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之用,有余则逆冲(此指肺胃而言),不足则下陷。今脉气不足而逆气有余(此言上冲外
似有余也),故知为冲气动也。治当补肺纳肾,降胃以转中府升降之用(交通肺肾,以阳明
为枢,交通心肾,以太阴为枢,脾胃同主中州,而阴阳异用),宜黄耆、人参、五味、附子、故
纸、枸杞之属,佐半夏以降逆气(即降胃也)。肺肾交则冲气降纳,喘息自平。若误用升
降,则夺人正气,益见胸中多气,而真息离根矣。若其人肾阳内损者,必脉见浮直硬大
(必出多入少,无往来起伏,或寸关大急,而尺中弱涩不应),其证益危,宜大剂人参、附子、
龙骨、牡蛎、半夏、五味、枸杞、肉桂之属,纳其气冲,脉转濡弱者生,若服汤仍冲气
不止,脉见浮洪者,命将绝矣。但亦有冲气挟肝阳而动者(昔贤治案,谓有脐上一点气上至咽
喉如冰,或喘呕吞酸,或膻中痛,以泻相火之剂治之得愈者,此冲气挟肝气上冲者也。肝为厥阴,故热
伏反见水化),挟痰风而动者(如《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
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寸脉沉,尺脉微,宜茯苓五味子汤,以治其气冲,方用茯苓、五味、
桂心、甘草煎服,胸满者去桂心),其气则动微而病缓也。经有四海之称,以膻中为气海,
气海有余则气满,胸中悗息(欲前俯而息也)面赤(上言面翕如醉是也);气海不足,则气少
不足以言。以冲为血海,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
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血充则气壮,血少则气馁)。以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主也,
有余则腹满,不足则肌不受食。以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
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明乎督、任、冲三经之性情功用,
知精、气、神皆一气之所化生(犹三脉之一源而三岐也),则养生洽病之道,皆在是也。

