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第4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祝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这孩子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