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都北京-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途中和在元朝留居期间的见闻,特别对大都的雄伟壮丽和繁华富庶备加赞扬。马可·波罗东来和“行纪”的传播,加强了欧洲人对中国和对北京的了解。
  然而,雄伟繁华的大都,经常演出一幕幕的民族与宗教、政治与宫廷的流血悲剧。随着岁月的流逝,元朝统治日趋腐败,财政竭绌,灾疫频仍,大都城内外一片凄凉景象。元末,大都地区瘟疫严重。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顺帝纪》记载:“京师大饥,加以疫疬,民有父子相食者。”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史·朴不花传》记载:“京师大饥疫”。大都城此次瘟疫,广为流行,十分严重,患者遍街巷,死者相枕藉。《元史·后妃传》记载:顺帝皇后奇氏出资命官员“葬死者遗骼十余万”。《元史·朴不花传》也记载,仅宦官朴不花请示朝廷批准,允许买地埋葬饥疫死者尸体,“前后瘗者二十万”。上述两个数字可能夸张,但说明死亡人数相当惊人。天灾人祸,元朝危机。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1328~1398年)凭借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明朝。不久,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领兵北伐。元顺帝妥跆帖睦尔见大势已去,带着后妃、太子等人,从健德门仓皇出走,逃向上都。八月二日,徐达率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北京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明代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定应天为南京,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后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燕王的住地在北平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由他的孙子允蚑继承皇位,这就是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历时四年,攻占南京,夺取帝位。朱棣以北平势踞形胜,为“龙兴之地”,便于控制北方,决定迁都北平。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为北京,今北京的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朱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北京建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汉族皇帝。明代北京上承元大都,下启清京师,北京作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长达588年。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营建北京。第二年五月,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坛庙。他派遣大臣督工伐木采石,烧制砖瓦,开窑烧灰,办置颜料,疏通运河,征集夫匠,进行施工准备。
  伐木—用量大,规格严,要到山中,进行采伐,“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说明采伐与运输的艰难。木材运京后,储在大木仓(今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就是由此而得名)。大木仓有仓房3600间,至宫殿完工后仍库存木材38万余根。
  采石—宫城中殿宇基座和殿前御道都用巨型石板,万斤以上达10000余块。
  烧砖—宫城庭院地面要墁砖三至七层,全部庭院约用砖2000万块。城墙与宫墙约用砖8000万块。仅紫禁城即用砖约一亿余块。
  制瓦—所需青瓦、琉璃瓦和金属瓦,数量大、规格多、配件杂。如琉璃瓦从制坯、塑花、烧坯至挂釉,需很长时间。还要根据建筑尺寸、屋顶形式和瓦样号数,提出瓦样清单,进行烧制。
  烧灰—需要大量石灰作建筑材料,派夫进山,千锤万击,开山取石,建窑烧灰,和灰成浆,以备使用。
  颜料—粉刷宫墙用的红土子,粉刷殿堂内壁用的包金土,以及檐、柱、斗拱、藻井彩绘,所需颜料量是很大的。
  这些建筑材料多出自南方,为了解决运输,需要疏通运河。永乐十五年(1417年),营建工程全面展开,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正式迁都燕京,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陪都。
  
