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又说:“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



    明代严衍熟读《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补》,列举通鉴有七病(漏、复、紊、杂、误、执、诬)。

    近人岑仲勉认为《通鉴》对牛僧孺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强“的评价有偏颇之嫌,司马光还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游戏。岑仲勉还写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自称纠正《通鉴》的谬误,共670余条。

    但是无论如何《资治通鉴》在文学上和政治上的意义却是不容抹杀的,司马光也曾为这部史书耗尽心血,以致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具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历史价值,虽有瑕疵,却也瑕不掩瑜。与司马迁的《史记》,可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两大不朽巨著,正所谓“史学两司马”。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也曾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杜睿如今要剽窃的便是这部历史鸿篇巨著,虽然他的文学功底与司马光不可同日而语,但毕竟有了后世的经验教训,以及眼光,却也有自信将这部书当中的一些瑕疵抹去,使《资治通鉴》更加完美。

    “从今日起,本少爷要闭关修炼了,没有要紧事,谁也不要来打搅我!”

    宣布完这件大事,杜睿一转身便进了书房,只剩下一众人等大眼瞪小眼的看了半天,然后各自散去,忙自家的事情去了。

 第五十二章 遣唐使

    想要将《资治通鉴》这个大部头写完,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杜睿虽然能将司马光版的《资治通鉴》大部分都背出来,但是如果照抄的话,杜睿却也不甘心,不提那些在后世引起过广泛争议的瑕疵,便是文中的一些修饰词汇,杜睿便也不甚满意,他要做的不是牵强附会,而是像吕不韦修《吕氏春秋》一般,逐字逐句进行推敲,论证,力争将这部书尽可能完美的著成。。

    杜睿首先要做的便是搜集史料,而杜平原便成了他的助手,原本整洁的书房,短短几日便变得杂乱不堪,到处都是杜平原搜集来的史书,文献。

    如今这书房,除却杜睿与杜平原,和随时侍候的宝钗,黛玉之外,便是李承乾来了,也不能随意出入。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承明!你这书房到是藏了什么玄机,为何如今连孤也进不得了!?”

    杜睿越是不让进,李承乾便越是好奇,也不知道杜睿究竟在搞什么鬼,忍了几日,终究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杜睿卖了个关子,笑道:“此时尚不可说,到时殿下便知道了!”

    李承乾见问不出来,也是百爪挠心,不过好在他知道杜睿的脾气,只好不再问了。杜睿见状,也不多说,便开始授课。

    授完课,又到了说书的时间,杜云莲等人早在外面候着了,见杜睿招呼,便赶紧拿着各自准备好的小板凳,到了前厅坐好。

    这回书说的是三藏法师奉了皇命,到西天取经,不过应有的改动自然是少不了的,如今方是大唐贞观四年,玄奘和尚刚刚出发,还没回来,而且玄奘还是偷渡出去的,见不得光,自然不能用在当今这个时代,所以杜睿便改动了一些,将发生在唐朝的事,改到了两汉时期,虽然牵强附会,但《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故事,倒也说得通。。

    一直讲到三藏法师在两界山遇虎,杜睿一拍醒木,便不再讲了,像往常一样收拾东西,杜云莲等人知道杜睿的脾气,便是求也求不来更新,只好悻悻的去了,等着明日再来。

    “承明!这佛家经义便是如此好,还需万里迢迢去往天竺国去求?”这个问题在李承乾的心中已经憋了好长时间,如今忍不住问了出来。

    杜睿闻言,笑道:“先秦时期,华夏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这佛家说起来,也不过算得上是外来的流派罢了,虽是起源于天竺国,然自汉以来便传入中土,甚是兴盛,佛家的经义导人向善,这一点是好的,然佛家却主张斩断七情六欲,这一点比魏晋时期那些隐士要求避世更加要不得,这人要是连**都没有了,这国还能是国吗?便如当今圣上,如若无欲无求,何时才能北伐血恨?所以无论是何种流派,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是正理!”

    李承乾想了想,道:“这便如承明此前所讲的王道,霸道之分一样,唯有选择适合的,方是正途!”

    杜睿点头道:“小弟所讲的《西游记》不过是个神鬼故事,殿下切不可当真,这佛家有些地方是好的,但是有些地方确实大恶,便如当今,这佛家寺院不交税,不当役,却占着大片良田,如若任期发展下去,这还了得!”

    杜睿可不想因为一部解闷性质的《西游记》,便将李承乾教导成一个佛教徒,是以连忙将佛家的优点,缺点逐一讲了出来。。

    李承乾听过之后,沉思道:“既如此说,这佛家却是要好好控制一下了,等孤回宫之后,便给我父皇上一道奏折,严明其中的厉害!”

    杜睿闻言笑道:“这便好!这便好!”

    李承乾也是一笑,接着道:“那三藏法师不远万里去天竺国求取真经,如今却也有一小邦来我大唐取经来了!”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杜睿闻言一愣,诧异道:“哪个小邦!?”

    李承乾回道:“便是与辽东隔海相望的倭国,前朝时,也曾派过遣隋使,如今我大唐定鼎天下,便又来虚心求教了!”

    李承乾说着,脸上掩饰不住的自豪,大唐威服四夷,方使万国来朝,身为大唐的储君,李承乾也是与有荣焉。

    不过杜睿却没有李承乾那般好心情了,他知道李承乾所说的小邦,便是后来的日本,而那些来人,便是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后世一些无良学者还将遣唐使,评价为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

    但是在杜睿的眼中,这些来人可不是怀着什么好心思,全都是强盗,是来窃取中华文化瑰宝的,后来的事实更证明,这些倭人从中国学去了那么多文化精华,然后当中国遭遇动乱之时,每次都是第一个跑过来搅扰。

    明万历年间,如果不是两次支援朝鲜退倭,消耗了大量国力的话,大明也未必会被一群茹毛饮血的通古斯野人给灭了。

    杜睿仔细回忆着史书上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遣使入唐。630年,也就是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也就是唐开成五年。

    后来到894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

    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如今来的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