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方见前)。

此示误下而胃阳外泄,有热郁留邪包络之证。凡栀子汤证,皆热陷膈膜之间,外不
在表,内不在里,热客胸中内干包络,故以心中懊恼为之证谛。若表未罢而误下者,应
荣卫内陷,必外有热而手足反寒,今日阳明病下之,则知但为下早,胃热未至成实(如炉
火炭未悉燃,强通抑之,必至烟焰冲激,郁而上泄)。下早则糟粕虽通而热邪未聚,胃中空虚,
客气上逆,令邪留胸膈表里之间。其外有身热者,胃阳之外泄也;下后手足仍温者,知
证里寒也。下之而不结胸,知内无蓄水。独心中懊恼,见热乘心包之象。饥不能食者,
相火干胃而血虚化燥也。但头汗出,知郁阳仍能上泄。脉象必寸大而关濡,或虚大按之
濡弱(脉象有见于纵横上下之异)。宜栀子豉汤清浮热以畅胸中郁结,非引吐之治也。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305—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洗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

此示阳明病既有胃寒下利之条,复有胃热便溏之证,使学者知病有正变,不可一例。
阳明病发潮热者,宜为胃实,当大便硬而小便数,今乃大便反溏,小便自可,则知胃热
未实,水道亦复下行。大便溏而小便不闭,是传导之职未失,气机应得下降,胸胁之满
当解,今反证在而不去者,知为胃热移胆,散漫膈膜之间,胆气上乘则胸胁为满。胆气
下泄,斯便塘为利(胆以汁为体,气为用,其汁苦,其气腥,凡相乘皆指气化,气至则汁自行焉。
藏府皆有精汁,西学所谓内分泌是也),传导虽开而阳明仍阖,必粪溏而少,虽溏而便仍不畅,
有腐秽欲去之意。此不云转属少阳,复不冠二阳并病(此指少阳与阳明为二阳,非太阳与阳明
之谓也),少阳阳明者,以胃热独为病因,虽系少阳,不得属一阳之证。潮热知府气内实,
脉象必大而弦,大弦两象较量,必大甚而弦微,大主而弦客,权轻重兼独之义,故当属
之阳明为病。但胃热移胆,即邪陷半表半里之间,非汗下所能取效,法当从小柴胡之例
和表里而通津液,治同少阳而仍曰阳明病者,亦平辨正名之旨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
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此再示胃热移胆复有上呕下闭之证。曰“阳明病,胁下硬满(胁下满与腹满不同),不
大便而呕”者,此传导下阻而浊气上逆,加舌上白苔,则邪未入府(入府则当舌苔黄厚),
盖胆气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合胁下硬满、呕吐、便秘诸证,而中无痛满,外无潮
热,是知胃气不转之因,实为气结津凝之故。胆气内畅心荣,外疏肝络,流布于胁肋之
间,出入乎表里之际,合三焦以司气行津,导阴阳而开通闭塞,故少阳气结则阳明不运,
因令浊升清陷,下闭上呕。凡发汗利水调胃诸治,皆不得直达病所,法当以小柴胡法和
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者,明小柴胡汤之治效也,膜膈之气既通,津
液之阻自畅。濈然汗出而解者,腠理之气外和而水津四布,则肠枯得润而大便亦调。脉
象必大而弦急。此又治从少阳之一例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
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秽,耳前后肿,刺
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见方上)。

