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马莳曰:此言阳经之邪,得之外感,而阴经之邪,得之内伤也。何也?阳经主表,阴经主里故也。】 
【 张志聪曰:上节论阴阳不和,血气相并,而有虚实之分,此复论外因于风雨寒暑,内因于饮食七情,而亦有阴阳虚实之分焉。外为阳,内为阴。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 王冰曰:聂谓聂皱,辟谓辟垒也。】 
【 马莳曰:此言阳经病有虚实,皆得之外感,而以痛否为验也。上文神气血形志,以血气相并而为虚实,乃血气之虚实,不必外感于邪也。此言感邪而有虚实,乃病之虚实也。是必有血气之虚实,而后有病之虚实,其实有不同也。试以阳经之生实者言之: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络,又传入于络脉,又传入于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按之则痛者是也。又以阳经之生虚者言之:寒暑之中人也,皮肤不仁,肌肉坚紧,营血濇而卫气散,故曰虚。虚者聂辟,乃肌肉僻积之意,按之则气足以温之而不痛者是也。此乃阳经之病,生虚生实者如此。】 
【 张志聪曰:此论外因之风雨寒暑,而有虚有实也。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而次入于里,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此邪在于分腠之阳,迫及于脉而为坚大,未入于里,故按之则痛。夫表阳之气,主于皮肤,寒湿之阴邪,伤人阳气,是以皮肤不收,阳气不能外御,致邪入于肌肉,而肌肉坚紧也。荣血泣而不行,卫气去于肤表,故为虚也。《灵枢经》曰:血气竭枯,肠胃聂辟,盖言此虚者,虚于外而僻积于内也。此表气不足,故按摩之,则里气出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此论阳受之风雨寒湿,阳气主于肤表,盖以阳气实者为实,而阳气虚者为虚也。】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 王冰曰:实谓邪气盛,虚谓精气夺也。】 
【 马莳曰:此言阴经病有虚实,皆得之于内伤也。试以阴经之生实者言之:怒气不节,则肝为阴经,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专走而上行,故曰实。又以阴经之生虚者言之:正以喜则气下,悲则气消,而脉气虚空,又因用寒冷饮食,而寒气熏满,则血濇气去,故曰虚。】 
【 张志聪曰:此论内因之虚实也。夫内为阴,外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身半以上为阳。喜怒之气,由衷而发,故不节则阴气上逆,逆则下虚,虚则阳气相乘,而下走之,故为实矣。夫心藏神,喜则神气散而下,肺藏气,悲则伤肺而气消,神气消而脉空虚者,脉随气而消长也。饮食于胃,喜温而恶寒,兼之寒饮,致寒气熏满于胷中,则血泣而气去。盖荣卫血气,皆阳明之所生也。此论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皆生于阴,故论在内之气,及经脉之为虚为实也。】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胷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元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胷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 王冰曰:甚用其力,致劳倦也。贪役不食,故谷气不盛,外伤寒毒,内薄诸阳,寒外盛则皮肤收,皮肤收则腠理密,故卫气稸聚,无所流行矣。寒气外薄,阳气内争,积火内燔,故生外热也。温气,谓阳气也。阴逆内满,则阳气去于皮外也。】 
 【 马莳曰:此言阴阳之有虚实,而寒热之在内外者不同也。阳者,卫气也。阴者,营气也。经言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内寒,是虚实殊而内外分,何寒热之难拘也?伯言阳虚则外寒者,正以卫气自下焦之阴中有阳者,随中焦之气以升于上焦,而生此卫气,故谓之卫气出于下焦,浊者为卫是也。此卫气即阳气也,阳受气于上焦而生,故出而温于皮肤分肉之间,所以卫行脉外,肥腠理而司开阖也。今寒气在于外体,则上焦不通,卫气不得入、而寒气独留于外,故寒而臣栗也。此外感之证也。所谓阴虚生内热者,正以有所劳倦,致形衰气少,而饮食随减,所以谷气不盛也。夫上焦之宗气,生于谷气之精微,今饮食倦劳如此,故上焦之气不能行,而下脘之气亦不通,则胃气虚而为热,热气熏于胷中,故内热也。此内伤之证也。所谓阳盛生外热者,正以卫气本于上焦,今外伤寒毒,阳邪反盛,上焦不通,皮肤腠理,皆致密而闭塞,元府不得通利,卫气不得外越,故外体菀热,此外感之证也。所谓阴盛生内寒者,正以下气大逆而为厥,寒物之气,积于胷中而不泻,热气渐去,寒气独留,血亦凝濇,脉亦不通,经脉在内者,盛大而胀,并皆濇滞,故内寒,此亦内伤之证也。按此四段,其首段阳虚生外寒,后人以为阳虚畏外寒,盖言阳气既虚,外无所卫,虽不感邪,亦必畏寒。次段阴虚生内热,后人以为肾水既灭,火能胜阴,烦躁眩晕,内热自盛,此亦有理,但与正文不同。其曰阳盛则外热,阴盛生内寒者,断如所解云云也。但阴盛生内寒,或欲作外感之邪说,则是传经之邪也,传经之邪,内当热,脉当沉,今何为反寒?须知欲作外感,乃是暂时寒气入中,或为寒物所伤耳,非传经之邪也。此节脉若作外诊之脉,理宜沉濇,今曰盛大而濇,恐是在中之脉,非外见者。】 
【 张志聪曰:此承上文而复论表里阴阳,有寒热虚实之别。上节论阳在外而阴在内,然表阳之气,有虚之寒,里阴之气,有虚之热,故帝引经而复问焉。阳谓诸阳之气。经云:三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假令寒气客于外,则上焦之气不通,而寒气独留,故寒栗也。所以凡伤于寒则为病热者,得阳气以化热也。寒栗而不能为热者,上焦之气不通也。至若阴虚生内热者,因中土之受伤也。如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主肌肉,故形气衰少也。水谷入胃,由脾气之转输,脾不运行,则谷气不盛矣。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胃为阳热之腑,气留而不行,则热气熏于胷中而为内热矣。上为风雨寒湿,此即饮食居处也。上焦为宗气之海,宗气积于胷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肺主气而上合于皮毛,是以上焦通利,则充肤泽毛,有若雾露之溉。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而元府不通矣。毫毛之腠理闭塞,则卫气不得泄越而为热矣。厥气上逆,下焦之阴气厥逆于上也。阴寒之气,积于胷中而不泻,则中上二焦之阳气消,而寒气独留于上,寒则血凝泣而脉不通矣。阴盛则脉大,血凝泣,故脉濇也。阳热去而寒独留,故中寒也。】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