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0-医学传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用药芎散。或人参败毒散治之。其中在经在腑。悉从伤寒调治。无二法也。 
x参苏饮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桔梗 枳壳 前胡 木香 紫苏 葛根 人参 
风盛则气壅。气壅故痰聚。是方多用顺气之品。可见伤风以利气为第一 
义矣。医者须识此意。咳嗽声哑者。宜加黄芩。(按黄芩宜用枯者取轻清之义原本未分晰特重订正) 
x苏杏二陈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枳壳 桔梗 紫苏 杏仁 金沸草 桑皮 
此方顺气化痰。于理是矣。而又用紫苏者。以其余邪未尽也。胸不宽加浓朴。 
(按方中金沸草宜绢包不尔有毛射入肺而咳甚矣) 
x加味柴陈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壳 杏仁 金沸草 
x加味地黄汤x 
熟地 山药 白茯 山萸 丹皮 泽泻 麦冬 五味 乌梅 
x加减益气汤x 
人参 白术 甘草 黄 当归 陈皮 麦冬 五味子 
x桂枝汤x 
桂枝(三钱) 白芍(生用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浮麦(一撮) 
气虚脉细加黄 。 
x茯苓补心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枳壳 桔梗 前胡 紫苏 干葛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万不可用以滋阴腻膈遏伏外邪当辨外风之有无是为至要) 
此即参苏饮合四物汤是也。参苏一倍。四物汤原是两倍。不可轻重失伦。 
咳血者。忌半夏。以花粉代之。川芎亦当议去。(按审邪正而用药如正虚邪重当用参苏饮二倍 
四物汤一倍医贵变通而化裁之岂可执一以误人哉。) 
x芎苏散x 
紫苏 干葛 柴胡 川芎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枳壳 桔梗 

卷上
中寒
属性:中寒者。寒邪不从阳经传入。直中阴经。故曰中寒。其症有轻有重。重者。脉来沉微。一息三至。腹痛唇青。 
四肢厥冷。此因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直入少阴肾脏。气 
冷而血不流。顷刻死矣。治是症者。只以回阳为主。虽有他症。不必兼治。宜用附子理中汤。大剂救之。 
此症有兼自利。无脉者。生气已绝。似不可治。然寒极则伏。生机尚存一线。当以前药浸冷与之。一周时许。 
自然脉出而解。盖厥利无脉。阴盛格阳。热药入口。格绝而不入。惟以前药冷服。直达病所。自无格拒之患。 
内经所谓。寒因寒用者是也。但脉出之时。又要徐徐浮大。不宜暴出。暴出则气从外 
脱。非其所宜。故仲景云。微续者生。暴出者死。旨哉言乎。又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面赤烦躁。其脉即 
出者愈。似与前说相背。不知前症无热。故脉不宜暴出。此症热浮于外。全要脉之速出。阳通于阴。豁然解矣。 
阴症如此变幻。奈何不体古训。执一方以司人命耶。最可笑者。庸工动用吴萸。以为其性大热。可以回阳。 
不知吴萸气热而味大辛。辛能散气。阳未回而气已脱。较之挺刃杀人。特一间耳。至若舌卷囊缩。自汗多出。断致不起。 
里寒阴症。古言之矣。又有非时暴寒。从口鼻而入。或食生冷凉物。以致呕 
吐痰水。微寒微热。甚则昏晕不醒。二便皆遗。亦名中寒。诸家未之详也。盖 
里寒阴症。先因欲事伤肾。先天命门真火。不可守邪。故令外邪斩关而入。 
此则胃气虚衰。不能胜寒。命门全然无恙。故可一温而愈。脉虽沉细。一息四至。与前之三至者不同。宜用 
香砂六君子汤。少加炮姜为妙。切不可兼用辛散之药。患是症者。又有轻重。轻者。脉来洪缓。按 
之无力。寒为标而热为本。先用香砂六君子汤。止其吐逆。后以杏仁玄明粉。加入柴陈剂中。无 
不获痊。重者。脉沉细缓。香砂六君子为丸。久服桂附八味丸。亦不可少也。 
(按辛能散气吴萸味辛故不可妄用以及寒为标热为本始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止呕逆继用杏仁明粉加 
柴陈之治皆历练见道之言尤宜三复勿失) 
x附子理中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肉桂 附子 黄 
桂附炮姜。俱为热药。但炮姜温肺之功居多。肉桂温脾之功居多。附子温肾之功居多。里寒症重。故三味合用 
也。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为妙。以其活血故也。 
x灸法x 
用葱一大把。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以一面熨热置于脐上。用 
熨斗盛炭火葱上熨之。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 
x香砂六君子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白术 人参 香附 砂仁 藿香 炮姜 
中寒多有胸中不宽。宜加浓朴。若滞重者。宜去参术(按随机应变智者之能事岂可执一以误人哉) 

