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揭秘"中国犹太"生财之道:可怕的温州人-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1年4月,经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徐匡迪市长签字,建桥学院又破格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序列,成为上海市第四所列入计划内招生并有独立颁发大学文凭资格的民办大学。


  “满天星斗总该有一颗是归我的吧?”


  自称为“西进淘金者”的季中良在温州名气不算大,但在兰州甚至在大西北可是响当当的“服装大王”。其麾下的中美合资兰州中良西服有限公司年产中高档西服2011万套,销售额几个亿。


  十多年前,季中良可没想到自己会这么风光。


  “每天拖着疲惫的双脚背着月亮回家,口袋里是哗哗作响的硬币。”季中良回忆说,“满天都是星斗,我想,总该有一颗是归我的吧?”


  1986年,季中良借了700块钱,跑到市区妙果寺小商品市场当起了摊主,这是许多温州人都容易想到也容易进入的“致富启蒙教室”。他东奔西走,四处采购服装。为了看守货物,也为了省几个旅店钱,时常露宿车站、码头,遭蚊虫叮咬,被地痞敲诈。


  后来,腰包鼓了一些,季中良办起了自己的永达纺织品公司。为了寻找好面料,他的目光盯上了中国最大的精毛纺企业兰州第三毛纺厂。1992年,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兰州三毛服装分厂由于连年经营不善,累计亏损200多万元,走投无路。领导们想起了与企业有几年业务往来的温州私营业主季中良。结果,季中良承包经营不到一年,这家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在这个“下岗工人”的手中翻了身:扭亏200万元,赢利100万元。这一“季中良现象”甚至引起了国务院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调查组的浓厚兴趣。


  1993年5月,兰州大滩开发区鞭炮齐鸣。季中良出资1000万元,与美国田仁股份投资公司共同创办的当时整个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西服企业——中良西服有限公司,在这里破土动工。


  挣大学生的钱


  温州商人坚信,没人的地方,水草最丰美,回报最丰厚。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是文化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标志性事件。温州苍南县的金乡人另有盘算:全国上百所大学招收新生,每所学校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一下子需要多少校徽啊,这里面又该有多少利润!


  临近开学,大学校长们的办公室门口几乎都出现了同样的场面:一个乃至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金乡人鱼贯而入,胸前勋章般挂满了待价而沽的各式校徽。


  据说,当年金乡一个镇的校徽销售额就达100多万元,占了全国总量的50%。


  香港回归、江泽民访美……大胆的温州人都视为商机,他们甚至把订制纪念章的业务信直接寄到了中央办公厅和外交部。


  克林顿也是温州人的“盘中餐”


  2000年7月,国内几大著名网站的首页上纷纷亮出了一条颇具轰动性的新闻:


  中国温州某企业向白宫发出一封电子邮件,开价200万美元邀请克林顿总统在卸任后担任该公司的形象大使。有消息说,美国主流媒体也迅速转发了这一新闻。毕竟,大选在即,政治炮弹十分稀缺。这里提及的某企业正是刚刚组建的以西服为主导产品的温州法派服饰有限公司。


  以下是电子邮件的全文:


  尊敬的克林顿总统:


  我们是用真诚和敬意给您写信。这封信凝聚了数千名法派员工的心愿和梦想。






  我们给您写信,就是希望您卸任后做我们的形象代言人。我们公司的情况在此信中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法派”企业是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向世界靠拢的中国服饰企业。


  而您——一定对中国这个东方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吧。前些年您到过中国的西安、桂林,我们的一位员工曾亲眼目睹过您的风采。更多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媒体关注您。


  我们“法派”是把最精致的服饰奉献给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人们。而您的气质、风度及丰富的人生内涵不正是我们寻找的最佳选择吗?


  我们欲高薪聘请您担任法派的形象代言人,我们是极其真诚地对您发出邀请。望我们的愿望能实现。


  再一次对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法派服饰有限公司


  2000年5月25日


  几乎所有的同行都认为,即使用脚趾头想想也可以断定这纯属炒作,是一个“国际玩笑”。


  此后,沉寂了大半年,许多人差不多已经淡忘这个“国际玩笑”。


  然而,2001年3月,法派公司意外地接到了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的电子邮件,明确表示已是自由身的夫君克林顿愿意认真考虑“法派”的邀请,并期待与公司方面就此事进一步洽谈面议。克林顿真的会为温州服装吆喝吗?


  法派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出谨慎的乐观:


  “为什么不呢?克林顿缺钱,为了莱温斯基的官司,前总统共欠下1100万美元的律师费,至今还有500万没买单。想当年,‘伟哥’正式上市时,克林顿曾半开玩笑说自己要给‘伟哥’做广告。法派是没有辉瑞(伟哥生产商)钱多,但总比蓝色小药丸多点品位吧?”


  这就是温州人。没有什么他们不敢想的,没有什么他们做不到的。且不管克林顿最终是否成行,至少他已经成为法派西服的一道“新闻大餐”。


  下岗是“转岗”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来自温州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温州国有及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难题不难,轻轻松松。


  这可能吗?全国下岗职工有上千万,哪儿的地方官不是火烧眉毛?


  温州市工商局的负责人证实了这则新闻的可靠性:“我们一直为难以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里对下岗职工的诸多优惠政策而忧虑,原因是找不到下岗职工,几乎没有人来打听或申请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接着,这位负责人补充说:“在温州现在没有下岗一说,都说转岗。下岗就是没有工作了,而在温州只要你想工作,就会有工作。这个工作干不了,就去干另外的工作。所以说是转岗。”


  是不是温州下岗职工为数寥寥?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当地国有经济历来羸弱,但加上个头不大、数量不少的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也相当可观。据温州失业保险机构1996年对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抽样调查,下岗职工总数约10万人,下岗比例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那么,10万下岗职工究竟到哪里去了?原国家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前往温州实地考察后恍然大悟:民营经济、老百姓经济的繁荣,使温州市提供的现有就业岗位至少超过200万个,这使全国各地包括相同规模的经济发达地区望尘莫及。


  从厕所里掏出黄金的人


  王麟权的创业史,为我们真正理解这200万个就业岗位的来龙去脉作出了再清晰不过的注解。


  几年前,这位壮实的汉子悄悄辞别了已被兼并的南山陶瓷厂。在家待久了,的确有点烦。一天,卫生坐便器堵了,排泄物怎么也下不去,急得他乱捅一气。


  突然,王麟权来了灵感。他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小屋。多少个日夜之后,只有初中文化的王麟权竟然研制成功了专门用于厕所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学制剂“洁厕精”与“塞通”。这属国内首创,还获得了技术专利。由于他家住在水心新村杏2栋406室,王麟权为自己的产品申报的商标也就叫“406”。


  向妻子借了几万元私房钱,招了6名打工仔,一家像模像样的生产“洁厕精”和“塞通”的公司就算开张了。这些产品千家万户都离不了,却又很少有厂家关注,销路自然不成问题,还经常来不及生产。






  “人家都说我是从厕所里掏出了黄金的人。”王麟权得意地哈哈大笑。


  占领北京雅宝路


  北京雅宝路,大名鼎鼎。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如此有名的民间外贸市场竟然也是温州人在运作。


  雅宝路地处北京使馆区,刚起步时是一条自发商业街,只有几个小贩在折腾,向老外卖些工艺品和服装。小贩会抬价,老外不大会砍价,因而也就特别赚钱。许多老外来北京,雅宝路成了必去之地,非买一些东西带回去不可。老外来做生意,也由“小倒倒”变成“大倒倒”。他们成了国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