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的高能粒子 作者:[澳]罗杰·柯莱-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Γ隙ㄊ切铝W印T谏形凑业角〉背坪粢郧埃缺暌訶粒子。1936年,密立根宇宙射线研究组证实,抵达地面的确实主要是两种独特的单个带电粒子群:一种是电子,另一种是X粒子。当年,该研究组的密立根和在宇宙射线研究上做出贡献的黑斯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向斯德哥尔摩致意。他评论道,这种具有高穿透本领的粒子〃虽然并非自由正电子和电子〃,很可能是一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物质。确实是如此。

  1935年,一个十分无关的进展导致对这种粒子身份论证的错误概念。日本理论家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提出,为了说明把原子核中的粒子聚拢在一起的核力(当今已知属于强作用力)的本性,需要有一类新粒子。直到那时,还没有提出任何有关核力的有效理论。汤川秀树的理论需要存在一种质量处于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粒子。就在两年之后,S·内德梅耶(Seth Neddermeyer)和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云室实验中检验出,X粒子的质量约为200个电子的质量。于是普遍认为,这种粒子就是汤川秀树预言过的那种粒子。根据质量介于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特征,取名介子。然而,我们将看到把宇宙射线中的介子也卷入强核力之中是不正确的。核力理论所需要的粒子是直到数年以后才发现的π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云室粒子重新被命名为μ介子,当今已简化为μ子。现在μ子已不再划归介子类。

  奇怪的是,似乎μ子在大气中被吸收的速率比在实验室测出的被吸收速率更高。有人提出,这可能是由于μ子在通过空气时的很长路程中,某些μ子产生衰变的结果。1939年肯定了这个结论。在实验室中,当μ子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发现它的寿命(1940年罗西首先作了这种测定)很短(只有2微秒),按理推算μ子只能行进不到1千米。但实际上μ子很容易穿过好几千米厚的空气直达地面。罗西认为这正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间膨胀的例证。自从1905年狭义相对论提出以来,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在实验上证实了时间膨胀效应。快速运动中的μ子的表观寿命所以会延长,只是因为其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缘故。

  随后的重要问题是这些μ子与电磁级联是什么关系。云室中见到的μ子强度似乎并不像电磁粒子那样随高度变化。这就提示着这些μ子的起源并不受紧密束缚。P·奥格尔(Pierre Auger)和他的法国同事们觉得,观测到的电磁粒子庞大群体可能就是由高空大气中的初级粒子(假定是电子)激发出来的电磁级联的最后阶段。他们提出的图像是,因为所有粒子与本身的静止质量比较起来都具有极高的能量,致使其速度都接近光速,所以基本粒子级联的飞驰旅行几乎是同时穿过大气。另一方面,粒子在每次与空气原子或电子相互作用时,都会以杂乱的方式被推向旁边一点(由带电粒子的电场引起,故称作库伦散射),其结果是簇射向旁边扩展成一个薄盘的形状。由于这样的结构,于是就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广延空气簇射(EAS)。开始曾叫做奥格尔簇射。

  奥格尔和他的同事们在云室中见过这种簇射,但再大的云室也不足一米,不可能扩大到很大的范围。而像盖革计数器这种电子计数器却能水平放置成〃符合〃运行的方式,当两个或更多计数器在同一时间检测到簇射时,电子线路就能识别,这些粒子必定来自同一次簇射。间隔半米以上水平放置计数器作符合检测的实验早已做过,已看出符合率随着计数器放置间隔的逐渐增大而很快减小的现象。罗西1933年到东非作东西效应观测操作时或许已经首先见到这一效应。他曾报告说〃没有时间对这一现象再作进一步研究〃。奥格尔发现,把计数器的放置间隔一直连续增大到300米,仍做出了符合记录!当前符合率已减小了1000倍,但仍然没有显出停止的迹象。