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通行本佚)。


伤寒杂病论义疏 
—94—

带脉者,总约诸脉,横束于腰,其状若带,与足少阴脉同治。以肾者主合藏五藏之
精,而带者主约束百脉之气,其司秘敛之用则一也,故带脉治属少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
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而为身半上下之界(带脉起于季胁之章门穴,在
季胁骨端肘尖尽处,如人束带而前垂。今西法注射脊髓,使身半以下麻木,适当带脉之位),合于足
厥阴少阴之经(章门为足厥阴少阴之会,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又
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穴,在带脉下三寸,维道穴在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凡肾精不藏,胞脉不
约,以及足阳明主宗筋、束骨利机关之用,皆与带脉有关。惟肾与胞,与带相关尤密。
故妇人恶露(赤白带漏,皆可以恶露名之,后人以产后浊下为恶露者,殊非本义也),随带脉气陷,
下流胞门者,谓之带下。带为八脉司神之经,专赖真阳升举,乃见健运之用,盖喜温而
恶寒,故正病多从寒化。其为病苦腹痛者,以带脉合于肝脾也(带横于腰,为大腹足太阴之
部,又会足厥阴少阳之经,故可相连为病);其为病腰间冷痛者,以肾脉出属于带也。脾肾内
寒,则带脉气涩(涩者,行滞也,经曰荣卫行涩。盖涩之义为不畅,与阻滞小殊),冷结血分,
故为病如此。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如坐水中,即腰冷也)。盖带病
多腰腹相连,或腹满而腰间冷痛,或腰胀而少腹痛坠,气有上下之相移也,脉象当沉而
细,正合少阴肾寒,阳微气陷之象。故带下之病,亦胞寒者为多;其有兼热化者,由肝
热(少阳相火,即肝阳也)之下移也,脉当见弦实而数;其有兼湿化者,由脾湿之下注也,
脉当见沉濡而滞。总以虚寒气陷,胞脉不约者为常。盖带脉失职,多由肾阳不足于下,
肝脾之阳不升于上,致令太冲衰微,胞阳不固,血寒气衰,令阴精不守而为带下。故病
带者,多见阴中寒,骨间冷,手足清,及下泄日久,则阴枯化热,或外厥内烦,头晕气
冲,咳嗽肺痿。脉转虚毛细数者,不治(头晕者,阴精下泄,使髓海枯而脑为动摇也)。此损
证末传,阴竭化热之常,不独带下为然,非病转多热也。胃气未生热者可治,胃气生热
者死。然带之为病,有病带脉紧缩者,则左右绕脐横腰脊痛,下冲阴股(证见《脉经》),
或气聚束腰如蛇,痛胀拘急,此血寒气结,瘀浊内凝,欲下不下,遂见气血冲激之象,
脉当见中部左右弹手,证当见少腹硬冷,宜温肾和荣通痹,则瘕聚自下,此病关任脉者
也。或病久沉绵,噎膈,便如羊矢,久而精损液竭,带脉枯约,如束细腰,此病关脾(脾
精竭也)肾(肾精枯也)者也。胃气尚在者,犹冀化源之复,胃反不能化谷者,法在不治。
亦有病带脉纵缓者,或腰腹纵如囊水(《明堂》曰:带脉二穴,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
或肾着腰痛冷坠(《金匮》肾着之病,腰痛冷如冰,身重,腰如带五千钱,不渴,小便利,因劳汗出,
衣里冷湿得之),或合阳明而足痿不用(阳明主润筋束骨而利机关,治痿当取阳明,亦与带脉有关),
或合少阴而精滑不藏。大抵肾气不摄,则带亦纵弛,治肾即所以治带也(《脉经?手检图》
曰: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
或失精也。按:中部左右弹,即关上左右弹也,仅带病脉之一种,非正象也,带病当以沉而细者为正)。
亦有胞门痈肿之候,下浊赤白腥臭,与带下相似,而证治各殊,学者详焉(昔贤有以带下
属湿热者,盖误辨也)。

阳蹺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阴蹺为
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通行本佚)。


伤寒杂病论义疏 
—95—

二蹺者,司阴阳之开合,主人身左右之动作者也。阳蹺之脉,下起跟中,循外踝而
上,行身之侧,从足至目,气行于外(阳蹺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
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上外踝三寸,以附阳为却,在踝上三寸,足太
阳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
廉,会手阳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夹口吻,会手
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即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外也,同足阳明上行巨窌,在夹鼻孔旁八分,
直瞳子平水沟处,复会任脉于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蹺,
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凡二十八穴),为足太阳之别。阴蹺
之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历胸入缺盆,上至咽咙,交贯冲脉,与阳蹺相接于目
内眦,气行于内,为足少阴之别(阴蹺为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阳然谷穴之后,同
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
人迎之前,至咽咙,交贯冲脉,入鸠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蹺,五脉会睛明而
上行,凡八穴)。太阳少阴,分主内外而为表里,二蹺之气,亦分行内外,阳蹺合卫而行
阳,阴蹺合荣而行阴。然二蹺为病,不分属太阳,而治属少阳、厥阴者(二蹺之脉,虽为太
阳、少阴之别,但针刺之法,偏重求形,故所重在经行道路,俞穴尺寸;若汤液主治,重在气化,惟以
经脉之性情功用为准。西学偏重形质,故长于治有形之病,国学虽重气化,然上工因气求形,因形知气,
形者气之所生,气者形之所丽,明乎形气之合,则体用一源,即质力相因之说也。若但涉五行二气之空
谈,昧于平脉辨证之旨,则又在求形下矣),以十二经之气血,莫不由心气主之,胆气壮之。
胆为少阳,中藏相火,合三焦之用而为三阳之枢,故胆壮则气行于阳,胆怯则气陷于阴
(人怒而胆横,则面赤身热而气壮;人畏而胆怯,则面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