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0-医学传灯-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宜用芎苏柴陈汤。发散之后。热多寒少。胸膈不宽。脉来弦滑者。痰与食积也。痰食在胃。荣卫从出之原闭塞 
不舒。所以肌表之中。郁而生热。宜用柴陈化滞汤。若口中作渴者。由少阳而入膀胱之腑。热入膀胱。必伤津液。宜用 
柴苓汤。导暑从小便而出。然柴苓汤一方。原为小便短少而设。如小便自利。渴欲饮水者。邪传阳明胃经。 
宜用柴胡芍药汤。仲景云。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谓弦数之脉。热极生风。必侮土而伤其津液。 
由少阳而入阳明。两经合邪。其热倍炽。当以食物速止其热。不可徒求之于药也。梨汁蔗浆。正食中之生津者。内 
经所谓风淫于内。治以甘寒者是也。若不用此。则热之移于胃者。势必上传于肺。而为单热无寒之瘅疟。或 
传心包。而为寒多热少之牡疟。可不慎乎。至于发利之后。脉细无力者。宜用二母补中汤。若有痰食未净。宜用六 
君健脾汤。或资生丸之类。补而不愈。方可用截。所截之药。当分气血两途。热多脉数者。不受温补。宜用柴胡 
四物汤。如乌梅何首乌极验。寒多脉缓者。宜用六君子汤。加人参五钱。此不截之截也。大抵截疟之法。无非收敛 
气血。在壮盛之体。三五发后疟势少衰。犹可用截。若虚弱之人。气道错乱。虚不归元。截之涩于他歧。屡成腹胀。 
不可不察也。虽然。疟疾属热者多。而属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凡当风露卧。冷水浴澡。阴邪客于荣卫。令人 
寒多热少。脉来洪弦无力。(着眼在无力二字)仲景柴胡姜桂汤。真良方也。若胸中作冷畏寒减食。脉沉弦细者。 
其病在里。宜用香砂理中汤。总而言之。一日一发者易治。间日三日者难痊。以其正气虚弱。涩而行迟。与邪会 
之时缓也。其有住一日。连发二日。或一日数发者。正气大虚。散而错乱。多至不起。发于午后。移于午前者。 
欲愈之兆。发于午前。移于午后者。羁迟难愈。服药宜在未发之前。发时诸经气乱。服之无效。至于饮食。俟其 
热退身凉一两时许。方可量与。若带热饮食。多成疟母。肥甘浓味。尤宜禁之。(调摄要言) 
又有疟母者。老痰食积留于胁下。按之有形。多成 疟。连岁不已。此症脉来弦细无力。甚难别其虚实。 
大法积形坚大。外无怯弱诸症。脉虽沉细气滞。不能送之外出。宜用柴陈拈痛汤。若困倦喜卧。声音低小。 
饮食减少者。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大补元气。不可误用攻伐伤损胃气。极宜辨别。瘅疟者。热疟也。 
单热而无寒也。脉滑有滞者。宜消食。小便短少者。宜分利。弦数口渴者。宜生津。不可概用大寒之剂。 
(辨症确用药自验)惟大渴引饮。汗多脉来洪大者。不用竹叶石膏汤。断不愈也。此即少阳阳明两经合邪。上传于肺 
者也。 
牡疟者。寒疟也。寒多而热微也。如七分。寒三分热之类。诸书俱言纯寒无热。言之误矣。(发前人所未发)此即 
少阳阳明两经合邪。上传于心者。邪入心包。都城震动。周身津液协力内援。重重裹撷胞内之邪。为外所拒。 
故令寒多热少。表间虽有微冷。膻中全是邪热。内真热而外假寒也。宜用柴陈汤。加杏仁石菖蒲最妙。 
x加减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干葛 川芎 半夏 枳壳 桔梗 甘草 
x芎苏柴陈汤x 
川芎 紫苏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汗出而热不解。邪未散也。故用此方从轻解之。若困倦无神。胸不宽畅。脉细无力。竟用六君健脾汤。 
x柴陈化滞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壳 浓朴 山楂 赤芍 
x二母柴苓汤x 
知母 贝母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泽泻 赤芍 
x柴胡芍药汤x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麦冬 知母 
x二母补中汤x 
知母 贝母 人参 白术 黄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x资生丸x 方见痢门。 
x加味柴物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何首乌 知母 麦冬 乌梅(三阴 疟用此不截而截) 
x柴胡姜桂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姜 桂枝 浓朴 山楂 陈皮 
x柴陈拈痛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壳 浓朴 玄明粉 香附 鳖甲 归尾 赤芍 
