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下令邪复内陷,肌腠之津既伤,而在脉之津亦竭,遂令津干气郁,化燥并荣,荣气不
清,使浊邪内犯包络,其候外不在经,内不入府,无寒热之表,无痞满之里,但觉虚烦
不得安眠,虚烦者,心烦身亦微热(身热,即不凉和之谓,不至发热之甚),郁闷而不至躁扰
之象,剧者必反复颠倒,坐卧不安,坐已旋卧,卧复不适,旋又坐起。懊憹,谓心中愦
闷,似热似烦,难以明其所苦之状。盖先伤肌腠之津液,而后三焦之府(手少阳三焦之府,
其体即油膜也),失其濡养,无以司决渎之转输,即无以御真气之开阖,脉道闭其渗荣,
浊邪因而内犯,虽热乘心包,而病因由脉外膜气之郁,故责血中气热,病机仍在阳而未
入阴。若其人胃家素实,便成(胃热薰蒸)阳明府证;若其人络虚邪陷,便成(心中疼热)
厥阴经证;若浊邪自气陷血,便同温邪内陷包络,舌蹇神昏之证,论热结上焦之变,而
以栀子干姜汤治例列首者,明热留上焦坏证,多由胃家不实,故不转阳明府热之候(如不
吐不下心烦者,用调胃承气汤主之是也)。凡栀子汤主治之证,脉当寸口洪大,关尺自平,本
证用栀子干姜汤主之,脉当寸口大,而关上濡弱。栀子形象心包,体质轻清,解上焦血
中气热,佐干姜苦辛合化,温敛胃阳,当身热去而虚烦自止。身热由胃阳外泄,不能内
阖下降,栀、姜合用,极佐使之妙。夫津以含气,津散而后气行,气以布津,津濡而后
气畅,故湿胜则津凝,燥胜则液涸,皆足令气行郁结。下举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
之,此燥胜液涸之一变也。少气者,似气短而喘息自平,似胸中郁结,而实非痞满,故
但觉气少,时欲长太息,以助呼出之用,心肺之气不能开也。脉当寸口独大,关上沉伏,
此由胃中不和,令中焦之气,不能宣发,上合上焦,与气虚下陷之证不同(经云:饮食入
胃,游溢精气,下输于脾,脾气散津,上归于肺。故胃气结则肺气不宣),以上焦受中焦气,胃气
结,则膻中之大气不宣,栀子甘草豉汤,栀子解上焦之虚烦,香豉畅心肺之郁结(香豉微
苦寒而臭香,白豆蒸酿而成),佐甘草缓急和中,俾肺胃气交,而少气之候自解。香豉由蒸
酿而成,可以助中焦如沤之化,其性宣发,为通畅下焦妙品。下更举若呕者,栀子生姜


伤寒杂病论义疏 
—215—

豉汤主之,此示心包有热,肺中有寒,又病由体变之一例也。脉当寸口独浮而大,关尺
自平,盖由肺寒移胃,上焦受寒,使中焦之气不能宣发,郁而内迫,故令气逆为呕,与
太阳伤寒呕逆之因正同,非胃家之自病也(此为上焦受邪,令中焦致病,与上之胃中不和,证见
少气,为中焦受邪,令上焦致病者,成病因对举之例)。栀子生姜豉汤,栀豉解上焦虚烦郁结,
生姜荡胸中水寒积气(生姜兼入肺胃,为止呕圣药),一药之进退,而功用顿殊。凡栀豉诸
汤,本非吐剂,其云得吐止后服者,谓进栀豉而吐,则胸中之郁烦当解,或胃寒气逆作
吐,或寒热相格为变,则宜法理中、泻心、干姜连芩之治,栀豉不中与矣(旧释以栀豉汤
为吐剂,乃验之临病之用,服栀豉多不吐者,是知学贵师传,非意度所能通也)。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上演热结上焦,己示三变之例,兹更举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
之,乃广病由体变之义。意热结上焦之证,以正虚邪陷者为常,故以栀子干姜汤治例为
首,明懊憹颠倒之候,皆以心气内虚,热乘包络,始见不能自明所苦之象。若其人心气
有余,胸中多热,则两实相逢,必见烦热,胸中如窒。烦热,胸中如窒,病人能自言所
苦,知热结外在胸膈之间,仍冠发汗、若下之者,谓不经误汗复下(汗下亦赅自病),乱
气机升降之用,则上焦邪无由陷(不经汗下而病由体变者,亦间有之)。胸窒烦热,较懊憹颠
倒之证,邪实而病机为浅。脉当寸口洪大,关尺自平,栀子解血中气热(黄连治热在血分),
香豉通上焦郁结。胸窒者,干姜不可与也。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
主之。

