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禁要再说下去,因为福斯特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在某些方面,它就像鱼子
酱,不过倒不是因为人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口味去喜欢它。很难想象有哪一
种口味的人在读过《印度之行》后不感到满意,当然那些是退休后居住在唐
布里奇和亲友家里的性情粗暴、患着痛风病的盎格鲁印度人除外。
《印度之行》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控诉,同时也是一次展示。但是作
者在处理这层意义时运用了极其错综复杂的手法,以致于一般读者根本没有
意识到在对两种人性——实际上是两个世界——无情碰撞的细致研究的深
处,隐藏着郁积着的强烈情感。作者像展开一幅精心织成的印度地毯一样,
把客观事件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早在情势无法避免义无法收
拾之前就感受到极度的担心和绝望。有一些词能很好地形容此书,其中有这
两个同“微妙”和“敏锐”。不过这种展示有着特有的冷静、清晰,面面俱
到,又充满无法索解的暗示,仅仅用这两个词来描述是远远不够确切的。当
读者对该书的深层含义有了最细致深入的理解时,福斯特也在不知不觉中塑
造出了一个人物。
在《印度之行》一书中,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本结构细
致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大部分是印度人。人们很清楚,印度人充满了神秘色彩,
他们的生活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福斯特了解这一点,也尽可能地将其在书
中表现出来。他也了解印度人的思想,书中的句子像箭一样一次次穿透这些
人物的思想,足以引起读者的不安,直到读者不禁奇怪,印度人是不是像他
们看上去那么复杂。不过根据最后分析的结果,答案是肯定的。印度依旧是
印度,没有任何英国平民或军队有希望改变这个庞大、懒散的梦中巨人那古
老的存在方式。尽管印度已陷入分崩离析和宗派混战,充斥着互相敌对的宗
教派别和社会阶层,尽管英国人已在此统治了上百年时间,印度仍然是原先
那个沉闷阴郁的国家。福斯特在书中说得很清楚,并不仅仅因为德里的孔雀
王朝使印度陷入分裂,人先天的不同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这里又重复
了吉卜林那句陈旧的名言“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不过,如果我们认
为《印度之行》是一本通常写印度的小说,书中不过表现了英雄般的爱国主
义激情,那我们就完全误解作者了。福斯特很清楚,是非善恶并不是很容易
区分的。事实上,也许双方都有道理但也都有错误。他的目的是表现印度以
及旁遮普邦的现代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以出色的果敢手法描绘了一
组印度人、英国军官和英国妇女的群像。可以看出,作者在如何把本书中各
种强烈的冲动连结在一起上下了很大功夫,最终使该书奇妙而生动地反映了
生活。
对这本小说的简单介绍并不能使读者对它有足够的认识,因为福斯特这
部作品最重要之处并不在于紧张场面本身,而在于最后造成这种紧张场面的
一系列平凡小事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个词、一句话、一笔性格刻画以及营造
准确的大环境——这些笔触使福斯特成为一个小说家。这本书的情节是围绕
着一个年轻的印度人阿齐兹医生展开的,他无辜地被一个神经质的英国女郎
指控为企图对其进行人身伤害,就这样他成了两种人——英国人和印度人—
—都要摆脱却又将他们连在一起的一片合叶。随着情节向前推进,一些事情
变得清晰可见。其中没有一件揭示了英国人的愚蠢,没有一个字提到这一点。
这是征服者定的制度,它不允许印度人加入白人的俱乐部;它自以为了解印
度人的思想,尽管那不过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它永远怀疑和鄙视印度人。
这些就是福斯特清清楚楚描绘出来的印度生活的剪影。其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很好说明。菲尔丁是一个同情印度人的英国人,不肯盲目
地做出判断,与他的英国同胞为伍。在阿齐兹医生拜访他的时候,菲尔丁恰
好掉了一个领扣,于是阿齐兹便慷慨地把自己的领扣给了他。后来我们读到,
法官希斯洛普做了如下评论:“阿齐兹从头到脚穿戴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
