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版三二六经)
  ˙“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大正本一一九二经、印顺本梵天相应五经、佛光版一一七六经)
      缅甸帕奥禅师《正念之道》一书,将“正知”诠释为“明觉”之意,包括
   四个内涵:
   一、有益正知:当念头一生起时,修行者立即思惟这样的想法是否有利益,是

179 正念正智以待时

180 原始佛法生死书

       否值得去做,修行是否能依循此善法而获得提升。思惟后确定有利益,才
       决定去做。
   二、适宜正知:思惟做这件事时,时间、空间的选择是否适宜,如果不会引起
       贪、瞋、痴危害自己的清净梵行,做这件事才适宜。
   三、行处正知:无论行、住、坐、卧、语、默,都专注于自己修行的业处(法
       门,譬如修习安般念则专注鼻端的出入息),不忘失正念。
   四、不痴正知;在一切行动中都保持明觉、禅观、不迷惑。
       引申来看,“正智”所指,除了如实观察自己的仪态行为之外,还包括正知
   其导向于修行是否有利益、于梵行是否适宜、系念业处、明觉不迷惑。
 2 心因缘生:因缘于心攀缘抓取而生起的现象。《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类
   句作“缘起所生”。


'第十二篇'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
    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
    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剑,不被第二毒剑。


182 原始佛法生死书

'经文' 印顺本受相应五经、大正本四七0经、佛光版四六九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
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
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
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
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
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
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
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
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
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
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
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
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
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
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
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
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183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84 原始佛法生死书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没有听闻正法、愚痴无明的凡夫,在六根接触境界
的时候,会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正法、有智慧的修行人,在六根
接触境界的时候,同样会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面对同样的感
受内容,凡夫与圣者,心态有何差别?”
    比丘们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法的根本、法的开显者、法的依止处。世尊
慈悲!请为我们详细说明,我们听闻以后,必当依法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全心全意的聆听!完善专精的思惟!现在就为你们说明。
比丘们!愚痴无闻的凡夫,当他的身体觉触到不好的境界,例如疾病的苦患或外
力的伤害等,而产生非常痛苦的觉受、甚至死亡,他的反应是黏着于苦受,愁闷,
忧郁,埋怨,哭泣,哀嚎,心生狂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反而在增长两种感受:
身体的苦受、心理的苦受。
    譬如一个人的身体被两枝毒箭射中,极度痛苦。愚痴无闻凡夫,也是这样,
他的内心黏着于身体的苦受,排斥这个痛苦,如同身体被第一枝箭射中,心又被
第二枝箭射中,身苦、心也苦。内心的抗拒、不安,又增强身体的不适和苦感,
身苦、心苦就如此恶性循环,相互增长,苦上加苦。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有色、声、香、味、触这五种会让众生心生欲贪的境界,
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五欲境界只是缘起、无常、不实有的现象;因此,当接触

185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86 原始佛法生死书

到如意的五欲境界生起快乐的觉受时,心识立即黏着、喜贪上乐受,沉迷在五欲
带来的快感当中。由于起了欲贪又不知出离,结果成了欲贪的奴隶、境界的奴隶,
被欲贪的烦恼驱使着,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并加深欲贪的习性倾向。
    当他接触到不如意的五欲境界生起痛苦的觉受时,心识立即排斥、嫌恶痛苦
的感受,生起愤恨的心念,气恼不如意的境遇,让他遭受痛苦的折磨。由于起了
瞋恚又不知出离,结果成了瞋恚的奴隶、境界的奴隶,被怨恨、愤怒的烦恼驱使
着,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行,并加深瞋恚的习性倾向。
    他对于乐受及苦受的集起、消灭、滋味、恼患都不如实知,所以不知道也不
想要出离
    不如实知受集:感受是如何聚集的?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到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便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
种认知分别的心识现象。根、尘、识和合产生六种觉触,于眼见色、耳闻声、鼻
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识法的觉触现象中,认知分别六尘的可意或不可意,
随而产生乐受或苦受。所以说,因为有觉触才有感受,有乐触就生乐受,有苦触
就生苦受。不如实知感受是随着缘起而缘生的现象,就会在触境生受时产生爱乐、
染着,识住着于受,抓取乐受,排斥苦受,想要不断重覆快感,感受因此不断聚
集、累积。
    不如实知受灭:感受是如何灭的?如果乐触停了,乐受就灭,苦触停了,苦
受就灭,因为没有觉触就不会有感受。不如实知感受是随着缘灭而消灭的现象,
心就无法停止贪取,而对感受投射不当的期待希望乐受持续不要消失,希望
苦受赶快过去。他不知道要停止苦受必须停止苦触,或是灭除内心对于苦受的染
着、排斥,至少能做到身苦、心不苦,结果黏着在苦受中,身苦、心也苦。
    不如实知受味:缘于快乐的、欢喜的接触,例如眼见美色、耳闻妙声、鼻嗅
芳香、舌尝美味、身触细滑、意识觉知到合意的境界,会产生喜乐的感受,这就
是受的滋味。缘于受味,所以众生才会贪着感受。不如实知受味也是缘起、无常
的凡夫,在六根触境生喜乐时,认为世间有乐,可欲、可求,识贪爱坚住,攀缘

187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88 原始佛法生死书

抓取喜乐的滋味。
    不如实知受患:乐受和苦受一样,都是随缘起而生、随缘灭而灭的现象,无
常、变易、磨灭,所以说一切受都是苦、非我、非我所;认同感受有乐、有我、
或是我所有,就一定会随着感受的变异而生烦恼。凡夫不如实知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