂袖而去。先到四川成都的燕京大学,然后又到武汉大学,最后辗转入蜀。    
      钱钟书生活稳定后,完成了后来风行于世的长篇小说《围城》。这本是好事,吴宓特地购得一本,细细读过,以他“比较文学”鼻祖的至尊,大加赞赏。然而,就是这本书,却最终导致了师生间的进一步交恶。    
      那些有索引考据癖的人评论《围城》时,指出书中的所谓“三闾大学”,影射的是西南联大。抗战期间,联大乃由北平的北大、清华和天津的南开三所大学内迁组成,经长沙转至昆明。更有人言之凿凿,书中“只按照高松年开的路程走”的高松年,便是指吴宓与陈福田,内中吴宓的影子更嫌多一点。那个方鸿渐,自是作者取的吉祥名字,鸿(洪)福渐至。高松年在书中也不算坏,高高的松树,经年不衰。但若是读了那段有关老科学家的调侃,还有对高松年的抱怨,如“鸿渐等了一个多钟点,不耐烦了,想自己是神经过敏,高松年直接打电报来的,一个这样机关的首领好意思说话不作准么?”至于“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越想越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更被索引人士指出,是钱钟书怏怏意态的真实流露。    
      一时间,各类小报,文人纷纷登台,热炒师生间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吴宓似乎觉得进一步证实了钱钟书的抱怨,心中大为不快。数年后,有人传话给吴宓,称钱钟书评价自己的老师们,出言不逊。他说“吴宓太笨”、“傅斯年太迂”、“叶公超太懒”,所以做不出大学问。须知,这些人都是当时学术界的顶尖人物。吴宓虽未作反驳,可心中却狠狠记了钱钟书一笔,师生间全面交恶,老死不相往来。但是,这桩文坛公案在半个世纪后仍未了结,晚年闭门谢客、潜心治学的钱钟书并同其夫人———散文作家杨绛多次在不同场合否认,“我从没有说过吴宓太笨的话”。可惜,时过境迁,吴宓已是墓草久宿,凄然离世多年。    
    


书生本色—吴宓《周易》自测

    《周易》自测,吴宓将自己的人生旅程划为3个28年,辨知谶纬,令人拍案叫绝;土改中因女学生被农民打了光屁股,吴宓义愤中求见邓小平    
      重庆解放后,吴宓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早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根据安排,他被评定为二级教授,正式执教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吴宓对新时代的到来,总的来讲,是充满了欣喜和期冀的。他用《周易》自测,将其生命旅程划为3个28年。    
      第一个28年,从1894年8月出生于陕西径阳到1921年留学归来。这期间,吴宓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就读于哈佛大学。第二个28年,回国就任教授,到1949年政权更替,进入新中国。这期间,他先后主持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学术刊物《学衡》,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重要流派———学衡派的重要人物,许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皆出自其门下。第三个28年,在新中国作教授28载,寿终于1978年1月17日,享年84岁。    
      辨知人生谶纬,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