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式,平面椭圆形,穹窿顶;造像主要是三世佛和千佛。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年面积的大部分。第二期是孝文帝迁洛以前(465—494)开凿的五组石窟(7、8 窟、9、10 窟、5、6 窟、1、2 窟和11、12、13 窟)。洞窟平面方形,多具前后室,有的窟中部立塔柱,或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的礼拜道。开始出现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造像题材多样,服饰开始中国化,同时出现世俗供养人。第三期是孝文帝迁洛后至正光五年(494—524)开凿的中小窟,主要分布在20 窟以西和第一、二期窟间的补刻小龛。洞窟内部方整,流行塔洞、千佛洞、四壁三龛式和四壁重龛式。造像面容削瘦,着褒衣博带式装,下部衣褶重叠。
  龙门石窟①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位于洛阳市城南13 公里的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南北长约1 公里。石窟开创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续有雕凿。两山现存窟龛2100 多个,造像10 万余躯,碑刻题记3800 多品,佛塔10 余座。其中北魏窟龛约占三分之一。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并称龙门北魏三大窟。孝文帝迁洛前后,已在西山古阳洞凿龛设像。宣武帝景明初开始大规模开凿,著名的宾阳三洞即凿于此时。宾阳三洞中,仅中洞完成,是北魏后期的代表性洞窟。正壁列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典型的五尊像组合。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萨。前壁有著名的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往国外。莲花洞以一佛二弟子三尊像、高浮雕莲花藻井和繁杂精细的佛龛装饰而驰名。三大窟以外,北魏末年陆续开凿的还有火烧洞、石窟寺、药方洞、魂字洞、唐字洞、赵客师洞、普泰洞等。东西魏、北齐大都在北魏窟壁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总的说,龙门北朝造像日趋中国化、世俗化,它是在云冈造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对其①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文物》1988 年4 期。②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77 年版。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
  ③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新编云冈石窟窟号的说明》,《文物》1988 年4 期。④ 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考古学报》1978 年1 期。
  ① 龙门文物保管所等:《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他石窟产生影响。
  巩县石窟①位于巩县东北7。5 公里的洛水北岸大力山下。创建于北魏晚期,现存有普泰元年(531)造像题记。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都有增凿。现存大窟5 个、龛328 个、造像7700 多尊,铭刻186 品。5 大窟均为平面方形,除第5 庙外,都有中心塔柱,柱四面凿龛设像,窟顶凿平棊,刻伎乐飞天、莲花等浮雕。中心柱四面及窟内四壁雕刻千佛、释迦多宝对坐像、维摩文殊并坐像及三佛等题材。第1 窟规模最大,窟门两侧壁有浮雕“礼佛图”,作三层四组。每层以僧尼为前导,后为供养人和侍从,冠盖相属,反映了北魏崇佛之盛。第5 窟有唐龙朔二年镌刻的《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响堂山石窟②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包括南响堂、北响堂及小响堂(水浴寺)3 处。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现存南响堂7 窟、北响堂8窟、小响堂2 窟。总计造像4000 余尊,并有北齐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所刻维摩诘经等重要石刻。响堂山北齐石窟平面多呈方形,平顶,分中心塔柱式和三壁开龛式两种。石窟在20 世纪初遭到严重破坏,佛像头部大都被盗凿,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欧美各国。
  天龙山石窟③在太原市西南40 公里的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峻峭山腰间。
