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千问-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有母,(八)有父,(九)有化生之有情,(十)于世间正生活正行道,且自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说有沙门、婆罗门十事之正见。闻亦是所望者。即他人音声之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智亦是所望者。即是业作智、谛随顺智、神通智、等至智。戒亦是所有望者。即是别解脱律仪。务亦是所有望者。即是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之八头陀支。又彼“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虽唯正见,虽唯闻,虽唯智,虽唯戒,虽只于务亦无得内寂之事。又虽无为此等诸法亦不得内寂。但此等诸法是可得内寂、证得、触得、作证资粮之原因。此是“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放弃此等无取著”者,希望此等不善之诸法绝对舍断,希望对三界之诸善法不爱著。黑分之诸法绝对舍断、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为未来不生起之物故,且对三界之诸善法无爱著故,不执,如斯者不执取,不住著,又对彼等不可执,不可执取,不可住著。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著”之义。又爱、见、慢亦被舍断、根纯,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未来不生起故,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者。如斯是“放弃此等无执者”之义。又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亦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对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著。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著”之义。
六百九十六、什么是“不热望有不依寂”?答:“寂”者,是贪之寂故为寂。嗔之寂故为寂。痴之寂故为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寂静、消灭、安息。此是寂也。“不依”者,是于依有爱依与见依之二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于眼,不依于耳,不依于鼻,不依于舌,不依于身,不依于意,乃不依、不执、不执取、不住著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此是“不依寂”之义。“不热望有”是不热望欲有,不热望色有,不热望无色有。此是“不热望有不依寂”之义。

六百九十七、什么是龙象恶见不取著?答:“龙象”者,(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有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于未来之生老死是恶不善法。(二)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是不行欲趣,不行嗔趣,不行痴趣,不行怖畏趣,不依贪而行,不依嗔而行,不依痴而行,不依慢而行,不依见而行,不依掉举而行,不依疑而行,不依随眠而行,不依违和之诸法而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将来。如斯“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依须陀洹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依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如斯是“不来故是龙象”。“其等龙象不取著而论者”,是龙象不可取、取著、执、执取、住著、而不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其等诸恶见。即不可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世间是常…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此是“龙象恶见不取著”之义。
六百九十八、什么是吠陀者?答:此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之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观慧、观(毗钵舍耶)、正见也。吠陀之达人是依其等吠陀到生老死之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达不死、到涅槃、达于涅槃也。又到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依诸受到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知七法故是吠陀之达人。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贪,知嗔,知痴,知慢。彼知于杂染资再有、有不安、有苦报、宝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故世尊宣示:“存于沙门婆罗门、辨知一切吠陀智,离贪而对一切受、吠陀达人超诸受。”

六百九十九、什么是“离去想者无系缚”?答:是先行止(奢摩他)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系缚。彼达于阿罗汉,阿罗汉之系缚、痴、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以慧解脱无有痴”者,是先行观(毗钵舍那)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痴。彼达于阿罗汉时,阿罗汉之痴、系缚、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

七百、什么是“执著想与见人人,彷徨世间且冲突”?答:是以想──欲想、恚想、害想之人人乃由想而与他冲突、冲击。即王与王诤论,刹帝利与刹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子与父诤论,父与子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姊妹与姊妹诤论,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彼等其时,陷于斗争、异执、诤论而相互以手攻击,以石块攻击,以刀剑攻击。彼等其时,唯招死、死之苦。然“世间是常”…又“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之执见人人,乃依见而冲突、冲击。己依师冲突于他之师,己依法说冲突于他之法说,己依众冲突于他之众,己依见冲突于他之见,己依行道冲突于他之行道,己依道冲突于他之道。或又彼等:“汝不了知此之法、律…或若能者且显论之”而行诤论、斗争、口论、异执、诤论、论执也。于彼等不舍断福、非福、不动之诸行,诸行不舍断故,趣于冲突,即冲突于地狱,冲突于畜生界,冲突于饿鬼界,冲突于人世间,冲突于天世间,由趣至趣而冲突,由生起至生起而冲突,由结生至结生而冲突,由有至有而冲突,由轮回至轮回而冲突,由轮转至轮转而冲突,且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冲突。“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此是“执著想与见人人,彷徨世间且冲突”之义。故世尊宣示:离去想者无系缚、以慧解脱无有痴,执著想与见人人、彷徨世间且冲突。

七百零一、什么是世尊?答:“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坏者故是世尊,嗔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颁与、颁布法宝故是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以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故是世尊。或世尊是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而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情境,隐人而住,于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病者之资具药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遍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之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之名是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而共同施设者。

七百零二、什么是前际无依止?答:前际者,是过去世。彼有关舍断、舍遣过去世之渴爱、见。舍断渴爱,舍遣见故之如斯者,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或又:“于过去世我有斯色”,于其处无随伴喜。又:“于过去世我有斯受,有斯想,有斯行,有斯识,于其处无随伴喜。如斯亦是于“前际无依止者”。或又:“于过去世我有斯眼,有斯色”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