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第5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献忠正在去襄阳的路上。
    对张献忠而言,去襄阳是比较靠谱的,首先,杨嗣昌总跟着他跑,兵力比较空虚,其次,他的老婆孩子都关在襄阳,更重要的是,在襄阳,有一个人,可以置杨嗣昌于死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创造了跑路的新纪律,据说一晚上跑了三百多里,先锋部队就到了,但人数不多——十二个。
    虽然襄阳的兵力很少,但十二个人估计还是打不下来的,张献忠虽然没文凭,但有常识,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所以这十二个人的身份,并不是他的部下,而是杨嗣昌的传令兵。
    他们穿着官军的衣服,趁夜混入了城,以后的故事,跟特洛伊木马计差不多,趁着夜半无人,出来放火(打是打不过的),城里就此一片浆糊,闹腾到天明,张献忠到了。
    他攻下了襄阳,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就开始找那个能让杨嗣昌死的人。
    找半天,找到了,这个人叫朱翊铭。
    朱翊铭,襄王,万历皇帝的名字,是朱翊钧,光看名字就知道,他跟万历兄是同辈的,换句话说,他算是崇祯皇帝的爷爷。
    但这位仁兄实在没有骨气,明明是皇帝的爷爷,见到了张献忠,竟然大喊:千岁爷爷饶命。
    很诡异的是,张献忠同志非常和气,他礼貌地把襄王同志扶起来,让他坐好。
    襄王很惊慌,他说,我的财宝都在这里,任你搬用,别客气。
    张献忠笑了,他说,你有办法让我不搬吗?
    襄王想想也是,于是他又说,那你想要什么?
    张献忠又笑了: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脑袋。
    在杀死襄王的时,张献忠说:如果没有你的脑袋,杨嗣昌是死不了的。
    此时的杨嗣昌,刚得知张献忠进入湖广,正心急火燎地往回赶,赶到半路,消息出来,出事了,襄阳被攻陷,襄王被杀。
    此后的事情,按很多史料的说法,杨嗣昌非常惶恐,觉得崇祯不会饶他,害怕被追究领导责任,畏罪自杀。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无聊。
    如果是畏罪,按照杨嗣昌同志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败仗次数,阵亡人数,估计砍几个来回,都够了,他无需畏惧,只需要歉疚。
    真实的状况是,很久以前,杨嗣昌就身患重病,据说连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按照今天的标准,估计早就住进高干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坚持,不能行走,就骑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击张献忠。我重复一遍,这并非畏惧,而是责任。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弹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一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
    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时的,一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明朝那些事儿第柒卷·朱由检篇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一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一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脱,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一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6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一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爬山、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孔有德的汉奸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
    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开会,商量对策。
    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要不要去,二、派谁去。
    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一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就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
    打了这么多年,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懵的,但这次实在例外,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却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多。
    洪承畴的部队,总计人数,大致在十三万左右。属下将领,包括吴三桂、白广恩等,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一部,总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调来了。
    本来是想玩玩,对方却来玩命,实在太敞亮了。
    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极随即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来后,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扎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再不就是朝城里(锦州)喊喊话,兄弟挺住等等。
    晕过之后,他才想明白,这是战术。
    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枪拼命,要打败清军,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这里,慢慢地耗,把对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这是个老谋深算的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对这一招,皇太极也没办法,要走吧,人都拉来了,路费都没着落,就这么回去,太丢人。
    但要留在这里,对方又不跟你开仗,只能耗着。
    耗着就耗着吧,总好过回家困觉。
    局势就此陷入僵持,清军在祖大寿外面,洪承畴在清军外面,双方就隔几十里地,就不打。
    当然,清军也没完全闲着,硬攻不行,就开始挖地道,据说里三层、外三层,赛过搞网络的,密密麻麻。
    但事实告诉我们,祖大寿,那真是非一般的顽强,而且他还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说,他可以守八个月,实际满打满算,他守了两年。
    就这样,从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六月底,开战了。
    洪承畴突然打破平静,出兵,向松山攻击挺进。
    这个举动大大出乎清军的意料,清军总指挥多尔衮(皇太极回家)没有提防,十万人突然扑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败。
    消息传来,皇太极晕了,一年都没动静,忽然来这么一下,你打鸡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决战的时刻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