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3.明-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璞也笑了,揭开曹振心中的谜底。

    是李善平,武安国提起这个名字,心中总是很温暖。这个和自己最早相逢,
一见如故的知己,以睿智的目光,默默补上自己的疏漏,隐藏起可能被人抓到的
把柄。虽然此人手无缚鸡之力,身有残疾,但有他在,背后就多了几分安全。想
到这,他有些感动地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我武安国一下得三,实属老天眷
顾。子由,一个人在水师小心些,有些事情,需要一步步来,不必太着急”。

    “没关系,我自有分寸”曹振摆摆手,嘴角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太子是仁
厚之人,对底下人很好,就是受腐儒的影响很重。这里虽然没像北平那样,搞出
个大圆桌来,但也比其他地方低级观念小。各项制度参照我们当初的民团,也设
立得比较健全。慢慢去做吧,我从来没想到一蹴而就。我现在主要把精力放在强
军上,只要军队的事情还倚仗我,其他方面自然会多采纳我的建议。我现在想,
你们北平的商人,是不是鼓励他们到别的地方也发展一下。”

    “不是鼓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只要有钱赚,商人们总比我们跑得快”。
郭璞大笑,然后补充道:“我倒觉得书院得规模还要扩大些,再不就在合适的地
方多办几个,一个是培养人才,另外一方面等我们这些人老了,也不至于后继无
人。希望总是后人的,就如他们两个,将来肯定比我们看得更远”!他冲远方的
沙滩上扬扬下巴,曹、武二人顺着他得目光看去,姜烨和张正心两人正扭在一起,
无忧无虑的笑声让人夕阳下的海滩倍觉明亮。

    洪武十二年九月己亥,太子会燕王于天津,携众将观巨舰入海。

    天还没亮,码头边就挤满了围观的人,很多人为了找个好位置,半夜就来了。
能到这里看巨舰出海的,都是周围百里的头面人物和太子下令邀请来的参与过舰
船建设的人,托关系进来的也不少,人群乱哄哄的,稍有些风吹草动立刻挤做一
团。若不是水师士兵在维持秩序,恐怕早有人落进了海里。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那种清澈的淡蓝色,温润如玉。慢慢地,漂浮的云彩被
镶上了金边,远处的海水也泛出金红色,跳跃着,越来越近。一道霞光刷地撒在
船桅高悬的战旗上,刹那间把他染成火焰般的颜色。太阳从水面上探出头来,让
水天之间,灿烂成一色。就在霞光中,伴着号角,太子朱标,燕王朱棣还有传说
中的英雄武安国、曹振,陆续从士兵拦出的通道中走出,走向伏波、定远、镇远。

    “参见太子殿下”,有官员带头拜了下去,一些“懂礼”的士绅紧随其后。
但拥挤的人群腾不出更多的地方,随着司礼官员的免礼声,大家也乐得免礼了。

    “子由,你来吧”,朱标接过司礼官递过来的扎着红绸的酒坛,递给了曹振。

    曹振笑笑,推脱道:“子由不敢,给汤老将军吧,他是水师开山元老”。

    老将汤和接过酒坛,白色的长髯微微颤动,脑后,被阳光染成金色的花发随
风飘飞。当仁不让,他高高地举起酒坛,对苍天祷告,“老天,请佑我大明水师
纵横四海,所向披靡”!

    “纵横四海”,在水师将士齐声呐喊中,老将汤和把酒坛摔落在伏波号的主
炮上。“起锚,升帆”,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岸上,人群欢声雷动。

    伏波、定远、镇远升起主帆,依次向港外失去。白帆在霞光中如重重火焰般,
猎猎“燃烧”。

    司礼官指挥士兵给各船的将官每人斟满烈酒,痛饮此碗,就意味着大家上下
一心,在海上生死与共。

    定远号主将方明谦举起自己的酒碗,缓缓地走向船舷,把手中的烈酒向海中
倒去,“兄弟们,你们看到了吗,我们的巨舰出海了,再也不会有倭寇在我们家
门口横行,在也不会让弟兄们和倭寇血肉相博”!

