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开复为青年指点迷津:与未来同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最自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果别人拒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附:李开复的茫然瞬间
  (本文是《中国青年》杂志记者李纯采写的一篇与《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相关的小故事,李纯也是直接促使我写这封信的两个人之一。)
  采访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之前,对他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天资聪颖,初中学完高中课程,高中即可攻读大学课程,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地考入了卡内基梅隆——美国最棒的大学之一,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
  求学期间,他叫上另一个年轻人,尝试用统计学方法来从事“语音识别”的研究,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使得语音系统的识别率达到96%,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全世界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
  ……读他的精彩华章,不由得好生郁闷,造物主真是偏心眼,造出这般聪慧绝顶的天才,映照出我侪的人生,何其平庸苍白。
  天才果然是天生的吗?
  且慢,有一个值得书写的细节。采访时,震惊中国的马加爵案爆发未久,记者问道:“你知道马加爵吗?你一直强调‘情商与智商’,如何看待马加爵事件?”
  我以为李开复会像国内的一些专家一样,雄辩滔滔,引经据典,他的反应让人意外,那是一副茫然的表情:“马加爵是谁?我不知道啊。”记者讲清此案的来龙去脉之后,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件事很特别吗?美国每天都有关于暴力事件的报道,每次我来中国,也会听到类似的事件,前几年不是还有大学生泼熊吗?”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李开复答得坦诚。
  故事还没完呢,一个月后,再次登陆李开复的中国学生网站,记者惊奇地发现,他写下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情真意长,鞭辟入里,写下了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思考,并告诉年轻人,“成功”不是拥有名声财富,更重要的是“做独一无二的、快乐的自己”。
  一个月前,李开复对“马加爵”还一无所知啊,谁也不知道他认了真,留了心,闷声不响地“做起了功课”。他完全可以视作过眼云烟,每天包围他的技术的、商业的……都是一流而棘手的问题。从最初的“茫然”到“思考”到“奋笔疾书”,“认真”已经成了李开复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这也许正是天才何以成为天才的原因。

  第24节: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1)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引言
  2004年6月“开复学生网”开通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发现,除了我在前三封信中已经讨论过的问题以外,大家问得最多也最关心的主要是和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例如: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虚度了光阴该怎么办?毕业时是选择出国还是选择就业?如何学好专业课程?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该怎么办?等等。
  此外,在那段时间里,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些教育部举办的研讨会或类似的活动。通过与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接触,我逐渐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时存在不少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例如,许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都只把课程内容当做书本上的知识来学习,很少想到要联系实际,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有的学生只重视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知识,如具体的语言、平台等等,而不重视那些真正能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算法、数据结构等等。
  基于这些考虑,我认为自己有必要给大学生们写一封讨论学习方法,介绍学习经验,引导大家顺利度过大学时代的信,这就是《第四封信》的由来了。
  这封信写好后,我曾请我认识的一位很优秀的大学生帮忙看一下,提提意见。他看了以后对我说:“开复老师,我觉得您在这封信里讲到的内容都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和方法,是任何一个合格的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您觉得,真有必要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这些大家都知道或明白的东西吗?”我想了想,然后对他说:“其实不少学生可能知道这些东西,但只有部分同学才能在大学四年里自觉地实践它们,其他的学生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缺乏将这些道理、方法付诸实践的毅力和勇气。我用我的真实感受和亲身经历再一次强调这些道理和方法的重要,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给那些缺乏勇气和毅力的人送去最真诚的鼓励!”
  果然,《第四封信》在《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杂志、《中国青年》杂志等媒体陆续发表后,无数被信件内容打动了的学生或是发来充满感激的邮件或留言,或是在“开复学生网”的论坛上主动地参加关于学习方法的讨论。甚至有人告诉我说,一位母亲曾把我的每一封信都亲笔抄下来,送给她的孩子——这样的事让我十分感动,也坚定了为广大青年学生们继续写信的决心。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警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