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阴虚而肺津上灼,则咽燥)、吐血之变。以变动起于灸灼,故曰因火而动。此又火邪之
一例也。未施灸时,脉当浮盛,得灸当转寸口急大而涩,其势促上击手,宜黄连、黄芩、
丹皮、半夏、干地黄之属治之。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
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
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
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此示承上详演火邪之变。本条义分三节,首明火邪内陷之变(由首句微数之脉,至血难
复也,为第一节),由其人气血两虚,血弱尤甚。曰微数之脉者,谓象微而至数也。气衰
则脉微,血虚则脉数(血虚脉数之义,因血不足以营养四体,则心气疾而脉数,犹人之强力以趋,
使血得灌输于百脉也),气衰血弱,虽得外证,法当益气养荣,慎不可妄施灸疗。盖灸以温
经,亦能燥血,假令血虚误灸,因火为邪,迫卫劫荣,必为烦逆。烦者虚烦,阳邪之内
陷也;逆者厥冷,阴气之外浮也。阳陷阴浮,内烦外厥,气迫血散,逐实追虚,火邪内
攻,阴精外灼,伤筋焦骨,变证蜂起。追虚者,追灼血分之虚;逐实者,逐加气分之实。
气以热而贲张,血因火而流散(气热则强,气寒则弱,血温则散,血寒则凝,此其常也。至若壮火
食气,热亢血枯,痹着不行,更进一义),一灸之火气虽微,内攻之为患有力。所谓血散脉中
者(血散则脉转微而涩),示在经而非在藏,脉气流经,范以隧道,血气散漫(此指血性散漫,
失其渗荣之用,非血液四散也),乏渗阳灌精之用,则影响外合,失其煦濡,阴精损而骨焦,
阳气伤而筋痿(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髓竭血枯(髓属于骨,血藏于肝,血不养筋,而
曰阳宜伤者,明阴以养阳,阳气和而后阴精自化,故肾主阴精,尤赖真阳为本),肾肝受病,血流
有质,形损将成,其复甚难,皆由火逆,此一例也(凡气盛血虚,阴弱阳强之候,误进补气燥
血之品,其逆正同。但气血强弱,以类对待言之,不必真为强盛。凡失平衡,即为偏胜也)。次明火
邪上逆之交(自脉浮宜以汗解,至名火逆也,为第二节),由其人上盛下虚,气强血弱(上例为
气血俱衰,血分尤弱;此则真为气强,故当有别)。脉浮者气机外迸,假令病邪在表,宜以汗
解;但浮不言紧,则血衰气盛,反用火灸温经,必使热乘虚陷,邪无从出,血灼气增,
因火而盛,以脉浮本气出而升,加火力逐其气实,外散无从,逆而上越,阳气逆上,则
下焦无以动,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带横于腰,所以判上下阴阳之界,身半以下必重
而痹者,以气降则津降,神行气行,气不运血,则痹而不随,神不使气,斯重而难举(经
云:骨节者,神气之所游行。神气即知觉运动之主)。病本下虚亡阴,反令筋脉失阳和之养(阳
气者,柔则养筋)。此证虽气上不下,而津血未枯,与肺热叶焦成痿之理相似,而非焦骨
伤筋之候,尤与风寒湿三气杂合之痹不同,故师特条记,名曰火逆。脉当灸后,由浮转
沉大而涩、头大本小。此又一例也。次明血气俱盛,亦有火灸仍得汗解之证(由欲自解者,
至脉浮宜以汗解,为第三节)。盖血气盛则津液内充,虽加灼疗,不至有阴津枯竭,阳气奔
逆之变(血气盛则阴阳相维,不至偏竭),但火灸非取汗正法,必病机已将外达,加热气助


