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千问-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色。对于其他根门的净色和各自的目标,亦是如此。有别于眼、耳、鼻、舌、身这五门,意门并非是色法,而是名法,即:有分心。对于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该心路过程里的诸心只是通过意门缘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净色。对于那一个心才是真正的意门,巴利注疏各有不同的见解。《阿毗达摩义广释》说意门是在意门转向的前一个有分心,即:有分断。其他《阿毗达摩论》的注疏,则说有分心与意门转向两者是意门。然而列迪长老与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皆说一切有分心整体是意门。《阿毗达摩概要》的作者阿耨楼陀尊者,并没精确地说明那一个心是意门,而只是说有分是意门。

二百零三、什么是六门的心之生起?答:有四十六种心能根据条件生起于眼门: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欲界速行、彼所缘。同样地,于耳门、鼻门等亦有五门转向等四十六种心能够生起。当知一共有五十四种欲界心能生起于五门。于意门有六十七种心能生起:意门转向、五十五种速行、彼所缘。有十九种心能于离门,生起为结生、有分与死亡。生起于眼门等的具体四十六心是:一个五门转向心、两个眼识、两个领受心、三个推度心、一个确定心、廿九个欲界速行心、八个彼所缘。虽然能够生起于眼门的心一共有四十六种,但它们并不能都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生起,而只有某些心根据条件生起。列迪长老指出这些条件是:一、目标;二、生存地;三、个人;四、作意。(一)例如:若目标是不可喜所缘,那么,眼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即是不善果报心;反之,若目标是可喜所缘,它们即是善果报心。若目标是极可喜所缘,推度与彼所缘即是悦俱;若目标是中等可喜所缘,它们则是舍俱。
(二)若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于欲地,所有四十六心都能生起,但若是生起于色地,彼所缘就不能生起,因为彼所缘的作用只局限于欲地。(三)若人是凡夫或有学圣者,速行不是善即是不善;若人是阿拉汉,所生起的则是唯作心。(四)若凡夫或有学圣者运用如理作意,善速行即会生起;反之,若运用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同样地,是有行心或无行心生起亦依条件而定。在每一门里,所有的欲界心都能出现,除了属于其他四根门的四双根识之外。如此,把它们统计时,一切欲界心都能生起于五门。所有五十五种速行心都能生起于意门。只有二十二种心不能生起于意门,即:五门转向、双五识、两种领受心、五个色界果报心、四个无色界果报心。两种舍俱推度心、八大果报心、九个色与无色界果报心,这十九种心名为‘离门’,这是因为它们所执行的结生、有分、死亡作用并不是发生在根门里,亦由于它们并不接受任何新的目标,而只缘取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目标,即临死速行心的目标
——业或业相或趣相。

二百零四、什么是六种所缘?答:每一心及其相应心所,皆必须缘取一个所缘,因为心本身即是识知目标的活动。在巴利文里,有两个字是用来代表所缘。其一是源自词根意为‘取乐于’的arammana;另一个是alambana,源自意为‘钩住’的词根。由此,所缘是心及其相应心所取乐或钩住的目标。《巴利论藏》分析了六种与六门相符的所缘: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法所缘。其中,颜色本身是色所缘,声音即是声所缘等,这五种所缘都包括在色法里。颜色、声、香、味四者是属于‘所造色’,即依靠四大界而生起的次要色法。触所缘则是四大界当中的三界,即:一、地界或坚硬性,通过触感觉为硬或软;二、火界,感觉为热或冷;三、风界,感觉为支持或压力。四大界的第四种是水界,其特相是黏;水界不能通过触觉感受到,而只能通过意门识知。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确定心能识知所有的五所缘;当作为意门转向心时则能识知所有的六所缘。
法所缘则有六种:净色、微细色、心、心所、涅槃与概念。首五所缘的每一种,都能通过以下的三个方式识知:一、通过各自的根门心路过程;二、通过意门心路过程;三、通过离心路过程心,即结生、有分与死亡。第六种所缘,即法所缘,完全不能通过五根门识知;而只能通过意门心路过程或离心路过程心识知。一、净色是五种感官里的根门色法,即眼净色、耳净色等五种净色。二、微细色包括十六种色法,水界即是其中之一。三、心亦是一种法所缘;虽然心能识知目标,但心本身亦能成为被识知的目标。当知心不能成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心不能识知自己本身;但在某个心流里的一个心,则能够识知在同一个心流里的其他心,亦能识知其他众生的心。四、五十二心所也是法所缘,例如:当人们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思与情绪时。五、涅槃是有学圣者与阿拉汉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涅槃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其自性并无生、住与灭。六、概念也是法所缘;它是世俗法,并不是究竟存在之法。概念也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它并没有自性。

二百零五、什么是离门心的目标?答:一世生命当中的离门心,必定与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目标相同。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业: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业相: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宰杀的牛的哀号或看到屠刀。趣相:这即是临终者下一世将投生的去处。例如:即将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会看到天界的宫殿;即将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会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将投生至地狱的人可能会看到地狱之火。
离门心的目标,是根据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识知该目标时所通过的门而定;亦视该目标是属于过去或现在所缘,或是概念;又根据它是业,或业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释如下: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临死速行的阶段,被六门之一识知的五所缘当中任何一个所缘,皆可成为业相。这种所缘在新一世的结生和首几个有分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它有可能是现在所缘,因为在前一世的临死速行识知该目标之后,它可能还持续存在于新一世的首几个心识刹那;随后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标则必定是过去所缘。若前一世的临死速行所取的目标是法所缘,它则可能是业或业相,以及是新一世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过去所缘。若该目标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缘、由意门识知、以及是现在所缘。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种离心路过程心的目标,是前一世意门临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缘、是与时间无关的概念、以及是属于业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无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无色界天,该目标是法所缘、是过去所缘、也是业相。无想有情死后投生至他处,因为在色界天的无想梵天完全没有心识,所以下一世的离门心根本不能缘取前一世所缘取的目标。对于这类有情,依靠在生为无想梵天之前的过去业,目标会自动呈现于结生、有分与死亡心为业等。

二百零六、什么是三意界?答: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总称为三意界;由于它们生起于所有五门,所以能取颜色等所有五所缘为目标。

二百零七、什么是出世间法?答:四道、四果、涅槃,名为九种出世间法,由于它们非常清净及深奥,所以不善心和智不相应的善心与唯作心,并不能识知到它们。凡夫与有学圣者不能觉察阿拉汉的道心与果心,因为他们还未证得此二心。凡夫亦不能取有学圣者的道心与果心为所缘。层次较低的有学圣者,则不能取层次较高的道心与果心为所缘。当有学圣者省察自己的出世间法成就时,他们能以智相应的欲界善心,去觉察道心、果心、涅槃。在道心之前生起的‘种姓’也是属于这些心,它也取涅槃为所缘(目标)。

二百零八、什么是善神通心?答:神通是已熟练于五禅者才能获取的高等智。在巴利圣典中提及五种世间神通,即:如意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与天眼通。这些神通是运用第五禅心而获得;于凡夫和有学圣者它是善的;于诸阿拉汉则是唯作的。通过第三种神通,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