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打被张居正赶回家,高拱就心如死灰,在河南老家埋头做学问,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几百里外的京城,一场足以让他人头落地的阴谋即将上演。
    万历元年(1573)正月二十日晨,大雾。
    十岁的万历皇帝起得很早,坐上了轿子,准备去早朝,在浓雾之中,他接近了那个遭遇的地点——乾清门。
    就在穿过大门之时,侍卫们忽然发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当即上前围住,并将此人送往侍卫部门处理。
    这一切发生得相当突然,在这片灰蒙蒙的迷雾中,忽然开始,又忽然结束,加上那位被捕的兄弟没有反抗,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皇帝还小,要他记住也难。
    在这片神秘的雾中,事情似乎就这么过去了,然而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那个致命阴谋的开始。
    三天之后,相关部门向内阁上交了一份审讯报告,一份莫名奇妙的报告:擅自闯入者王大臣,常州武进县人,身带刀剑一把,何时入宫不详,如何入宫不详,入宫目的不详,其余待查。
    这里说明一下,这位不速之客并不是大臣,他姓王,叫大臣(取了这么个名,那也真是个惹事的主)。
    张居正一看就火了,这人难道是钢铁战士不成?你们问了三天,就问出这么个结果?
    然而转瞬之间,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一丝笑容在他的嘴角绽放。
    很好,就这么办。
    一天后,王大臣被送到了新的审讯机关,张居正不再担心问不出口供,因为在这个地方,据说只有死人才不开口——东厂。
    据某些史料记载,东厂的酷刑多达三十余种,可以每天试一种,一个月不重样。有如此创意,着实不易。
    但张居正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他开口说真话,他要的,只是一句台词而已。
    然而王大臣同志似乎很不识相,东厂的朋友用刑具和他“热烈交谈”一阵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来历,很不巧,恰恰是张居正最不想听到的:“我是逃兵。”王大臣说道,“是从戚继光那里跑出来的。”
    来头确实不校
    这下头大了,这位兵大哥竟然是还是戚继光的手下,带着刀进宫,还跑到皇帝身边,必定有阴谋,必定要追究到底,既然有了线索,那就查吧,顺藤摸瓜,查社会关系,查后台背景,先查当兵的,再查戚继光,最后查……小子,你想玩我是吧!
    没关系,反正人归东厂管,东厂归冯保管,既然能让他开口,就必定能让他背台词。
    于是在一阵紧张工作之后,王大臣又说出了新的供词:“我是来行刺皇帝的,指使我的人是高阁老(高拱)的家人。”
    不错,这才是最理想的供词,冯保笑了,张居正也笑了。
    看着眼前低头求饶的王大臣,两人相信,高拱这次是完蛋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两位老奸巨猾的仁兄还是看错了,不但看错了形势,还看错了眼前的这个逃兵。
    当审讯结果传出之后,反响空前激烈,以往为鸡皮蒜毛小事都能吵上一天的大臣们,竟然形成了空前一致的看法——栽赃。
    这都是明摆着的,先把人搞倒,再把人搞臭,最后要人命,此套把戏大家很清楚,拿去糊弄鬼都没戏。
    于是在供词公布后不久,许多人明里暗里找到张居正,希望他不要再闹,及早收手,张大人毕竟是老狐狸,一直装聋作哑,啥也不说,直到另一个人找上门来。
    别人来可以装傻,这个人就不行了,因为他不但是老资格,还曾是张居正的偶像——杨博。
    杨老先生虽然年纪大了,战斗力却一点不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准备为高拱说情。
    但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还着实有点好奇,因为这位仁兄几十年来都是属于看客一族,徐阶也好,严嵩也罢,任谁倒霉他都没伸过手,而根据史料记载,他和高拱并无关系,这次竟然良心发现,准备插一杠子,莫不是脑筋突然开了窍?
    于是怀着对他的崇敬,我找了许多资料,排了一下他的家谱,才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杨博和高拱确实没有关系,但他有个儿子,名叫杨俊卿,而很巧的是,杨俊卿找了个老婆,岳父大人偏偏就是王崇古。
    王崇古和高拱就不必说了,同学兼死党,王总督的这份工作还是高拱介绍的,不说两句话实在不够意思。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信了。
    杨大人开门见山,奔着张居正就去了:
    “你何苦做这件事情?”
