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脉为断,大抵脉转缓弱者为真阳之复,转数散则阳亡,转细数则阴竭矣。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若烦躁不得卧者,为未愈也(若烦躁不

得卧者二句,通行本阙)。

此示少阴中风,病机进退之例。盖肾气外充为欲愈之机,心气内陷为病加之候。以
少阴主脉,风入少阴,即邪及脉内,治属血分,当尺部沉陷者为常。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者(阳脉指寸,阴脉指尺),阳微主寸以候气,气微故风得内入,阴浮主尺以候血,尺浮则
风欲外出,病机自阴出阳,故知病为欲愈,但外出仍为在阴,脉法所谓浮者在后,其病
在里是也。设未愈者,宜桂枝汤加人参附子治之。若其人烦躁不得卧者,则寸微尺浮,
又为心阳内陷,肾气外泄之象,病机以入里而加甚,故曰为未愈也,当用桂枝法加当归、
阿胶、人参、枣仁、半夏之属进退。此又脉随证断之例。大抵少阴中风,法当治从厥阴,
少阴中寒法当治从太阴。盖经络一气之顺接(经言动脉属太阴,络言静脉属厥阴),而枢纽随
开阖为转移也。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以一日分四时,子为一阳初生,丑为二阳,至寅而三阳俱盛,少阴病以此时解者,
阴得阳则解也。设少阴阴枯之证,又当值王时而加剧矣。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此示少阴病阳亡而未至离根者,虽危可治。少阴为阳外阴内之经,内而吐利,外而
发热,阴治于内,阳泄于外。若汗出、脉转数散则中气将绝,若躁烦、四肢厥逆则水火
已离,今手足不逆冷知脾阳犹在,但身热为阳气外越,虽未至汗出阳散,病机亦非顺候,
故但曰反发热者不死。阳亡则脉象沉微盖可知矣。假令吐利暴虚,心气乍为不至,则脉
亦应指不至。脉不至者,迟而不及四至,势无起伏,应指若有而复似不动者是也,与脉
不出、脉绝、无脉不同,此肾阳内熄,动气不能上达于心。故当灸丹田以壮肾间阳气,
加大剂四逆汤救之(阳复则发热退而吐利自止)。此由吐利而中气暴脱,心肾之经气骤失顺


伤寒杂病论义疏 
—359—

接之度,虽危犹可急救云尔(若久病而脉不至者必死,盖久病见危脉即属死脉,须加等诊看,乃免
千虑之失)。盖发热为心阳之外浮,厥冷为肾阳之内陷,故反发热则不当更厥,既厥冷则
不当发热,若发热与厥冷并见,此为阴阳逆格,证属少阴难治之候(凡发热而厥者,皆病系
少阴),学者详焉。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示少阴病有热入血分,藏实出府,一身手足尽热之证。盖身热与发热不同,身热
者温温常在于肌腠之间,发热者翕翕外发于皮毛之表,发热见病情之机(自觉证候为主),
身热为抚摩之象(他觉证候为主。外感之发热,固亦身热,其他如热病、温病、暑病及杂病湿热久蓄
胃中,与夫阴虚血竭孤阳飞越,皆有身热之候,要当平脉证,乃见病源)。今云“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乃少阴化热之邪渐灼血分,内无躁烦而外见身热,知邪实自阴出阳,
由藏移府。膀胱经属太阳,与少阴肾相表里,故曰热在膀胱。膀胱者,肾之府也。何以
知邪移膀胱,以必便血而知之。膀胱热而便血,指小便溲血,与膀胱蓄血证之不同。脉
象当细数而尺中大涩,宜猪苓汤加黄柏、丹皮治之。虽化热而仍为虚证,以少阴多气少
血故也(太阳多血少气,故膀胱蓄者可攻)。更有水结膀胱之证,身热甚壮,惟少腹冷而胫寒
(或下肢皆失温),不得小便,热气上而不下,寒气下而不上,甚则尸厥,脉闭不出,宜
刺少商,以附子、芒硝合并治之(附子倍于芒硝),溺通则脉出而病愈。此奇恒之证也(尸
厥之证,当属少阴,其证寒厥为常,其变则亦有热厥。昔年昆湘曾治一杨氏妇,病六七日,初发热,大
便秘,潮热,后转体僵身冷,无汗,脉尺中微动而寸关俱无,昆湘用师传治尸厥中热厥之法,以附子一
两,半夏一两,麻黄二钱,细辛八分,葱白二十茎,煎汤与服,得汤后微汗出,声开壮热,脉转洪大,
继以白虎汤加附子而瘳。少阴热厥,惟尸厥中有之,亦奇恒之治例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
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此示少阴病经气内陷(在阴不得有汗),发汗必致气动血溢之变。又阳亡阴动之一例
也(与上阴亡阳动之例,一正一反)。曰“少阴病,但厥无汗”,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外
证必见恶寒,脉象当沉细而数,故庸工每致妄发其汗。盖在阴不得有汗之义,乃邪气入
脉,荣阴内陷,心气不能外合太阳,当外无发热而但厥,若强发之,必致荣气内竭,卫
气孤行,血枯不能涵气,反令气动迫血。所谓必动其血者,因汗发其阳(发汗令阳气内动,
气动乃迫血妄行),血气妄动则不得循其常道,故曰“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出而为吐
血,或从鼻出而为衄血,或从目出而为目衄,邪乘经虚而凑其所,迫胃则血出口,迫肺
则血出于鼻,迫肝则血出于目,各从出于上阅之窍。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者,厥者,
逆也,阳当下秘而反上动,自下逆上,故曰下厥;因阳动迫血上溢,血溢而阴精上奉者
为阳灼而内竭,故曰上竭;因阳气误汗而逆厥,致令血溢阴竭于上,故曰下厥上竭。证
成气伤血损,邪胜正虚,故为难治。但难治亦非不治,救逆之法,仍不外平脉辨证。大
抵血从口出,治当责胃,脉必细数而关上滑鼓,宜阿胶、柏叶、半夏、知母、茯苓、牡
蛎之属进退。血从鼻出,治当责肺,脉必毛而按之细数,宜麦冬、阿胶、柏叶、五味、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0—

