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阻碍乃至暂时失败,但会愈加活跃。凯特?米勒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以及如何去做。
为了揭示革命的不足和反革命势力的强大,凯特?米勒对文学作品作了
一番分析。作家和思想家们表现出感情模式缓慢而复杂的侵蚀,要分析这种
复杂性,需要同情心和坚强意志。凯特?米勒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不管是
在看丁尼生在《公主》中所作的聊胜于无的争斗,还是看穆勒精辟的分析时,
都是如此。穆勒有点轻视经济学的作用,但他在对未来家庭的大胆预测中,
又比恩格斯略胜一筹。
如果说在这出戏中热内扮演的是“聪明的愚人”的话,罗斯金和弗洛伊
德则是较简单的小丑人物。罗斯金提供了一个骑士时代的补偿和欺骗的喜剧
性现代形象。弗洛伊德则因为对无意识和婴儿性欲所作的研究而受到敬仰。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对女性的性格的观察建立于病理案例,即社会的受
害者基础之上。作者漂亮地,而且不无善意地跟踪到了阳具妒忌的幽灵,而
且总体上抑制住了对阴茎骄傲的嘲笑,当她偶尔为之时,她的嘲讽并不刺耳,
也未有自得之意。这本书的幽默使其显得热情而又亲切。我私下认为它与另
外两位伟大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和多丽丝?莱辛——冷峻生
硬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芭芭娜?哈黛,1970 年9 月6 日)
杰美茵的份量──《女阉人》,
杰美茵?格雷尔著
必须承认,刚接触到《女阉人》这本书时,我心存疑惑。我是去年秋天
第一次从一个男性杂志编辑那里听说过它的,这位编辑读过此书的英国版
本,认为这是他所读过的最优秀的女权主义文章,从那以后,已有4 位男士
向我推荐过《女阉人》,其中就有诺曼?梅勒。他在2 月份哈珀批评会上,
在其反对女权主义的激烈发言中,却为此书捧场。
在我看来,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受到诺曼?梅勒如此的钟爱,那么此
书肯定是不同寻常。此书的出版宣传活动开始了——活动借杰美菌的相片、
简介和个人小传(如生于澳大利亚,在剑桥接受教育等等)来助兴,并配有
一些志在必得的采访者打出的口号“我们终于有了一位不憎恨男性的女权主
义者!”——我由此开始担心,他们是在强加给我们一个角色,指定给我们
一个发言人,而且人们对能够担当此角色的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她有能力同敌
人周旋。
实际上,《女阉人》读起来让人倍感乐趣。它字里行间充满智慧,俏皮
幽默而又富于理性,极具洞察力,也不乏尖刻。尽管有些见解在别的女权主
义者的书中已出现过,但这并未使《女阉人》减色。
她的书是事实、遐想和争辩的有机混合体,以诗意一般流畅的逻辑按篇
章标题前后连贯起来。如果说《女阉人》至少不是自白似的,那它也是个人
化的,如同兰姆,黑兹利特,维吉尼亚?伍尔芙的小品文那样,一个散文作
家可能给予读者新的信息,或仅仅是重新表述别人的思想,但最重要的是,
一篇好的论说文应反映其作者的脑力素质。杰美茵?格雷尔给我们讲述的男
女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经常充满智慧之光,而且正如我已说过的那样,说
的都是些我们知道的事情,她的艺术在于能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方式把它们串
在一起,在对我们讲述女人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
格雷尔最深刻的见解在于:她认为社会坚持将女人限定在一个被动的性
角色里,从而系统地剥夺了她们的创造能力。当所有的行动主义都理所当然
地归属于男性,女性特征仅仅被定义为接受(从而也就不负责)时,女人必
须抑制正常的,积极的性欲冲动,以使自己与男性至上主义者定义的女性特
征一致。女人生活处处是压抑,她通过否定自己的性欲而得到男人的认同,
并因此而获得心灵的宁静。
她批评女权运动,认为从男人那里争取自由,意味着使两性关系的隔膜
永久化,这种观点很有道理。自由在任何情况下不是通过乞求得来的,女权
运动也逐步理解到了这一点。我宁愿和她一样相信:甚至在女权革命的过程
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仍有可能存在。
(古曼因?戈瑞?坎普敦,1971 年4 月25 日)
