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萨学处+太虚大师-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在戒除恶行保持善行,以一颗向上的精神力使群众亦趋净化,增长不退。其策励恶止善行的精神,可见之于三十七道品中正四勤行。
  三曰忍辱度:菩萨修行,基于四弘誓愿之基点,故抱定宗旨实行善事,但在这众生界中,尤其是像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时期中,你要做一个善人行一种善事,便有许多违逆的环境来阻碍来破坏;唯菩萨以尽其在我之精神,以忍辱心修忍辱行以赴之。如菩萨于人中立志高洁实修净化人间的德行,照理应受人赞誉,但邪见之徒,必力加歪曲事实,毁谤侮辱。正见菩萨,遇到这种境缘时,悲悯其无知,以容忍态度处之,绝不于小事小行上计较,以牙还牙逞愤。真佛法中人,是以负担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誓愿。不唯容忍侮辱,且以德报怨不舍离彼等而使受化,故忍辱决非是卑怯无力的含垢忍怨,是一种极大的力量来忍受一切。真能行忍,是出于智力的行为,大度的容忍,是根据缘生性空的智力,等运同体的悲力。
  四曰精进度:精进向被人视为勤劳的意思。但勤劳固是美德,倘用之不当,适成济恶的饰词,如勤劳专为自我打算或甚至专为害人,则勤劳变成恶行。菩萨的勤劳是在一个精字。精即精纯无杂,轻之于举手投足之劳,重之于负担国家重任,不容许有个私心打算,都在精纯无杂中排除懒惰放逸的恶法,勤劳实践其五波罗密之行。故精进度,统指于其他五度行门上的不休息的精神,倘于一度松懈,即是荒废了菩萨所应行之行。菩萨行之难行,能克服许多难关的,便是这个精进。没有这种精进精神的人,纵使一时发心修大乘行,稍遇逆境的打击便灰心下来。我们平常说一个人对于他的事业成功,是经过百折不挠的奋斗到底的精神的成果,这个宝贵的精神,扩大开来即精进度。
  五曰禅定度: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简称呼,义为“静虑”,与“三摩地”的“定”义相通,故合称“禅定”,在佛学的术语上叫做“梵华兼称”。静定的功夫,是健康精神的大补品,平常人精神不健全,处置事情容易颠倒,这是没有静定工夫之故。禅定的原义,是在学习菩萨道的人,应须将自己散漫纷乱被环境所扰乱所摇动如尘飞扬,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其专注一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者即是。故禅定用简明的语意来表现,曰“心一境性”。制心一处,是将心力统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风所动摇,久久纯熟,便能蒸发精神上一种潜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触物莫不焦烂,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故智慧是禅定的后果,有禅定工夫的人,他的注意力永远是保持集中的力量,随遇一境,即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脱。如火之不动摇,永远能保持其焦物的热力。故世人对于禅定的误解,是枯其形灰其心如木石似的境涯,但这只是禅定的消极制止散漫乱心的一面,不是禅定的全面。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办一切事业。故禅定决不是指仅在消极方面不能成就事业,且正是指能承办一切事业活力之渊源。中国禅宗指那止于消极方面的禅,是“死水不藏龙”,正是这个意思。佛是力扬那种“繁兴永处那伽定”的禅定,即是于定繁兴大用,故禅定中有办事禅。
  六曰智慧度:浅言之,世间一切学问知识也是智慧。佛法中的智慧,虽似觉说得过于高深,但是基于能明真理认识事实,则与世间学问知识是一样的。佛所说的智慧,是指认识真理,且指能把握住这认识真理之中贯通万法,应用在万法上所施设的事业行为没有丝毫错谬的曰智慧。发生智慧的方法,是在求知闻法,闻而后能明辨慎思,思而后能笃行修持,通称为闻思修三慧。此中思慧,即上面说过禅定致力的唯一工夫,故禅定不是求其无所思,是在制思契合于真理的境界。这在智慧方面曰根本智;到了笃行修持应物施设时,曰差别智。根本智慧,是认识众生与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换言之,即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则的事实真相。后得智慧,是从认识真理后发生的智慧,如于众生知其有种种根性种种病根,应用如何的法药适合他们的宿好使其接受拔其病根,于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境缘现前,如何恰能给与适当的安排,于法法中都能发挥其差别的作用而不违反其共通的原理。故前者亦名如理智,而后者亦名如量智。
