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学术地位上:
  苞为学宗程、朱,尤究心《春秋》、《三礼》,笃于伦纪。既家居,建宗词,定祭礼,
设义田。其为文,自唐、宋诸大家上通《太史公书》,务以扶道教、稗风化为任。尤严子义
法,为古文正宗,号”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游记每被人忽视,我特别提出来,做
为样板。


 
《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序
  谈中国名著,得先谈中国书;谈中国书,得先谈中国的文字历史。
  中国历史从地下挖出的“北京人”起算,已远在五十万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山顶洞
人”起算,已远在两万五千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彩陶文化起算,已远在四千五百年以前;
从地下挖出的黑陶文化起算,已远在三千五百年以前。这时候,已经跟地下挖出的商朝文化
接龙,史实开始明确;从纪元前八“四一年(周朝共和元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年都查得
出来的纪录,从纪元前七二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月都查得出来的纪
录。中国人有排排坐的文字历史,已长达两千八百多年。



从何处说起

  在长达两千一百多年的时候,一位殉道者文天祥,被带到抓殉道者的元朝博罗丞相前,
他告诉博罗:“自古有兴有废,帝王将相,挨杀的多了,请你早点杀我算了。”博罗说:“
你说有兴有废,请问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今天,有几帝几王?我弄不清楚,你给我说说看。”
文天祥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三百多年过去了,十七史变成了二十一史,一位不同黑暗统治者合作的大思想家黄宗轰
回忆说:“我十九、二十岁的时候看二十一史,每天清早看一本,看了两年。可是我很笨,
常常一篇还没看完,已经搞不清那些人名了。”一部二十一史,从何处说起?
  三百多年又过去了,二十一史变成了二十五史。书更多了,人更忙了,历史更长了。一
部二十五史,从何处说起?
  何况,中国历史又不只二十五史。二十五史只是史部书中的正史。正史以外,还有其他
十四类历史书。最有名的《资治通鉴》,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写《资治通鉴》,除了正史
以外,参考了三百二十二种其他的历史书,写成两百九十四卷,前后花了十九年。大功告成
以后,他回忆,只有他一个朋友王胜之看了一遍,别的人看了一页,就爱困了。
  一部中国史,从何处说起?


古书有多少呢?

  何况,中国书又不只历史书,历史书只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的一部分,清朝的史学家
主张“六经皆史”,这下子经书又变成了历史书。其实凡书皆史才对,中国人面对的,已不
是历史书的问题,而是古书的问题。
  古书有多少呢?
  古书多得吓人。
  古书不只什么《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它们只不过占两种:古书不只什么《四
书》、《五经》.它们只不过占九种;古书不只什么二十五史,它们只不过占二十五种。古
书远超过这些,超过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也超过两千倍,而是三千倍,古书有-十万种!
  吓人吧?
  这还是客气的。本来有二十五万三千种呢!幸亏历代战乱,把五分之三的古书给弄丢了
,只剩下十万种了,不然的话,更给中国人好看!
  又何况,还不止于古书呢!还有古物和古迹,有书本以外的大量残碑断简、大量手泽宗
卷、大量玉器石鼓、大量故垒孤坟,和陆续不断的大量考古出土。……要面对起来,更难上
加难了。
  又何况,一个人想一辈子献身从事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也不见得有好成绩。多少
学究花一辈子时间去在古书里打滚,写出来的,不过是“断烂朝报”;了解的,不过是“瞎
子摸


你不配做中国人

  于是,中国人的办法便是:口口声声说复兴中华文化,但事实上,他们却对古书敬而远
之,思念起来,未免惭愧。
  说你不配做中国人,你一定从心里不服气;但研究一下配做中国人的条件,你一定从心
里惭愧。
  做中国人,总不能不着中国书吧?你看了多少中国书呢?
  《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一数之下,不过几种而已,这就叫惭愧。
  面对十万种的古书,面对这一庞大遗产,中国的子孙们到底该怎么办?不看吗?说不过
去;看吗?从何看起?又多么难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有心人便出来,想法子做种种选本,来喂中国人。可叹
的是,这些选本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大家太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了
,太注重“文章”挂帅,并且这种“文章”,又大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


好坏标准

  以中国“文章”的大家而论,中国人评判“文章”,缺乏一种像样的标准。行家论“唐
宋八大家”,说韩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欧阳修文章“如秋
山平远”、苏缄文章“如长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断岸千尺”、曾巩文章“如波泽春涨
”,……说得玄之又玄,除了使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以外,实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
里?好的标准是什么?
  又如林纾说他的文章是“史(记)汉(书)之遗”;章炳麟却大骂林纾吹牛,说林纾的
文章,乃从唐人传奇剽窃衍演而来。章炳麟又说:“当世之文,唯王阎运为能尽雅,马通伯
为能尽俗。”其实一切摊开,有何史汉传奇雅俗之分?文章只有好坏问题,并无史汉传奇雅
俗问题。文章的好坏标准,根本不在这里。
  做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评判文章,实在该用一种新的标准,我们必须放弃什么山水
标准、什么雅俗标准、什么气骨标准、什么文白标准。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两个问题:
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有了这种新的标准,一切错打的笔墨官司,都可以去
它的蛋;一切不敢说它不好的所谓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


从对对子到古文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章”特多,可是好文章不多的原因。就在没能将这二合一的问题
摆平。中国人一淡写文章排名。韩愈就是老大,他是“唐宋八大家”的头牌,又是“文起八
代(魏晋六朝)之衰”的大将,承前启后,代表性特强,可是你去读读他的全集看,你会发
现读不下去。你用上面两个问题一套:
  一、他要表达什么?答案是:他思路不清,头脑很混,他主张“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但什么是圣人之志?他自己也不知道;二、他表达得好不好?答案是:他好用古文奇字,
做气势奔放状,文言文在他手下,变成了抽象名词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
可说清楚的小意思,表达得实在不好。
  虽然这样,韩愈却还算是进步分子呢?中国文章自魏晋以后,就有话不好好说,一定要
配成了对儿才说话,一作起文来,就是“四六体”。“四六体”是四句六句对偶而成的骄体
文,是纯粹的中国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大排队。中国人这时候,一写文章就要对对子,写
满篇文章就是写满篇春联,满篇堆砌、矫揉造作,非常讨厌。到了唐朝,韩愈出来,主张秦
汉古文,“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唯陈言之务去”.虽然韩愈文章也一样讨厌,但比起以
前的八代的来,总是一种进步。


从古文到解放

  这种进步,转变到北宋的“古文”。“古文”一方面说复古,一一方面也创新,虽然南
宋以后,有“语体”出现,把白话和文言合流,但以“文章”正宗论,还是“古文”的天下
。于是,从韩愈到曾国藩,中国的能文之士都是古文家,“古文”就是我们一般指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大缺点是它不能做为好的表达工具,它跟白话分裂,写出来,是活人说死话,
说得再好也是“古文辞类纂”。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有人开始突破,最成功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说他文章“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者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梁启超虽被者辈痛恨,诋为野狐,但他在中国文章史上。和司马迁、韩愈等一样,是十
足划时代的人物。梁启超风靡文坛一二十年,最后由白话文接替了文言文的位置,中国古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