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者,宗气
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通行本佚)。

此承前总纲而演进退低昂之义,以示脉有俯仰升坠之辨也。浮者在前,前者属寸,
是寸昂而尺低也,于脉为仰,若人仰其首也。寸主气而为阳,凡病之在表者,必寸浮于
尺。浮者在后,后者属尺,是尺昂而寸低也,于脉为俯,若人之俯其首也。尺主血而为
阴,凡病之里虚者(肾不藏也),必尺浮于寸。病在表,如中风头痛鼻塞之类;病在里,
如尺脉浮,客阳在下焦,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而极之类(约《脉经》、《金匮》之文)。
假令濡而上鱼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此言脉象之进退,所谓覆溢是
也。但亦有虚实之辨,濡为脉体虚濡(同软),脉气之不足也,不当上溢于鱼,气不足而
复上溢,此为宗气之外泄也。上鱼即巅之部分,以寸为头,故以上鱼为巅,濡而上巅,
不当如是,故后言濡反在巅也。若脉气有余而上鱼,当为阳盛气逆,或女子怀春志郁,
思吉士不得之诊。孤脉者,言脉体与肌肉不相亲,经曰:脉孤为消气(三焦为孤府,脾为孤
藏),言脉中之气,不能外充于脉体四旁之小络,则毛丝细管之接于肌肉者,闭缩不开,
故按之若脉象孤另,不与肌联,此气消精损之诊。兼数大则阳亢阴枯,兼迟硬为阳微阴
结。若下尺中者,言脉象入尺,过于平时部分,既孤且覆,此肾精之不藏也。凡脉见尺
部浮大,过于本位,皆为肾气外泄之候。必沉缓长实,乃元根牢固,长年主寿之征。下
言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上举覆溢,重在脉象,此言高卑升坠,重在脉势,二者
皆可以进退名之。扁鹊曰:不俯不仰,不低不昂,此为平脉(经或言头本,或言上下,其义
一也。俯仰低昂,义同而有象势之别,俯仰言象,低昂言势)。乍高乍卑,气之开合,或升或沉,
出入之机乱矣。乍升乍坠,气之上下,或冲或陷,升降之机乱矣。此势变之无常也。若
再加以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象势俱变,息至时改,斯短期至而命将绝矣。升,言推而
下之,其势逆指,上而不下。坠,言推而上之,其势下趋,下而不上,若物之下坠者然。
《中藏经》所谓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是也(若寸阳下坠,尺阴上争,二气扣搏,动象见矣)。
此诊法之精奥,学者宜熟玩之。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
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
名曰强也。

此承上脉色形体相合之义,而演示顺逆吉凶寿夭之例也。寸口脉缓而迟者,缓为胃
阳之长,阳明气血俱旺,故血华而其色鲜腴,气充而其颜光润,声音高亮(商声也),毛
发长黑。迟为脾阴之盛,阴精内足而骨髓自生,血液充满而肌肉紧硬。按缓而迟者,土
性中和之脉也。色鲜、皮薄、颜光、声商、发长、肌肉紧硬,金形金声之人也。经云:
形充而皮肉缓者寿,形充而皮肉急者夭。故肌肤紧薄,多主不寿。音商色鲜,病肺成劳
者尤多。假以金形之人,而得土性之脉,此脉以生身也。金性刚劲,土性和柔,以柔济


伤寒杂病论义疏 
—38—

刚,故曰:刚柔相得。脉主于心,气司于肺,脉迟而缓,又为心气和畅之诊。肺卫心荣,
共司濡煦,气融血畅,内外相交,故曰:阴阳相抱。荣卫俱行,真阴真阳,两无偏胜,
故曰强也。推之则形色脉象,各有顺逆。凡脉生形声者强,脉克形声者夭。形声生脉者
为泄气(如金形水脉),形声克脉者为病也(如金形木脉)。病而脉克形声者其死速,形声
克脉者其死迟。五脉五形,义详察色,学者当细绎焉。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
藏也。