伤寒杂病论义疏 
—238—

郁蒸之化,乃得汗解,故曰: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所以先烦后解者,
以火气内迫故烦(阳烦则热由外发,阴躁则热自内陷),虽烦而脉浮不变,热由外发,故知烦
为将解之兆。以气蒸津泄,法当得汗,病机变化,无不先见于脉,故平灸后仍浮之象,
知烦已必汗出解也(凡服发汗汤药而烦,亦作汗之兆)。以上义凡三变,示病随体异之例。焦
骨伤筋之变,宜养荣和痹,用当归、丹皮、红花、阿胶之属,参入相体引经之剂(气微,
血虚尤甚,禁用参、耆补气,必血虚愈甚,阴不维阳,脉转毛浮虚散。释详脉法);火逆为痹,宜
百合地黄汤加半夏进退,滋肺胃津液,导阳明下润宗经之用,津液充而气亦随降,亦下
病上取法也;因灸得汗之后,治当和其津液,或脉浮盛,烦热不解,宜桂枝汤加黄芩、
丹皮与之。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
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此亦示用火之变。盖素秉阳盛,则火邪逐实于经;素秉阳衰,则热气追虚于络。故
寒中之体,每加火攻(赅烧针、灸、熨之类),必致邪循络陷,又病由体异之一例也(凡血
寒皆指络血,若经血寒,则厥逆肤冷外见)。烧针与温针相似(先针入而后以火烧其柄,使热循针
入者为烧针,先烧针使温,而后刺之者,为温针),二者皆可温荣发汗(烧针热入以渐,温针针入
即热,故力骤致变亦急),惟冬时用之为宜,针后宜禁风寒,严冬尤当加意。若汗已腠疏,
将息失慎,针处被寒(针处,即针孔也)邪邪乘入,针穴当在于合,寒入与肉相搏,则血流
循经暴起如核,其色赤者,阳气外溢于孙络也(血得气养则赤,气少则青,血死则黑,气谓阳
气也)。所以然者,以经之与络,一气顺接,络寒知经气自衰,经衰则荣弱不固,故烧针
之热,循络追虚,自络归经,坏流入脉,脉气得温,经阳外泄,荣弱不固,汗出表虚,
客寒再加,而经气乏胜拒之力,仅血凑小络,外溢针口,迫肉暴起,其形如核。乃寒已
内薄,邪循络陷,烧针之余热未消,气交之客寒再被,下寒上热,络郁经冲,自少腹上
犯于心,成奔豚发作还止之变,客气之上逆也。脉当浮甚按之弦急,乍紧乍空,其象不
定。病机虽起于烧针,转坏实由复感,故仍当先灸核上,以散外入之寒,更与桂枝加桂
汤温达络血之郁,络气温升,则心火下接,经络顺接而冲气自和,曰:更加桂二两者,
即桂枝法增桂至五两,非别加肉桂也。本证核起而赤,见经气未至纯寒,故致下寒上热,
相引而成奔豚之证,若核起青紫,则经络皆寒,其变当为腹痛拘急、厥冷阴缩之类,又
宜以四逆辈、吴萸汤救其逆矣(由此知奔豚非纯寒之证,犹寒热相引乃生风,所以用桂枝加桂而不
用凉剂者,以寒热错杂,指藏气之各有偏胜,有温此经之寒,则彼经之热遂流通而宜散者,所谓引火归


伤寒杂病论义疏 
—239—

源、火温土敛之义,大抵皆同。若真热邪有余,则治当泻热而已,断无或温或补,可以退热之理,学者
思之)。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人参(通行本阙)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人参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龙骨二两牡蛎二两,熬人参三两

上五(通行本作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此示火逆误下,复加烧针,因转阴陷阳浮之例。盖一逆再逆,而病变益曲折难知,
故师特条记之。夫先火为逆,致阳邪上盛,阴气下虚,或烦热便难,或下体重痹,医不
辨致病之因,以为阳明胃实,复加误下,必致心阳内陷,振寒清厥;或又不解邪陷,更
用烧针救阳,因使病人转烦躁者,此针热循经,内迫心气,血郁气散,阴陷阳浮。脉象
当浮大按之空虚,若元气伤者,脉象必时而动数,时而浮散。其病为进,宜桂甘龙牡法,
加人参以救精气之竭,不用姜枣者,恐生姜辛散、大枣甘满故也。病进者,阿胶、枸杞
之属皆可参入。桂枝达荣阴内陷之邪,龙牡敛心阳浮越之气,参以生津,草以缓急,心
肾交则阳升阴降,烦躁自除。庸工若再泻心火,必令脉转数动微弱,躁扰愈加,再进则
循衣摸床,惊狂谵语,阴阳虚竭,而病机不可为矣。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伤寒,为荣卫两实之证,温针灼荣血而动心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