  看来簇射似乎是由来自空间的宇宙射线粒子在大气高层引发的。在地面上用盖革计数器和云室观测到的簇射,其中包含着电子、正电子和μ子。据推测,这些粒子是由宇宙射线粒子与大气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初级宇宙射线先是与空气原子作用产生μ子,簇射中电子和正电子是随后在电磁级联中相继产生的。可是,簇射理论提到,电磁级联不应扩展到比几十米更远处,所以对观测到的大范围侧向扩展现象必须另作解释。出现了穿透能力很强的μ子,看来就是答案。μ子是惟一能穿透厚厚的岩石和水层的粒子。直线穿过大气层对它来说非常容易。这种μ子如果在大气高层产生后,以与级联主体的方向成很小的角度射来。抵达地面时将落到离簇射中心区很远的地点。例如,一粒从约10公里高空射出来仅与簇射方向成1度偏角的μ子,抵达地面时会落到离簇射中心(即核心)超过150米远的地点。我们这里给出的宇宙射线簇射图像是,一个中心高能核心加上电磁成分和μ子成份的组合物。距簇射中心数十米以内主要是电磁成分,而簇射中最重要的μ子成分散落到外围更远的地方。

  奥格尔完成的这项研究工作给出一个使人震惊的结果,就是他计算出整个簇射的能量大得惊人。从理论推断和云室测定的证实,一次簇射中每个粒子有几千万电子伏的平均能量。由于奥格尔从符合测量知道了粒子的数目如何随距簇射中心的远近而变化,所以他能估算出一次大的簇射能包含的粒子总数。原来这些大簇射每次竟包含100万颗或者更多的粒子。于是,整个簇射的能量至少达到100万(粒子数)个1000万(每个粒子的平均能量)电子伏。计算结果并未扣除簇射穿过大气损失的能量。已知这个损失值是上述计算结果的1/10到1%。就这样,奥格尔测得了当时无法接受的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能量,而且差不多找到了某些关于它们存在的解释。比较起来,光学天文学用到的光子能量才1电子伏,这要比宇宙射线的能量小1000万亿倍。稍后,我们将阐述当今已经知道的在某些天体上能使粒子达到这样高能量的若干机制。许多加速机制确实会存在,但是当前我们尚不能指出,以哪种解释为主来说明大自然能把单个粒子加速到前述那个最高能量。

粒子物理和宇宙射线

  就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们所知道的宇宙射线现象来说,只需要用很少几种类型粒子就足以作出解释。它们就是核子(质子和中子)、电子(包括它的反粒子正电子)、γ射线、中微子以及μ子。理论上还需要有介子,它是抗拒质子正电荷间相互排斥,使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强作用力。因为必须提供很强的核子胶合剂,这就意味着介子在其间所起的作用必定极强。假如介子从原来的宇宙射线原子核相互作用中释放出来,必将极强烈地再与空气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介子在原子核之外的环境下寿命应该很短暂。

  遗憾的是,在宇宙射线簇射中观测到的μ子(当年把它当成了这种介子)显然具有较长的寿命,在扣除了因相对论效应而延长的寿命时间后,它们在衰变前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抵达地面。可见担负强作用力任务的介子必定与簇射中检测到的μ子不是同一种粒子。

  利用不断进步的观测技术,为了对宇宙射线所提供的μ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特性进一步理解,仍在继续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当云室由其他检测仪器触发运转时,由于它的高效率曾经成为强有力的研究工具。有一段时间,照相乳胶的使用成为粒子物理学中给出新发现的得力技术。这种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不久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C·包威尔(Cecil Powell)首先设计的。这项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在高能粒子穿过乳胶(类似照相机中胶片上的乳胶)时,路径记录便留在乳胶中,胶片经过显影轨迹就显现出来。

  当前,一项有关技术正用在辐射工作工人的受辐射监视上,他们的工作服上携带着一个胶片徽章,它能对辐射曝光剂量作累积记录。照相乳胶包含着相当重的原子核,能作为与粒子相互作用的有效靶子。不过,在使用胶片时,还间或需要几件辅助仪器设备,当乳胶技术用在粒子物理的研究时,其显影工作和显微镜查看工作都是专门技术。核技术胶片上用的是厚乳胶,所以能把宇宙射线相互作用的图像较完整的记录下来。当把胶片带到高空时,就受宇宙射线作用而曝光,那里宇宙射线级联中仍然存在很多高能量粒子。(有些本身是初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