卷上
暑热
属性:天之六气。春主厥阴风木。秋主阳明燥金。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惟夏至以后。秋分以前。 
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三气合行其事。是以天本热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载以地之湿。 
三气交运。时分时合。其分也。以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觉其苦。其合也。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 
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蒸。无隙可避。多有体倦神昏。肌肤痱起。胸膺痤出。头面疖生 
者矣。当此之时。元气浮于肌表。内存者少。所以多有饮食不消。而成霍乱。吐泻胸膈不宽诸症。善养 
生者。宜节饮食。薄滋味。为却病之良方。至于生冷瓜果。尤宜节制。西瓜虽能解热。食之亦必有时。 
即如巳时申时。离饮食已远。新谷未进。食之毫不为殃。若饮食甫离。继以瓜果。势必冷热相抟。酿 
成诸病也。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曰。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者是也。仲景分之为四。弦细芤 
迟。皆为暑脉。总是元气虚衰之象。若难经所谓。洪大而散者。乃心之本脉。不可以言暑也。洁古云。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此句最当领会。中暑者阴症也。凡乘凉于高堂大 
厦。水阁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阳气不得发越。以致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脉来浮数滑大。即为夏月伤寒。 
宜以寒法治之若脉来细缓无力。方为中暑。宜用香茹散暑汤。至于口食生冷。停滞饮食者。治分阴阳二候。 
内热脉数。宜用柴胡化滞汤。脉沉细缓。宜用浓朴温中汤。香茹藿香以之为君。一则 
发散阴暑。一则发越脾气。脾气宣行。积滞方得下降。不独治暑然也。但脉 
缓者可用。脉数者不宜。若夫中热之症。行人农夫。日中劳役。或隘巷小房。无处乘凉。口鼻吸入 
热气。以致身体大热。昏晕欲死。脉沉细数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药汤之类。不可妄投热药。 
大抵肥人多湿。最易召热。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热。六一散。能驱湿热。从小便而出。 
古人用之解暑有自来矣。若瘦弱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用柴胡芍药汤。 
藜汁蔗浆之类。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热之人。脉洪盛 
而不虚弱者。此天禀之浓。暑热客于肌肉。未得深入经络。身虽燥热。毫无倦怠。宜用竹叶石膏汤。 
黄连解毒汤之类。不可与脉虚者。同归一治也。 

卷上暑热
暑厥
属性: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谓之暑厥。当分阴阳二症。阳症脉来洪数无力。身热汗出。谓之阳厥。此因暑食伤脾。 
食多而热亦多。宜用连芍调中汤或辰砂六一散。先治其热。俟其人事清白。再看食之多寡调治。昔云。 
中暑不得用冷。得冷则死。原为中暑者说。非为中热者言也。今人一遇热症。动引此说。总由未明中暑中热之理也。 
至于脉来沉细无力。肌肤不热。曾食生冷瓜果。谓之寒厥。夏月元气发散在外。腹中空虚。又遇生冷伤脾。冰伏其 
食气闭不通。宜用浓朴温中汤。不可遽补。如遇汗多身冷。方可以香砂理中汤治之。诸书言此。不分阴阳二候。混言 
风暑误用升散。害人不浅也。又有老人虚人。夏月中痰多类暑厥。但中痰之人。身温不冷。又无大热。口角 
流涎。以此为别也。(按厥分寒热发前人所未发学人尤当细心研究庶免草率误人生命要在审症精详然后用药自无他歧之 
惑也) 

卷上暑热

属性:中 者。口渴喜饮是也。其人洒洒恶寒。淅淅发热。全似伤寒。但伤寒。脉来洪大。 症脉来细数。于此可 
别。中 亦有洪大者。其症初起即渴。与伤寒之久病作渴者不同。肥盛之人。可用六一散清之。使热从小便而去。 
不致伤损津液。若身体黑瘦之人。精血为时令所耗。又以利小便为戒。 
宜用柴胡芍药汤。生津止渴。奇妙无穷。(按中 与伤寒同脉来洪大者伤寒细数为中 几微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