    这显然是僭越行为,没有太子的号令,任何人不得先饮此酒。但此刻,没有
人怪他,大家都静静地望向海面,就在这半年里,无数水师忠勇的士兵,乘着民
船与倭寇展开了殊死搏斗,热血,染红过这片海水,这深深的中国海。

    朱标、朱棣、汤和、武安国、曹振,郭璞……水师将士们默默地举杯,把酒
撒入了大海,这第一碗酒,应该敬给为中华复兴而付出生命的英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水师的战歌在船头响起,响彻碧海。

    “鸣炮,为……。”,朱标大声喊道,他的喊声淹没在战歌里。

    轰轰的炮声在大海上响起,惊起了满天的海鸥,惊醒了沉睡的渔村,惊醒了
沉醉千年的港湾。一个民族,也在火炮的轰鸣声中,惊醒,崛起。

    《明》,第一部《扬帆》卷终酒徒2004年6 月13

    第二卷大风第一章黑土(上)

    洪武十三年,塞外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刚二月底,杨柳的枝头已透出朦朦胧
胧的绿意,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杏花迫不及待地从寂寞中探出头来,用带血的冻脸
迎着有些料峭的春风,兴高采烈地开着。一团团,一簌簌,满山遍野。河水也渐
渐宽了起来,哗哗啦啦的把绿色沿着两岸向远方涂抹。偶尔一两条野鱼带着彩虹
窜出水面,精彩地来个空翻,然后落下入水中,吓得在岸边喝水得狍子撒开四蹄
跑去,远远地又回过头来,观望是什么东西把水溅了它一脸。

    “人说关外‘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确所言非虚啊,这么个好地方,我要是
高丽人,也不会乖乖地让出来”,燕王朱棣用马鞭指着远处得荒原,由衷地赞叹。

    在他旁边,武安国骑着奔雷,极目四望,这没被工业污染过得河流与天地,
有一种说不出得宁静与和谐。

    “出关都半个月了,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打,让老常心里直痒痒”,常茂的
大嗓门盖过了所有人的声音,引起一片附和。

    “是啊,这帮高丽人干什么吃的,一碰就跑,接二连三让了几座城市给我们”

    “他们是望风而逃,我们旌旗所指,所向披靡”

    二月中,大军出山海关,一路上几股高丽守军都是一触即溃,也着实让人感
到迷惑。去年高丽统帅崔浩还在山海关外叫嚣要和明军决一死战,今春却龟缩在
辽阳一带,听凭明军如何攻城略地。武安国和朱棣以前都是纸上谈兵,真正领大
队人马打进攻战,这是第一次,所以格外小心。虽然军士都骑在马上,每天的行
军速度也不过百里,并且前军后卫分得清清楚楚。高丽人放弃的城市,大家商议
后也没分兵把守,每城仅仅留下一排人马维护治安,等待从太原、保定等后方的
非震北军系人马来接收。北线,命令璞英、张翼等人率军严密监事蒙古人动静,
以防蒙古人趁火打劫。

    接受城市的军队还没到,北平派出的官吏倒是急急地赶来了,带着些北平书
院的实习学生匆匆忙忙地丈量那些高丽人逃走后没主的土地,一些等得不耐烦的
商人也派出了自己代表,每天为土地离城市道路的远近吵得不可开交。为了他们
的安全,朱棣不得不叮嘱后勤旅给官吏和学生都配备上火铳。

    “我看崔浩这老狐狸是想分我们的兵,他知道我们这次只带了三万多人马,
所以一下子把几个城市全让给我们,等我们分散了,他再各个击破”。当晚的军
事会议上,朱棣指着地图,谨慎地分析道。

    “有这种可能”,天生就对一切乐观的徐增寿随声附和。“不过他的兵也不
多,现在高丽国内也不太平,把持朝政的李家父子又与他不和,去年他号称十万
大军徘徊在关外,我估计充其量也就四万左右的人马,这和我们的斥候所打探的
情况符合。如果他真收缩到一起与我们决战,我们反而省事,不用和他在关外兜
圈子,关外这么大,还真不好捉住他”。

    “你以为他是蒙古人,随便找个地方就能活”常茂从旁边插言道:“高丽人
不是游牧民族,不可能四处流动,决战的地点就应该离辽阳不远,我如果是崔浩,
明知自己的火炮射程不如你,绝对不和你硬碰”,他把手指向一个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