此示热结上焦之又一变也。前例皆以汗吐下后,一逆再逆,始转热陷上焦之证。本
条但云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是仅以大下一逆,
其病机之变,正与上同,非病由体异,何以解此。所以致此变者,明其人胃阳素盛,心
气虚热,病伤寒五六日,成太阳阳明之证,里证已具,而在表之热未解,大下之后,而
糟粕之积已空,因下令胃阳外泄,故外为身热不去(发汗令胃阳外亡者,以汗发阳气,因而泄
越故也。大下令胃阳外泄者,如以水灭火,而烟馅四射是也),因下致肌热内陷(卫郁并荣),故
心中结痛不解。虽大下而利仍自止者,以胃阳素盛故也(当利未止时,栀子汤不可与)。大
下后,独邪结胸中者,以心气虚热故也(心中指胸中包络之部,非指心藏之内),脉当寸口大
而关尺自平。盖懊憹胸窒,心中结痛,病情有浅深次第之辨。懊憹者,无形之邪;进而


伤寒杂病论义疏 
—216—

胸中窒,津凝而气亦结矣;进而心中结痛,气涩而血将痹矣。以邪未入脉,故皆以栀豉
法畅其郁结,与黄连阿胶主治之热邪陷里者,有在阴、在阳之异,学者当比类而审核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

止后服。

此示下后热陷上焦,兼气积中焦之候。盖由伤寒外热未解,内具里实之象,医家辄
与误攻,下之太早,胃家未实,遂令热陷上焦而心烦,气郁中焦而腹满。心气热加胃中
不和,故为卧起不安,此体秉胃阳尚盛,而心脾气虚,下早邪陷之为变也。脉当寸口大
而关上紧涩,宜栀子厚朴汤主之。栀子解上焦之虚烦,枳朴荡中焦之气积,此上、中两
焦兼治之法。凡栀豉诸汤,类为救逆之剂,明乎制方进退之例,则化裁之变,无尽藏矣。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此示下后胃阳外泄,热留上焦之候,盖素秉心气热而胃强脾弱之变也。与上栀子厚
朴汤例,有一虚一实之异。论例凡书吐下发汗,不言医发其汗或吐下之者,悉赅自病,
兹举医以丸药大下之者,丸药即合下剂为丸,古法多用巴豆之类,力能下实,而不足以
荡热,但伤中府之气,使有形之糟粕虽除,而弥漫之热邪不解,因令胃阳外泄,身热不
去,热留上焦而微烦,脉当寸口大而关上濡弱,用栀子干姜汤主之,此清浮热敛胃阳之
剂也。凡病机虚实之辨,亦因比类而异,如本证,与栀子厚朴汤证相较,则彼实而此虚;
若本证与动脾发热之证相较(动脾,即脾虚发热之证),又此实而彼虚也。

凡用栀子汤,若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汤主治之例,或自下,或医下之,皆腐秽已去,热气留连之候,当下利未自止
时,栀子绝不可与。若病人旧微溏,则素秉胃寒肠滑,虽上焦有热,栀子汤不中与也。
盖心火为生土之母,若脾肾素寒,关阖不固,清上焦必心气益陷,利下不禁,非栀子之
性独能滑肠,亦犹脾虚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是也。假令上热下寒,连、姜可以并用。
或热邪下利,黄连尤有坚肠之功,物性有同中之异(栀子、黄连,同一苦寒之性),学者宜
明辨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
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217—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示发汗后,阳越风动,发热不解之候,与上栀豉诸证,同一坏证身热不去,而有
寒热虚实之辨,亦因体异秉之例也。本条病机之变,由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