x香砂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半夏 陈皮 藿香 香附 砂仁 
寒甚者。宜加姜桂。 
x竹叶石膏汤x 
麦冬 知母 石膏 人参 粳米 灯心 生姜 竹叶 
合小柴胡汤。用之更妙。(按治瘅疟其效尤捷) 

卷下
痢疾
属性:脉诀云。痢疾脉沉细者生。洪大者死。此言久病也。初起之时。元气未虚。谷气尚强。其脉未有不滑而大者。 
惟久病之后。元气已虚。谷食又少。故脉宜沉细。不宜洪大也。夫痢疾之起。由于暑食伤脾。不能运化。并于血 
分。作成 
痢疾。其色红者。从食中之热化。其色白者。从食中之冷化。不可以赤为热。而白为寒也。治之当分表里。丹溪曰。恶 
寒发热。身首俱痛。是为在表。在表则当散暑。邪入里。必由皮肉而及筋骨。由筋骨而入肠胃。今寒热身痛。表 
邪未净也。若但清胃化滞。不及其表。则表间之邪。势必尽从里出。何日可解。柴胡化滞汤。诚表里两解之良剂也。 
(治挟表痢大有捷效屡试屡验喻氏逆流挽舟法即此方加减)古方用人参败毒散。责之太阳。而不责少阳。未免求之 
太远矣。至于后重窘迫。腹痛急坠。是为在里。在里则当下。宜用朴黄丸下之。然欲用下药。必在两三日之 
间。元气未虚。脉犹有力。方可用下。若日久痢多。脉来无力。虽有后重。气虚下陷。与初起者不同。不可妄下。 
至于外无头疼身痛。内无里急后重者。宜用芩芍调中汤。黄芩能敛大肠之气。白芍能敛大肠之血。痢疾便红。非此 
不愈。然患痢之人。多由饮食不节。旧积未尽。新谷又多。往往然也。若见胸中不宽。芩芍未可骤用。恐其收敛饮食。 
愈加其痢。通调之后。合当大补元气。但痢家气虚者固有。而阴亏者亦多。下多亡阴。脏腑虚燥。大渴欲饮。脉 
来细数。宜用芍药健脾汤。但止其汤。其痢自愈。若是阳虚。脉必洪大无力。宜用芩芍补中汤。或用资生丸。补 
而不愈。方可再行兜涩。不可骤用粟壳等药。恐积滞不尽。而成胀满。病愈甚也。(每成休息痢皆由兜涩早耳) 
虽然。肾有胃关。未可久痢而胃不损者。凡四君归脾十全补中。皆补脾虚。未尝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无母。 
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中之阳。以救脾家之母。饮食何由而进。门户何由而闭。真元何由而复耶。若畏热不前。仅 
以参术补土。未见 
痢之能愈也。此皆治热痢之法。而沉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平日元气虚弱。口食生冷凉物。以致胃寒下痢。 
脉来沉细无力。四肢厥冷。可为辨也。宜用理中化滞汤。不但冷痢如此。即热症变冷者亦往往有之。李东垣云。 
久痢不止。(着眼久痢二字)各症不减。或反加重。竟作虚治。用补中汤。加炮姜一升一补。虚回而痢自止。如 
小腹重坠切痛奔豚。加肉桂破故纸诚确论也。痢家虽不禁食。只宜清淡柔烂。少吃为妥。生冷面食俱不相宜。 
浓味尤当禁之。至于五色兼下者。如鱼脑髓者。或下烟尘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唇似朱涂者。皆难治之症也。 
又有热毒痢者。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间八九十行。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挠。宜从里治。里急后重者。宜用大黄 
黄连甘草大剂下之。若无里急后重。宜用芩芍调中汤。加黄连肉桂。盖暑邪据于肠胃。凉药入口。隔拒而不纳。 
少加肉桂。引凉药直达热所。有如向导之兵。人所不知者也。若脉来沉细无力。八九十行者。又为气虚下陷。非前法所 
可治也。 
下痢噤口者。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寒。不欲饮食。古方仓禀汤。散其内中热毒。非散表也。 
后以仓连人参汤。频频与之。服之不应者。多主于死。初起胸中不宽。不欲饮食者。胃中有痰有食。非噤口也。 
又有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若有血又有粪者。谓之便血。非血痢也。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 
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 
类。勿以血痢为拘耳。 
丹溪云。先水泻而后便脓血者。脾传肾也。为贼邪治之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治之易痊。论 
虽如此。又当看其轻重。先泻后痢。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