  菩萨修六度行,初则勉求其契理之行,后则渐达其无行不适乎真理之境,适乎真理之行,是为智慧行。换言之,行菩萨之道,在求真理,真理之能否现前,是在乎智慧是否获得,故六度的重心在智慧。智慧之道即菩提道。
  度是渡义,修六度行,便可渡过凡夫生死的烦恼大海,到达真理圣人的彼岸。菩萨除根本戒外以习行六度为渡海浮囊之大戒,否则即犯戒,如破浮囊永沉于凡夫生死海中。
  佛法中说菩萨六度行,亦即是扩充世间古今圣贤的所有善行。如孟子之人饥犹己饥,人溺犹己溺;宋銒之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墨子之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皆本于以大众之离苦得乐,宁牺牲个己之利益,是所谓圣之仁者,与布施度相通。如伯夷叔齐之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宋銒之不累于俗不饰于物;孔子之四勿;陈仲子之耻食其兄不义之禄,是所谓圣之清者,与持戒度相通。如宋銒之见侮不辱不羞囹圄,柳下惠之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是所谓圣之和者,与忍辱度相通。如夏禹之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墨子之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与精进度相通。如庄子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外天地遗万物,颜回之心斋坐忘;慎到之不师知虑不知前后,巍然而已;与禅定度相通。如老子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孔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皆有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与智慧度相通。故能集中国圣贤之德行,即可成一六度行之菩萨,骤视之虽觉难行,如以孔子之“吾欲仁斯仁至矣”的精神以赴之,恒心以实践之,自可到达其圆满境地。
  菩萨修六度行,其目的是在断除烦恼获得智慧,不舍离大众,利益大众,但也是向大众以磨练自己的身手,所谓化功归己,还是自利偏重。菩萨别有法门纯以利他为目的,这便是如下说的——

丙、励行四摄
  此四摄法,是菩萨现身纯以化导大众摄归佛法为主要目的,四种法门纯是摄化的手段。
  一曰布施摄:遇欢喜财产的人,就将财产布施;欢喜求知的人,就将法布施;否则交浅言深,谁肯亲信。今以惠施,使受者起亲爱心,易受菩萨教化,终令成佛。
  二曰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以慈爱慰喻之言令生欢喜;否则好意变成恶意,以欢喜故,易接受菩萨之教化,终令成佛。
  三曰利行摄:损己利人浅而易见,菩萨以身语意行皆有利于人,自生感召之力;否则,交友尚不能,况菩萨行。
  四曰同事摄:菩萨教化众生,深入大众各阶层中与大众接近,全无阶级之分,随与大众而为同事,如观音菩萨之三十二应,现种种形,易令受化。


五、结劝遵行
  上来所说从结缘皈依到正信皈依,从正信皈依分在家与出家修习菩萨道的两条路向。但是初自发菩提心,终达修四摄行,其形而上之精神是一贯,其形而下之处境稍有不同耳。然非固定不变者,十年二十年以上之在家菩萨,如欲变服形,自可得入于出家菩萨众中;出家菩萨比丘,遇利行同事尤切之缘时,亦可舍比丘戒入于在家菩萨众中。大乘菩萨之学,重在精神与实践之行,原不限制于固定形式之中。
  修菩萨道者,随其智力行力的浅深接受六度四摄法门,则为完成菩萨之人格;于是各就其各阶层所处之本位,如服务于文化、教育、慈善、政法、军人、学者、商业、工人、农民中,都可依佛法之精神,为群众之表率,本菩提心,修菩萨行,将佛教的精义真理,广泛地投入大众的识田中,建立实用的人生佛教,以造成和平快乐的净土乐园。
  如出家菩萨,从沙弥二年学历,更经比丘十年学历,便成功为菩萨僧位,即可住持佛法为一方丛林之主,或辅助住持的职务,或担任各级学院的讲师教授,且于弘扬佛教文化事业外,亦可以主持或参加其他文化教育慈善各团体,故出家菩萨僧,应恢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精神,完全对于人类负有教导的责任,完全以文化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