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楼或照墙,有的高达10 多米,上砌仿木构的斗拱、门阙,并嵌彩绘或雕刻的小砖。墓室内绘壁画或小砖画。随葬陶器上多施刻划的水波纹,有较多木制明器。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等地的随葬器物,以带有纪年的镇墓陶瓶和衣物最具特色。本地区有明确纪年或可知身份的墓葬很多。粗略统计,发现于嘉峪关新城的有曹魏甘露二年(257)段清墓,武乡亭侯墓(M9)①:发现于酒泉的有镇军梁君墓(丁家闸M1)、稗将军墓(崔家南湾M1)②:发现于敦煌佛爷庙的有西晋咸宁二年(276)② 洛阳市文物队:《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发掘报告》,《考古》1989 年4 期。③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 年1 期。④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文物》1965 年12 期。⑤ 诸城县博物馆:《山东省诸城县西晋墓清理简报》,《考古》1985 年12 期。① 秦烈新:《前凉金错泥筩》,《文物》1972 年6 期。
  ②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北朝墓的发掘》,《考古》1959 年6 期。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83 年6 期。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考古》1984 年12 期。① 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 年,甘省肃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 年6 期。
  ② 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 年6 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824 页,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墓、前凉升平十三年(369)墓、后凉麟加(嘉)八年(396)墓、北凉玄始十年(421)墓③:发现于武威的有魏青龙四年(236)墓④、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墓⑤:发现于陇东崇信于家湾的有前赵光初二年(319)墓⑥;发现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的有西晋泰始九年(273)墓,前秦建元二十年(3s4)墓、建元二十二年墓;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墓、升平十一年(367)墓;西凉建初十四年(405)墓;北凉义和二年(432)墓、义和三年墓,缘禾五年(436)墓、缘禾六年墓①;以及青海大通发现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墓②,等等。
  已发现的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数以万计,目前已发掘500 多座。
  这批墓葬分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种,以土洞墓居多。都有斜坡墓道,有的墓道还有过洞、天井,有的砖室墓照墙为仿木结构建筑,也有在土洞墓的墓门上镶嵌土坯以构筑门相的。不论是土洞墓还是砖室墓,都由墓道(包括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包括耳室、龛)组成。墓内彩绘壁画是河西魏晋十六国墓的一个特点。壁画有大幅和小幅之分。大幅壁画是在几块砖面上用筛过的黄土掺合胶性物抹平作底,后用土红色起稿,再用墨线勾勒定稿,继而用石黄、白、朱、赭石、粉黄、灰浅赭色施彩。小幅壁画基本上是一砖一画,作图程序与大幅壁画相同,只是用色较单纯,一般以墨、赭石和朱为主。河西发现的壁画墓,以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③和酒泉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壁画④为代表。新城发现六座壁画墓,共保存壁画600 多幅,内容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以农桑、牲畜、酿造、出行、宴乐、狩猎、庖厨、生活用具、兵屯、营垒、坞壁、穹庐和建筑装饰图案为主要题材,借以炫耀墓主人生前的燕居行乐情景。丁家闸壁画墓(M5)的墓主似为西凉的王侯或三公,墓中着重描绘道家神话传说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境界,东王公、西王母、神兽、圣贤人物。壁画布满前室四壁,顶部绘复瓣莲花藻井,以土红色宽线为栏界,气势雄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长画卷。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十六国时期大型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十六国时期流行带斜坡墓道或竖井墓道的土洞墓。墓室平面近方形,顶部四角攒尖或覆斗式。洞内仅可容木棺,洞口用土坯或石头封闭。尸体用麻布缠裹,苇绳捆扎,因气候干燥,常形成千尸。死者大多③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 年3 期。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 年10 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324 页,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
  ④ 黎大祥:《武威发现三国墓》,《中国文物报》1991 年9 月22 日。
  ⑤ 钟长发等:《武威金沙公社出土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文物》1981 年2 期。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324 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文物》1973 年10 期;又《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1966~1069)》,《文物》1972 年1 期。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吐鲁番出土十六国时期的文书—吐鲁番阿斯塔那332 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 年1 期。
  ②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匈奴墓》,《文物》1979 年4 期。③ 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 年版。④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是汉魏以来屯戍西域的汉人后裔,埋葬制度与中原相似。墓中随葬各种染织品、绢纸制品、陶木器、俪、钱币和金属饰品。绢纸制品中常发现墨书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当时的官私文书,被学者称为“吐鲁番文书’。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魏晋十六国墓葬,集中发现于辽宁省,尤以辽阳、朝阳发现为多。普遍以石板、石块砌筑墓室,砖室墓少见。较大型的石室墓,墓内常见彩绘壁画。随葬器物中以腹部穿孔的陶瓶、把怀、炭炉以及马具、金花冠和各种金饰品最具地方特色。其中有明确纪年或可知墓主身份的有辽阳三道壕太康二年(281)墓①,□令支令张君夫妇墓②,朝阳后燕建兴十年(395)昌黎太守崔■墓①,北票北燕太平七年(415)范阳公大将军大司马冯索弗墓②等。
  东北地区的魏晋十六国墓葬,变化较大。一般地说,曹魏时期,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墓葬形制基本上沿袭东汉的多室墓制。魏末至西晋,辽东统一于中原,墓葬形制与中原渐趋一致。流行于中原的釉陶小壶、“位至三公”铜镜,以及南方的青瓷虎子,都可以在东北晋墓中发现。十六国时期,东北一带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等政权,统治者为鲜卑慕容部或鲜卑化的汉族冯氏。这时鲜卑文化占居主要地位,但汉文化仍有很大影响。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墓葬中都得到反映。其中最具典型的是北燕开国主冯跋之弟冯素弗夫妇墓。
  冯氏夫妇同坟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墓,东西向。椁内殉犬。木棺前端高宽后尾低窄。冯氏头戴顶插步摇的金冠饰,明显属于鲜卑习俗。但石椁内置柏木画棺,椁内壁施彩绘,椁顶画天象图,四壁画墓主人家居出行场面。画棺绘羽人、屋宇、云气等图象,则承袭东汉大墓的特点。随葬器物同样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系统。冯妻墓早年被盗,遗物不多。冯氏墓随葬陶器、铜容器、漆器等470 多件。其中的铁制工具、兵器和甲胄,以及铁马衔、木芯鎏金铜马镫等成套马具,还有镂孔高圈足铜鍑,提梁铜罐等炊煮器,都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但是,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印章,各种仪仗用的鎏金铜工具和铁质车器、漆案等食具和用具,以及文具、舆服杂用等,则又显示着传统的汉文化特征。此外,墓中还有东罗马制作的玻璃器和印有佛像的金冠。都是研究北燕的历史社会、思想意识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① 王增新:《辽阳三道壕发现的晋代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11 期。② 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5 期。① 陈大为等:《辽阳朝阳后燕崔遹墓的发现》,《考古》1982 年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