此示阳明中风,证见阴阳错杂之候。阳明中风,脉当浮大而缓,今脉弦浮大,三象
并举,弦属少阳,浮属太阳,大属阳明,有脉兼三阳之象,脉杂故见证亦杂。短气腹都


伤寒杂病论义疏 
—306—

满,胃热气壅,阳明中风之正象也;加胁下及心痛,久按之而气不通,知为气结津枯,
邪循络陷,膈气不得外泄则内乘心包,郁于胁下,治当属之少阳,非手少阴之为病也(若
寒凝气结之证,必得按而暖气入肤,气行转畅则痛缓,故虚痛必以喜按为常)。鼻干不得汗者,乃
胃热乘肺,肺胃俱燥,不得散津于表,肺津枯则呼气短,胃津枯则腹气满(经曰:胃热则
腹气满,腹都满者,谓满在腹皮之分),与胃实胀满之象不同(胃实之满为中有燥屎,其痛胀当在
腹内,今但在皮里耳)。嗜卧之证,有虚有实,虚为心阳下沉,实属胆气上热;虚则神清而
欲寐,实当昏倦以善眠(虚为阳抑不伸,实为神昏热壅)。一身面目悉黄者,瘀热搏湿,内
陷脾络故也。小便难为膀胱气癃不畅,以阳明不阖,因令气机不得下行,水府虽系太阳
而病因仍在胃气之逆(六经皆有小便不利、小便难之证,太阳属膀胱不化气,阳明属津不内阖,少
阳属三焦气阻,太阴属水谷不分,少阴属心肾不交,厥阴属络不行水,平脉辨证,自可知源)。综以
上见证,错杂不一,有阴有阳,有经有府有藏,但细绎病因,不外胃热散漫,流移经合
之象。少阳为二阳之枢,三焦(此指手少阳之府)为府藏所合(五藏六府皆合于三焦)。由条
首至小便难一节,以鼻干不得汗最为病机之主,因无汗则热难泄越,气不外通,法当从
小柴胡例治之,与白虎必令邪陷。以下补叙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者,乃指既备以
上诸证,复加潮热、哕逆、耳前后肿三证。论阳明证转潮热,当为府气外通,法宜虚用
白虎,实则承气,但时时作哕则经热而府寒,耳前后肿乃经虚而络满,凡荣郁气陷之证,
即邪属外毒,亦忌凉泻(此即方书所谓发颐之候,阳明经脉虽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但少阳经行身侧,手足少阳经,皆绕耳前后,故当以此证属之少阳,不属阳明),故当刺之以泄经
热。刺之小差者,谓耳前后肿小愈。此证必先用刺法者,以论潮热则当用白虎,但兼耳
前后肿,恐清凉陷邪,外毒转成内毒。此时若不用刺法,可以小柴胡法加清解热毒之品
(如银花、败酱、蒲公英之属)。外不解者,谓刺后耳肿渐消而身热不去,以上证变皆迁延
郁热致,故曰“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兼浮则日久邪仍在表,与小柴
胡者,正阳明中风治从少阳例也。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

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此承上推演之辞。脉但浮,谓不兼他象,如上举弦大之类。无余证,谓无潮热时哕
及耳前后肿诸证,则病象但为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
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者是也。以脉浮审无汗短气之因,嗜卧合身目悉黄之象,是
知湿与热搏,卫为邪陷,浊气内郁于络(浊气即卫气,西学所谓炭气是也)则胁痛及心,经气
逆陷于府(此指太阳经气)则小便难出。与麻黄汤者,取外开卫闭之意,发其内陷之邪(发
即蒸发之意,如大青龙汤发之是也),此盖六经之通治也。若上证悉具,不但小便难,且至于


伤寒杂病论义疏 
—307—

不得尿,不但腹满不减,乃哕逆加甚者,此言手阳明大肠气寒(大肠秉金性而气寒),令膀
胱无阳不化。水府气陷则尿闭不通,腹满甚者,肠寒故也(肠寒令腹满尿闭,乃本条之病理,
非统论腹满不尿之因)。初见腹气都满而证非胃实,合身黄嗜卧,邪有入阴之机,病气留连,
反从寒化,加哕则府邪乘藏(大肠邪上攻肺),真气逆冲,病深声哕,胃阳内绝,故为不
治。脉象当毛浮虚数,乍大乍小。盖胃寒肠寒,皆有腹满之证(胃热胃实亦有腹满,此但就
寒令中满者言之,当有肠胃之异。),胃寒则脐以上皮寒,肠寒则脐以下皮寒(胃热则脐以上皮
热,肠热则脐以下皮热,可以类推),若当脐握'“握”疑作“窝”'热者,则又脾阳之内陷也。

动作头痛重,热气潮者,属阳明(通行本佚)。

阳明之经起于头维,阳明头痛由胃阳上冲于脑,必热汗出,头更甚,口渴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