麦肯?戴德历险记──《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瑞森著
托妮?莫瑞森的最初两本书都是很有力量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恐
怖感很纯,而《秀拉》则具有浓郁的诗意并很有深度地探察了一小圈人的生
活。不过,尽管这两本书在其成就及前景上都很稳固,它们并未能预告托尼
新书的趋势:《所罗门之歌》。在这本书里,她全部作品的深度仍很明显,
只不过将其触角向外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时间间隔也更长,包纳更多
人的生活。这是个长篇散文体的故事,回顾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不
过,它集中描述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总之,它是部完全意义上的小说——内
容丰富,进展缓慢,足以给我们留下诸如谈恋爱或生病一类的印象——而不
是那种眼下又流行起来的可怕的两小时就能读完的廉价小说,也不是那种各
个时代为了大学毕业生消遣和为稻梁谋而特地编造的沉闷如小猫摇篮的无价
值的东西。
然而,《所罗门之歌》并不是象大多数家庭小说那样按照现实主义的模
式写成的。实际上作者在书中对幻想、寓言、歌曲和神话故事的运用极为协
调且具有机性,这使得对书中故事情节所做的概括听起来都很荒谬。但是荒
谬既不是莫瑞森的策略也不是她的目的。她的目的似乎在于,她要告知人们,
作为生命个体来讲,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是有可能实现自我超越的,这
是一个历经磨难而取得的发现,每一个都应该坚信这一点。策略是多种多样
的,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美国黑人的行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
是有血缘关系的。不过,在头几个章节的充满爱意、喜剧式的、高技能的多
音调叙述之后(背景是20 世纪三十年代早期的密歇根城),小说主题开始集
中固定在一定人物身上并围绕他而往下发展。
该人物的名字叫做麦肯?戴德,因其母亲在他婴儿期之后仍旧还喂他奶
吃而又被称作“牛奶人”。他母亲是北方中上阶层的一个黑人妇女,他父亲
出身于下层南方工人阶层。而这些他父亲意图隐瞒的不明出身无情地驱使他
追逐金钱与安全感——远远超过了他妻子、女儿和儿子的幸福。因此,他的
这个儿子长大成人后便陷入了混乱与真正的危险之中——相爱多年之后他所
抛弃的那个女人的杀人意图,以及一个秘密团伙,这一团伙发誓要报复和用
暴力行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大约在书的中间部分,——当我们开始感到困感, 不知对这个“牛奶人”
显然扭曲的生活的展示,是否能够再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的时候——这里有一
个突然的转变。通过其与姑妈的关系,她的姑妈性格古怪并且对君主制充满
反感(她对生活的投入及对生活的感觉与她兄长的极端教条的生活态度完全
相反)。且通过与吉尔特的相牵连——她是黑人复仇者之一——他被拉出了
个人的恶运。他被迫去发现、调查、理解并接受一个比“血案”(这是他童
年时常去的一个贫民区,充满游荡的怪人、妓女、暴躁的粗人和疯子)危险
得多的世界。不过,这也同样是个有回报的世界,因为它敞开了一个在人的
时间及偶然事件上更为宽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它还揭示人有可能知道自己的
出身,有可能意识到在生活中,以及一个人祖先的胜与败中所蕴含的教益。
尽管这部小说以“牛奶人”追踪他父亲和派雷特在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山
洞里的金矿开始,但他的搜查最终成为一个对家庭史的调查。在他穿越宾夕
法尼亚州与弗吉尼亚州,渐渐获得零碎的片断并慢慢将它们组织成长篇的相
关勇气且具有悲剧性的超验时,他也坚强起来,敢于面对那由于他放纵的过
去而产生的致命威胁。
小说的结局并未解决问题。“牛奶人”到底是用他新得到的知识活下来
了,还是死在充满怨恨的朋友手里了?倒是他活下来了的暗示——就这点说
来,托尼?莫里森已写好了她的下一本书并正在等待出版中,在这本书里要
讲的是:“牛奶人”的真正男子汉时代,他创造出来的遗传或挥霍掉其发现
的财产的方式等等。
不过,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