  北京城池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址上,吸收历代都城规划的优长,并参酌明中都城(今安徽凤阳)和南京城规制营建的。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至十八年(1420年)完工。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陪都。
  明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
  宫城(今故宫)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也是北京城的核心。北京宫殿规制较大都宫殿布局作了许多改动,形成六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宫殿居于主位元大都宫殿布局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大内、隆福、兴圣三组宫殿夹湖而呈品字形,形成太液为主、宫殿为客的布局。明北京规划则将宫城集中在太液池东岸,形成宫殿为主、太液为客的布局。从而改变元大都宫殿分散的格局,使帝后的正衙和寝宫、太后妃嫔和太子宫室都集中布置在宫城之内。
  第二,宫前气势雄伟元大都大内正门崇天门至丽正门距离较近,局面紧迫;而北宋汴京宫前天街漫长宽广,雄伟深邃。明北京城规划汲取汴京天街布局的优长,将皇城南墙向前拓展,形成从正阳门到午门的笔直轴线,增添了宫城宏伟深邃的气魄。
  第三,宫后堆山屏障元大都大内宫后御苑没有山。明初中都城后面和南京宫城后面皆有山做屏障。明北京城规划汲取金中都和辽南京均有后山的格局,并运用风水理论,将宫城护城河中挖出的黄土堆筑到宫后御苑,形成高49米的万岁山(又称煤山,清改称景山)。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景山五峰上建五亭—中为万春,左为观妙、周赏,右为辑芳、富览。这给宫城后面山屏增添了秀丽的景色。
  第四,宫城位置居中辽南京的皇城在外城内的西南隅,金中都的宫城在外城中略偏西,元大都的大内虽东西居中但偏南,都不在全城的中心位置。明北京城规划则既汲取元大都大内居中之长,又将外城北墙南移以弃其偏南之短,而使宫城略居全城之中。
  第五,子午线贯南北北京城由一条长达18里的子午线纵贯南北,作为全城布局的依据。这条子午线,南起永定门,中经内城、皇城和宫城,北至钟鼓楼。北京的奉天殿(后改名为皇极殿、清改名为太和殿)正中的金銮宝座,就在这条子午线上。
  第六,祖社紧连皇宫元大都祭祖的太庙在东城齐化门(今朝阳门)内,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在西城和义门(今西直门)内,都远离皇宫。明北京城规划则在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内东西朝房两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使太庙和社稷坛紧连着皇宫。
  太庙就是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庙堂。明朝修建,清朝沿用。总面积139650平方米,分隔成三道围墙,每道墙都是红墙黄琉璃瓦。第一道围墙内,松柏参天,肃穆谧静。第二道围墙内,有神库、神厨等附属建筑。第三道围墙戟门内,主要有三座殿堂。前殿,是举行祭祀的场所。祭祀时,将神主请到前殿,举行祭祀大礼。中殿,也称“寝宫”,就是平日摆放神主的地方。后殿,是供奉远祖(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前)牌位的地方。每年三大节(正旦、冬至、万寿)和四月、七月、十月的初一,以及皇帝忌辰等,都要进行祭祖。国有大事,告祭太庙。清入关后,将明朝皇帝的牌位从太庙请出,奉迁到历代帝王庙。所以,历代帝王庙是供奉和祭祀先朝帝王的庙宇。
  社稷坛明朝修建,清朝沿用。书载:“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田地生五谷,二者不可分,社与稷两坛,合建在一处。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对皇帝来说,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祭祀祖先,另一件是祭祀社稷。社稷坛建筑在皇宫的右前方,同太庙遥相对应。社稷坛里最重要的建筑有两处:其一,社稷坛。礼制:“社稷之祀,坛而不屋。”所以社稷坛是露天的。社稷坛的正中叫“五色土”—中央是黄色土,东面为青色土,南面为红色土,西面为白色土,北面为黑色土。过去把这五色土解释为“五行”,实际上是中华全国各方土地颜色的表征。现在交通发达,人们见多识广,一见可知,一想即明。但是,为什么西方是白土呢?多年以来,让人困惑。1994年我到新疆伊犁河察布查尔考察,见到伊犁河畔土地的颜色确为白色。其二,拜殿。为什么建拜殿?社稷坛上没有屋子,祭祀时天下雨怎么办?明太祖朱元璋要翰林院“议创屋,备风雨”。但学士陶安不同意,他说:“天子、太社必受风雨霜露。亡国之社则屋之,不受天阳也。建屋非宜。”但他提出一个折中办法,就是在社稷坛附近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