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瘀稸则可矣。若独凭其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也。】 
【 马莳曰:此言息积之病,当兼导引服药以治之。】 
【 张志聪曰:此肺积之为病也。肺主气而司呼吸定息,故肺之积曰息奔,在本经曰息积。积者渐积而成,是以二三岁不已。夫肝肺之积,皆主胁下满,积在肝则妨于食,此积在肺,故不妨于食也。此病腹中有形,不可灸刺。凡积当日用导引之功,调和之药,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止用药而不导引,则药不能以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濇之病也。 【 肓,音荒。】 
【 王冰曰:以冲脉病,故名曰伏梁。然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胻骨内廉,并足少阴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齐下同身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齐直上循腹各行会于咽喉,故身体髀皆肿,绕齐而痛,名曰伏梁。动之为水溺濇之病者,以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其上行者起于胞中,上出齐下关元之分,故动之则为水而溺濇也。动谓齐其毒药而击动之,使其大下也。】 
【 马莳曰:此节大义与腹中论第四十以为奇病,故重出于此,其释义具彼。】 
【 张志聪曰:此其气积于大肠之外而为伏梁也。大肠为肺之腑,气逆不通,是以身体髀股胻皆肿,此根因于风邪伤气,留溢于大肠之间而着于肓,肓者即肠外之膏膜,其原出于脖胦,正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者,不可妄攻以动之,盖风气留溢于齐下,与水脏水腑相连,动之则风行水涣而为水病矣。水逆于上,则小便为之不利矣。】 
【 张兆璜曰:奇恒之病,多因于积聚厥逆,前论腹中,此论奇恒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 数,音朔。】 
【 王冰曰:筋急,谓掌后尺中两筋急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今尺脉数急,脉数为热,热当筋缓,反尺中筋急而见腹中筋当急,何也?腹急谓侠齐肾筋俱急,盖尺里候腹中,故见尺中筋急,则必腹中拘急矣。色见,谓见于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为寒,黑为寒,故二色见,病弥甚也。】 
【 马莳曰:此言尺数筋急者,不必据其肾之热,而当据其腹之寒也。尺脉数甚,则肾经有热,热宜筋缓,而今掌后尺中,反见筋急者,何也?此所谓病在手筋也。尺脉虽数,而筋则肝经主之,于肾无与,尺中筋急,其人腹中当有筋急,所谓尺里以候腹中也。腹中有寒,故急,不可以其肾之热,而疑其筋之不宜急矣。且其人白黑二色见于面部,则白黑为寒,其病为尤甚也。】 
【 张志聪曰:此论诸筋之为病也。夫奇恒之势,诊有十度,度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如心脉满大,肝脉小急,脉来悬钩,脉至如喘之类,皆所以度脉也。如肝满、肾满、肺满则为肿,肝气予不足,木叶落而死,肾气予不足,去枣华而死,皆所以度脏也。如肌气予不足,肤胀身肿,大肉陷下,皆所以度肉也。诊筋之病,所以度筋也。如十二俞之予不足水凝而死,所以度俞也。如正月太阳,三月厥阴,五月阳明,十月少阴,所以度阴阳气也。皆为病之异于恒常者也。夫内有阴阳,外有阴阳,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是以筋病急而尺脉数也。夫诸筋之会聚于宗筋冲脉者,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筋病而腹必急也。夫十二经之筋病,惟手太阴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足少阴筋病甚者,死不治,是以白色黑色见者,则病甚也。】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 王冰曰:头痛之疾,不当踰月,数年不愈,故帝怪而问之。夫脑为髓主,齿是骨余,脑逆反寒,骨亦寒入,故令头痛齿亦痛。】 
【 马莳曰:此言岁久头痛者,以其寒入于脑,气有所逆而然也。人有头痛数岁不已者,其人曾犯于大寒,大寒至于骨髓,脑者为髓之海,故髓以脑为主。今大寒入体,而气逆上行,故令头痛,齿为骨余,亦兼齿痛也。此病气逆而然,故亦名之曰厥逆耳。】 
【 张志聪曰:此论脑骨髓之为病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故所犯大寒之气,而内至骨髓也。诸髓皆属于脑,故以脑为主体,邪上逆则入于脑,是以头痛数岁不已。齿乃骨之余,故齿亦痛也。此下受之寒,上逆于巅顶,故名曰厥逆。】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 为,去声。瘅,得烂反。数,音朔,下同。】 
【 王冰曰:瘅,谓熟也。脾热则四脏同禀,故五气上溢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脾热内渗,津液在脾,胃谷化余,精气随溢,口通脾气,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湿,食肥则腠理密,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陈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曰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也。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祥,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 
【 马莳曰:此言有脾瘅之疾者,当转为消渴也。五气者,五脏之气也。肝主酸,心主苦,脾主甘,肺主辛,肾主咸。人有病口甘者,乃脾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者,脾气之热也。正以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胃行其精气津液,今津液在脾,脾热则口甘,此病必发之于多食肥美也。盖肥者阳气有余,令人内热;甘者性缓不散,令人中满。多食肥美,故其气至溢,口为之甘。口甘日久,则热气燥甚,转为消渴之证。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 
【 张志聪曰:五气者,土气也。土位中央,在数为五,在味为甘,在味为香,在脏为脾,在窍为口,多食甘美,则臭味留于脾中,脾气溢而证见于外窍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五味入口,津液各走其道,苦先入心,酸先入肝,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美者香美,肥者厚味也。厚味令人内热,甘者主于留中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留在脾,脾气上溢,发为口甘,内热不清,转为消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 咽,音烟。使,去声。】 
【 王冰曰:胆汁味苦,故口苦。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与胆合,气性相通,故诸谋虑取决于胆,咽胆相应,故咽为使焉。胷腹曰募,背脊曰俞。胆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针三分,灸五壮。其治法具于阴阳十二官相使篇,今经已亡。】 
【 马莳曰:此言有胆瘅之疾也。病有口苦,取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以治之者,何也?此病乃胆气之热也。夫谋虑在肝,决断在胆,故肝为中之将,而取决于胆也。肝脉上循喉咙,其支者从目系下环唇内,故咽为之使。此人数谋虑而不决断,故胆气以烦劳而致虚,胆气上溢,口为之苦,治之者,不但在阳陵泉也。凡五脏之募穴在腹,今曰胆之募者,即肝之募也,名曰期门。任脉经有巨阙穴在鸠尾下一寸,其期门开巨阙旁四寸五分,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半,又曰乳直下一寸半,针四分,灸五壮。】 
【 张志聪曰:胆病者口苦。阳陵泉,胆之合穴也。按《灵枢经》曰: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夫寒热实证也,此系胆虚气溢,当取募俞,不当取其合穴,故口苦之不愈也。肝脉挟胃贯鬲,循喉咙,入颃颡,环唇内,故咽为肝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