茯苓、牡蛎之属进退。血从目出,治当责肝,脉必细数而弦劲,宜干地黄、阿胶、白芍、
丹皮、山茱萸、茯苓之属进退。凡少阴厥,法当无汗,厥阴为阴中之阳,虽厥必有微汗,
此又少厥二经之辨也。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此示心肾之阳两亡,阳气内绝不治之证。曰少阴病,当脉微欲寐,阳气已见内陷之
象。加恶寒身踡而利,恶寒则阳不卫外,身踡则阳不养筋(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
筋,养筋当属之肝阳也),下利则阳不消谷,表里之阳气皆馁。复见手足逆冷,阳不至于四
末,盖真气已几乎熄灭矣。阳根内竭,如灯焰已尽,即加膏亦无回光之效,故曰不治。
凡阳气内绝之证,其死也静,经所谓重竭者是也(经曰: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
其外,是谓重竭。重竭者必死,其死也静。即指阳气内绝之证)。身踡,谓卧则踡缩,病者怯冷
之状,非筋脉之拘急不能伸也。手足逆冷共含二义:四末为阴阳之会,当温而反冷,故
曰逆冷;又冷气自手足逆而上行,故亦谓之逆冷。此又审证者所当明辨也。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此示心肾不交,阴阳离决之证,盖阳气外绝之为变也(吐利则太阴不能纳精,失其内开之
用;中焦不能取汁奉心,因令少阴失其枢转而心肾水火分离,故见吐利、四逆、烦躁并至)。吐利四
逆(四逆者四肢俱冷是也)则胃阳与肾阳俱亡。加躁烦则心肾水火已离(脾精不奉心,即水火
两离),阳亡而阴精亦绝(因脾精不入心,心血枯则阳亡而外绝)。脉象必转数散,或乍大乍
小。阳飞明尽,故知必死。凡阳气外绝之证,其死也躁,经所谓逆厥者是也(经曰:五藏
之气,己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者必死,其死也躁。即指阳气外绝之证)。勉
欲救于万一,宜四逆汤加枣仁、龙骨、牡蛎之属,大剂急进。若阳已绝则肢厥不回,阴
已尽必神昏躁扰,盖全十一于千百而已。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此示肺肾不交,液竭而气浮无依之证。此所谓下利止者,非胃阳内复之自止,乃胃
津内竭而阴尽,液竭则无利可下,与吐下已断者同例,非下焦之内阖也。盖气无液则气
无所涵(质以生气是也),液无气则液无所用(气以使质是也)。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以
华五色;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气液相成,神乃自生,液竭则气立孤危,气
浮则神机散乱。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