但是他却忘了扣上后领扣,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出,印度人都是这样:不注
意小节。这种根本上的疏懒显示了这个民族的本性。”这里,概括地说,福
斯特揭示了盎格鲁印度人对待印度当地人的态度,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疏
懒,英国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
书中对印度人的描绘是无与伦比的。当然,阿齐兹医生的形象比其他人
更丰满一些,因为他体现了福斯特急于表现的印度的那个侧面——那就是,
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虽然了解英国的文明,但他永远不可能在它当中找到
自己的位置。
实际上,《印度之行》似乎在宣称,印度和它的征服者之间是无望达成
一致的。当两个永远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民族一起相处时,总会形成两个群
体。这座房子总要分成两个部分。上述所谈的几点充其量不过是这本书丰富
内容的十分之一二。刻画清晰的人物,对思想和生活的微妙变化细致入微的
传达,以及运用语言的功力,都体现出福斯特正在他创作的顶峰。当然除本
书外,《哈罗德区》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两部书也是如此,只不过这本
书的场景更宏大,寓意更深刻。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作者不断地成熟,驾驭文
字的能力不断加强以及娴熟的技巧。利奥纳多?伍尔夫这样评论道:“福斯
特似乎已达到这样的阶段,在他的笔下,没有什么太简单或是太微妙的东西
能难得倒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印度之行》肯定会使他的读者人数
增加。而他原先的那些读者理应为自己的敏锐感到荣幸。
(赫伯特?戈尔曼,1924 年8 月17 日)
出 诊──《阿罗史密斯》,
辛克莱?刘易斯著
当像辛克菜?刘易斯这样声名卓著并拥有一大批聪明的追随者的作家,
终于打破3 年之久的沉默时,我们对它的结果都翘首以待,不含丝毫的担心。
从来还没人使小说成为社会讽刺的如此强大的武器,也没有人通过这种艺术
形式对国家的自我满足发动如此猛烈的攻击。仅从占领的地盘来看,他是前
无古人的。他的第一部严肃作品(他早期的作品只能当成习作),又表明他
的攻击已采取或将要采取的令人吃惊的方向。他的第二部作品证明它的背后
有某个信念,并很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偶然的机会,它为我们的语
言增加了一个新词,同时又为处境窘迫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射程广远的有效武
器。今天说“巴比特”——“Babbittry”这个词其意义蕴含了咒语的全部力
量。
刘易斯先生的新书现在又在召唤思考。甚至在打开它的封面,没进入它
广袤的空间之前,它就大体上规定了我们判断的方向:我们会问,《阿罗史
密斯》会像《大街》和《巴比特》一样,真正成为堪称“伟大”的三部曲中
的一部吗?
合上书时,人们会感到,如果永恒不变的真理是最终的目标,这本小说
就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刘易斯先生在精神上发动了进攻,但他没有前进,至
多只是向他主题上某个凸现的堡垒发起了猛攻,为他的前锋铺平了道路。许
多反对他结论的有效的批评都是从制高点发出的,如果他在使他一举成名的
小说里没有选取一个主人公医生来作对比,那些批评就绝对不会是它们现在
的样子。粗犷热诚的利尼科特医生开车奔驰在肮脏的大道上,后座上放着装
有医疗器械的箱子,他一次又一次被认为是对格弗草原和泽尼斯的那些不满
的唯美主义者最好的反驳。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阿罗史密斯》是对过于信
任他的人的反击。和福楼拜一样,刘易斯先生也出生于行医世家,他是内科
医生的后代,因此写的小说都和医生有关,且对美国现行的行医制度不留情
面地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相信希波克拉底誓言里有“神性”,相信有市场就有供给,由此期望医
生具有职业道德的人,在此得到提醒,即他们的信仰将受到严峻的考验。两
位男人,一个是缺少社会经验的德国老细菌学家,一位是他的美国弟子,科
学真理对两人而言就是宗教,他们进行了一场失败的战斗。刘易斯先生以此
为主题,向我们描绘了因理想的幻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