  依白砂岩开凿。现存东峰12 窟,西峰13 窟。始凿于北朝,隋唐时期又有开凿。经考古类型学研究,推定第2 窟、第3 窟开凿于东魏,第1、10、16 窟开凿于北齐;其他为隋唐时开凿。东魏窟为双窟,平面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四壁低坛。佛像面相清瘦。北齐窟为前后室,圆拱形龛,佛像面相浑圆,肉髻低平。
  万佛堂石窟①位于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 公里大凌河北岸。分东西两区,西区9 窟,东区7 窟。始凿于北魏。内容风格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较为接近。造像大多风化泐损。最重要的是两方北魏造窟题记。一方是太和二十三年(499)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祛病祈福“敬造石窟一区”的造窟题记,置西区第5 窟;另一方是景明三年(502)“慰喻契丹使”韩贞等人“建造私窟”的题记,置东区第5 窟。
  南方地区以四川省的石窟寺遗址和摩崖造像最为丰富。经调查,四川省将近50个县市有比较集中的石窟摩崖造像,窟龛在10 个以上的分布地点有120 多处②。早期大多利用崖墓雕刻佛像或在地面上建寺造像,著名的有乐山崖墓的东汉浮雕佛像,茂汶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造无量寿、当来弥勒二世尊像,蒲江县龙拖湾出土的西凉嘉兴元年(417)石刻造像群,以及成都万佛寺南朝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089 年版。② 水野清一等:《响堂山石窟》,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7 年。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1936 年。
  ③ 李裕群:《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考古学报》1992 年1 期。
  ① 于余:《万佛堂石窟》,《辽宁大学学报》1982 年4 期。曹汍:《万佛堂石窟两方北魏题记中的若干问题》,《文物》1980 年6 期。
  ② 谭洛非:《四川石刻——尚待开发的艺术宝库》,《四川文物》1986 年,“石刻研究专辑”。造像等③。早期石窟寺大多集中在川北,石窟龛像属北方中原系统。其中以广元千佛崖石窟和皇泽寺石窟最著名。
  千佛崖石窟①位于广元市城北5 公里嘉陵江东岸。北魏晚期开凿,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开凿历史之长在四川称最。以大云洞为中心,窟群分南北两段。现存54 窟、819 龛、大小造像7000 余躯。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 米,由下而上多达13 层。早期石窟大多集中在南端下层。其中第7 窟(大佛窟)平面略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为三尊像组合,依云冈昙耀五窟旧法雕凿,具有明显的北魏晚期作风。第21 窟(三圣堂)平面方形,平顶,三壁各开一大龛,为北朝三壁三龛窟的典型遗存。窟内造像接近麦积山、须弥山西魏、北周时的风格,应为同一时期遗存。
  皇泽寺石窟②位于广元市西1 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与东岸的千佛崖隔江相望。现存窟龛50 个、大窟6 个、造像1203 躯。约始凿于西魏北周,唐代曾进行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可辨认的北朝石窟有第45 窟和第38 窟。其窟形及造像题材与巩县石窟、须弥山石窟的塔庙窟类似,亦属北方中原系统。
  南朝石窟仅见于南京栖霞山③。栖霞山在南京市东北20 公里。南齐永明二年沙门法度舍宅为高僧明僧绍建栖霞精舍。南梁皇室继续凿岩造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龛。被近代栖霞寺主持僧用水泥涂缮,外观已非原貌。此外,浙江新昌南明山有南齐时依崖雕成的弥勒佛立像一尊,被后人改为趺坐式,原貌已失。
  ③ 丁明夷:《四川石窟杂识》,《文物》1988 年8 期。
  ① 广元市文物管理所等:《广元千佛崖石窟调查记》,《文物》1990 年6 期。② 广元市文物管理所等:《广元皇泽寺石窟调查记》,《文物》1990 年6 期。③ 宋伯胤:《南京栖霞山石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346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版。第三章研究概况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协助修这一段的是刘恕。刘恕字道原,卒于元丰元年(1078),《宋史》本传说他“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刘恕的儿子刘羲仲所著《通鉴问疑》中,保存了他父亲与司马光讨论这段历史的一些记录。司马光利用正史以及许多正史以外资料,审核比较,选择可信者笔之于书。他排比剪裁,体大思精,把这四百年头绪纷繁的历史叙述得井然有序,明白清楚,正是对本段历史进行研究的结果,而《通鉴考异》反映了研究的过程。如北魏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