此示分部、察息,以别表里府藏之法。浮沉者,分部之事也;迟数者,察息之事也。
表里即阴阳之互词(有时言病在阳在阴,或言阴脉阳脉,皆明内外浅深之意耳),表里各有内外,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各言病舍浅深之位耳。脉位
浮者,气出而升,故病为在表;脉位沉者,气入而降,故病为在里。数为阳迫,六府阳
也,故数为在府;迟为阴阻,五藏阴也,故迟为在藏。此特约其大纲而言之尔。迟数之
故,不一其因,兼象稍殊,病源辄异。故下言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是必合平脉辨证
之法,先见入藏之证而更得迟脉,乃可曰此为在藏也。凡万殊之理,通于一贯,而非执
一之谓,其时中之义欤。

寸口脉浮(通行本误多“而”字)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
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紧者,言浮紧两象同见于下指初持轻举之际,既浮且紧,此兼见也(若多而
字,义便不同)。浮属分部(亦兼审势),紧属辨象。浮紧为伤寒在表之脉,浮者,风入汗
孔,外风内袭,经气外御,脉势外鼓而位浮于皮肤之表,风淫而外泄其卫也,故曰浮则
为风。紧者,外寒入荣,心阳内郁,故脉膜(脉管之皮膜也)绷急而小络紧缩(脉管四旁之
毛丝细管皆缩),气寒而内束其血也,故曰紧则为寒。浮紧相合,寒束于外,热郁于内,
故来势盛而振撼,象如转索,左右弹手(如内外皆寒,则细紧不能振撼矣)。风伤卫,则皮毛
疏泄而外溢,故恶风汗出;寒伤荣,则血络凝泣而内阻,故体痛无汗。风寒交感,荣卫
俱病,气血凝滞于骨节之间,阻神气游行之路,斯寒热相激而顿疼以生。盖伤风有不兼
寒者,伤寒未有不兼风者也(若天寒无风,亦不易外感,若严寒直中,便成中寒之证),治当发
汗而解,方治详后六经篇。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
也。

此条示举按法也。脉浮而数者,言初举之脉浮,微按之而脉数。浮数两象,其应指
一见于初持之际,一见于微按之间,稍有浅深之殊,非异浮沉之位,与阳涩阴弦之例不
同。本论凡具而字,若浮而紧,皆同此法。数从浮见,名曰浮数,数从按见,曰浮而数。
按数为至数之名,应无浮沉之异。但临病之领,实有轻举浮数,按之觉脉至渐缓,亦有
初持不觉甚数,久按之而愈觉加数者,此脉势躁静之变,非心细手和者莫辨。《脉法》


伤寒杂病论义疏 
—39—

曰:脉数者,久数不止。盖凡百脉象,必久按不变者,乃为主脉,学者最宜细审。曰浮
为风者,以风令脉浮,但浮而不兼他象者,风以鼓之也。曰数为虚者,以心气充盛,则
脉象洪缓。凡至数加数,皆心力竭蹶奔赴,如人之强力以趋,虽数则为热,热亦在表,
里实者脉反沉实不数。《脉法》曰脉数者不可下,以热在外也。此处更数从微按而见,
益征心气不能外充之象。若心力外盛,则转成浮数矣,故曰数为虚也。数脉多端,有气
虚之数(浮虚而濡),有动脾之数(数而小),有阳亡之数(数而硬),有阴竭之数(数而细
劲),约十余因,后当随文详释。风为热者,言风中身形,则心阳外拒,遂发身热。虚为
寒者,言寒胜经气,斯卫阳内郁,而见恶寒。心气外拒,恃府阳为盛衰。卫阳内郁,以
藏阴为进退。故阳盛则化热,阴盛则化寒,胜拒相搏,卫荣失所,病邪之乘,悉由体异。
此师所以开宗明义,即示相体以诊也。风虚相搏,脉浮而数,洒淅恶寒之证见矣,搏犹
聚而相抗之义。此条乃伤寒证而体秉虚者,治禁麻黄正发其汗,当从桂枝例治之。凡体
虚伤寒,少见浮紧之脉,以正虚不能与邪搏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
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
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通行本误入阳脉浮三字)。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
急也。其脉涩(通行本误作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
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此亦承上而更示虚人伤寒之脉证,后贤所谓劳倦发热者是也。凡发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