    这句话就有点伤自尊了,张居正立刻反驳:“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你认为是我安排的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杨博终究还是说了句实诚话,“但只有你,才能解决这件事。”
    张居正沉默了,他明白,杨博是对的,高拱的生死只在自己的手中。
    于是在送走了杨博之后,他决定用一个特殊的方法做出抉择——求签。
    良久跪拜之后,张居正在庙里拿到了属于他的那一支签,当他看到上面内容的那一刻,便当即下定了决心。
    据说在那支签上,只刻着八个字——所求不善,何必祷神!
    但事情已经出了,收手也不可能了,于是他决定不参与其中,让冯保自己去审,并特意指定锦衣卫都督朱希孝一同会审。
    事实证明,这个安排充分体现了张居正卓越的政治天才,却苦了他的朋友冯保,因为很快,这位冯太监就将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的著名笑柄。
    万历元年(1573)正月二十九日,对王大臣的审讯正式开始,一场笑话也即将揭幕。
    案件的主审官,是东厂管事太监冯保和锦衣卫都督朱希孝,这二位应该算是大明王朝的两大邪恶特务头子,可不巧的是,那位朱都督偏偏就是个好人。
    这位朱兄来头很大,他的祖上,就是跟随永乐大帝朱棣打天下,几十个人就敢追几千人的超级名将朱能,到他这辈,虽说打仗是不大行了,但这个人品行不错,也还算个好人,觉得冯保干得不地道,打算拉高拱一把。
    所以在审问以前,他仔细看了讯问笔录,惊奇地发现,王大臣的第一次口供与第二次口供有很多细节不对,明显经过涂改,但更让他惊奇的是,这样两份漏洞百出的笔录,卷尾处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证据确凿。
    于是他当即找来了当场负责审问的两个千户,拿着笔录笑着对他们说:这样的笔录,你们竟然也敢写上证据确凿?
    那两名千户却丝毫不慌,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朱大人笑不出来了:“原文本是没有的,那几个字,是张阁老(张居正)加上去的。”
    朱希孝当即大惊失色,因为根据惯例,东厂的案卷笔录非经皇帝许可,不得向外人泄露,如若自行篡改,就是必死之罪!
    张居正虽然牛,但牛到这么无法无天,也实在有点耸人听闻。
    所以在正式审问之前,朱希孝十分紧张,冯保和他一起主审,张居正是后台,如此看来,高拱这条命十有八九要下课了。
    然而当审讯开始后,朱希孝才发现自己错了,错得十分搞笑。
    明代的人审案,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原告被告往堂上一站(当年要跪),有钱请律师的,律师也要到场(当年叫讼师),然后你来我往,展开辩论,基本上全国都一样。
    只有两个地方不一样,一个是锦衣卫,另一个是东厂。因为他们是特务机关,为显示实力,开审前,无论犯人是谁,全都有个特殊招待——打板子。
    这顿板子,行话叫做杀威棍,历史十分悠久,管你贵族乞丐,有罪没罪,先打一顿再说,这叫规矩。
    事情坏就坏在这个规矩上。
    案台上朱大臣还没想出对策,下面的王大臣却不干了,这人脑筋虽有点迟钝,但一看见衙役卷袖子抄家伙,也还明白自己就要挨打了,于是说时迟那时快,他对着堂上突然大喊一声:“说好了给我官做,怎么又要打我!”
    这句话很有趣,朱希孝马上反应过来,知道好戏就要开场,也不说话,转头就看冯保。
    冯太监明显是被喊懵了,但毕竟是多年的老油条,很快做出了回应,对着王大臣大吼道:“是谁指使你来行刺的!?”
    话讲到这里,识趣的应该开始说台词了,偏偏这位王大臣非但不识趣,还突然变成了王大胆,用同样的语调对着冯保喝道:“不就是你指使我的吗,你怎么不知道?干嘛还要问我?”
    朱希孝十分辛苦,因为他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憋住自己,没有笑出声,而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